Sep 28, 2011

果仁者‏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易解》
如果是一位仁德之人,別人見到他都會從內心生起敬畏之心、恭敬之心。一位仁德之人,他的言語非常正直,絕對不會逢迎他人也不會隱瞞他人。他的行為舉止端莊得體,不會去奉承、巴結他人。

『果仁者,人多畏。』

為什麼凡夫俗子見到仁德之人會從內心生起敬畏之心、恭敬之心?

因為仁德之人具備一股浩然正氣,正大剛直,很有威儀,他的內心非常的公正、清淨;所謂︰「無欲則剛」。而一般的人卻是滿腦私念、貪欲;所謂︰「有欲則弱」。當一個流俗之輩面對仁德之人,他會因為本身的缺失或不足而自覺形穢,因而對仁德之人產生敬畏之心,這些都不是刻意所形成的,而是自然反應。

論語有句話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意思是:君子在與人交往時,會讓人產生三種不同感覺的變化;一、遠看過去或乍看之下,覺得這個人威嚴凜然;二、和他親近或相處之後,會覺得其實是平易溫和;三、聽他說話,則言之有物、莊重嚴謹,我們能從中吸取很多寶貴的智慧與經驗。

(小故事)
萧衍是我国历史上南朝的一位皇帝。在萧衍即将当皇帝的时候,人们见了他都歌功颂德,萧衍自己也志得意满,十分高兴。但这时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见了萧衍即不恭维,也不拘束,给萧衍行礼后,转身就走。萧衍见此情景,沉默了好大一会儿,然后问旁边的官员:这位年轻人是谁?手下人告诉他这个人叫谢览。萧衍记住了这个名字。他对这位年轻人不卑不亢、坦然自若的样子很赞赏,决定重用他。

魏徵,唐朝政治家,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言不諱,色不媚。」

 [故事] 魏徵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後議論,這是他的可貴之處。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徵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
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後,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徵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微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讚賞魏徵的意見。
[故事]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還有一次,齐景公要建高台,发动很多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齐景公还想再造钟。晏子进谏说:所谓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劳苦来成就自己的乐趣。君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台,现在又要造钟,是对百姓很大的负担,百姓必定会不高兴。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就停止造钟。
[故事] 海瑞備棺上疏
海瑞,字汝贤,广东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代著名清官。他先是任地方小吏,后入京做了户部主事。那时,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斋醮,不理朝政,许多大臣一味迎合,争着向他禀报吉祥的征兆。海瑞又了解到,过去,御史杨爵曾上疏,劝谏明世宗不要迷信鬼神,结果被拷打,还做牢八年,几乎送掉性命,自此以后,在没有人敢上疏劝谏了。海瑞经过考虑,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给明世宗上了一道奏疏,劝他不要再迷信鬼神,要尽心朝政,洗刷数十年积下的错误。他在奏疏的最后说:“陛下不理朝政,却急于升仙,超脱世俗,耗费精力,劳碌心神,去探求那捕风捉影的事,希望达到茫茫然不可了解的境地,臣认为会一生劳苦,最终也不会有成果。现在朝中的大臣们拿着俸禄,喜好阿谀奉承,小臣们害怕得罪又不敢出声。臣忍不住愤恨,所以冒死上疏,愿意尽微薄的力量,希望陛下听从。”明世宗接到奏疏,顿时火冒三丈,将奏疏扔到地上,对左右侍从说:“赶快把海瑞抓住,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帝边说:“听说他上书的时候,知道触犯君主应该杀头,已经买下了一副棺材,和妻子诀别,让家童仆人也都走了,他在朝中专等发落呢。”明世宗愣住了。后来下诏把海瑞关进监狱。穆宗继位后海瑞才获释。
给人諫言,不見得對方都能樂意接受。相反的,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聽到規勸的話。正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所以海瑞向明世宗諫言,結果被關進牢裡去。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被稱讚的話。一旦被人指出不對之處,則馬上面子掛不住而惱羞成怒。縱使有些人明知「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可是在被人指出缺失的當下,心情總是壞透了,不願意接受諫言。就像不是每個人在生病的時候,都樂意或願意服用“苦口的良藥”。
其實,諫言也是一種語言藝術,也需要注重表達的方式和時機。忠言是一副良藥,但未必就一定苦口。在苦藥上裹上一層糖衣,往往更容易讓患者服用,而且不失其藥效的發揮。所以巧妙的語言表達形式不僅不會讓“忠言”逆耳難聽,而且讓人容易接受。

[故事] 有一次魏徵勸誡唐太宗非常激烈,把唐太宗氣得半死,大發雷霆,走回寢宮時還邊走邊罵:“氣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殺了。”到了寢宮,皇后看到唐太宗氣成這樣,知道一定是魏徵的傑作。所以,皇后立刻去換上非常正式的衣服,然後走到唐太宗的面前,當場跪下去説:“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一頭霧水:“我氣得半死,你還恭喜我什麼?”接著皇后就説:“一定是有明主出現,臣子才敢直言不諱。”唐太宗一聽“我是明主”,氣都消了。

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魏徵也是以逆鱗直諫得寵于太宗。但耿直的魏徵並不是每一次都會這樣幸運,開明的太宗也未必每次都會接受魏徵的直言。被激怒的太宗也曾有過殺之而後快的想法,聰明的皇后深諳勸諫之道,懂得以四兩撥千斤的言語技巧,輕易達到規勸目的。

[色媚] = 居心不良
[故事] 狐狸與烏鴉
有一隻烏鴉,站在高高的樹上,嘴巴裡面有一塊好吃的肉。有一隻狐狸看見了,就很想把吃那塊肉,可是烏鴉在樹上都不下來,又緊緊地咬著那塊肉不放,所以啊,狐狸知道一定要好好地想一個詭計,這樣才能騙到烏鴉口中的那塊肉。於是,狐狸就對著烏鴉說:「哇,好美的烏鴉啊,眼睛又圓又漂亮,羽毛也是閃閃發亮,真是太美了!如果啊,你叫的聲音也很好聽的話,那你就是鳥中的皇后了。」烏鴉聽完好高興,好得意哦,於是就急著想要表現自己聲音的美好,立刻就張開嘴大叫了三聲:「啊,啊,啊~」,結果呢,烏鴉嘴巴裡的那塊肉當然就掉下來啦,狐狸很高興地將肉給吃掉了,還對烏鴉說:「嗯,你的聲音真的很不錯,可惜啊,你的聰明好像不太夠哦!」

「說話的技巧」
君子直言不諱,正直敢言,無所顧忌隱諱,其直言直語含其智慧,能讓人豁然省悟。然而,凡夫俗子的直言直語有如一把雙面利刃,傷人傷己。一般人的直言直語是不加修飾,没有考慮旁人的立場、觀念、性格和感受,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得罪人,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或難堪。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舉例︰
(一)一天,在公司的集会中,某先生看到一个女同事穿了一件紧身的新装,与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称,就说: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给桶包上了艳丽的布,因为你太胖了。
這位女同事再也不理這位男同事。

如果你是那位女同事,我想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聽到這樣刺骨的評語。那位先生可能出於好心建議女同事的穿著,可是他所使用的字言太過傷人。對方不但不會接受,還讓自己落個惹人厭的下場。這叫“傷人傷己,損人又不利己”。如果換個方式說︰「你這件衣服很漂亮,如果能再寬鬆一點會更好看,更能完全襯托出你那高雅的氣質。」。這樣的說法聽起來是否順耳些?既不傷人,對方下次選擇衣服時,就會避免再穿緊身的衣服。不是嗎?

(二)一位婦女走進一家鞋店,試穿了一打鞋子,沒有找到一雙是合腳的。店員對她說:"太太,我們無法滿足您的需求,因為您的一隻腳比另一隻大。"
這位婦女走出這家鞋店,也沒有買任何東西。
在另一家鞋店裡,這位婦女同樣難以穿下同一雙鞋。最後,店員笑瞇瞇的解釋道:"太太,您知道您的一隻腳比另一隻小嗎?"
這位婦女很開心地離開了這家鞋店,手上並拿著兩雙新鞋子。

同樣的試鞋,同樣的問題原因,可是若沒有抓住顧客的心理,一句同樣意思的話,“大小”的選用辭,結果卻是天壤之別啊!

(三)旅館裡借給旅客使用的浴袍總是失竊。客房部主任氣憤地寫了一張公告,打算發到各房間:「偷竊本旅館浴袍者,將被送警究辦。」 隔一天,他把內容改了:「請勿將本旅館的浴袍攜走,以免觸法。」 隔一天,他又把內容改了:「如果您對浴袍感興趣,請洽客房部,我們有全新的,可以賣給您。免得您拿走用過的浴袍,卻被扣了新浴袍的錢。」

同樣是告誡旅客不要隨意帶走浴袍;但是,三種不同的說法,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第一種說法給人一種強硬的警告語氣,第二種說法雖然客氣許多了,但是這兩種說法都是站在旅館的立場來指控旅客“偷”的行為,犯罪的行為。可是第三種說法卻是站在旅客的利益立場而提出公告。如此,旅客會有避免吃虧而控制住順手牽羊的毛病。這樣的說法更能達到效果,不是嗎?

(四)老太太固執不吃藥。結果整夜咳,吵得兒子睡不好覺。「我要去講老媽」兒子早上對太太說:「她過分得簡直跟我們過不去」。 「別急,別急」太太把他拉住,「先想想,換個方法說。」 吃早餐時,兒子對老母開口了:「 媽,真是母子連心,你咳嗽,就算很小聲,我都能聽到,心不安,你上床前還是吃點藥吧。 」

世上沒有比父母更心疼孩子的人。只有讓父母操心的子女,沒有願意讓子女操心的父母。在太太的勸阻下,思考另一種說法,不但能輕易地讓媽媽吃藥,還能表現出孝心,世間哪有什麼特效藥比“愛”來的更好!

(五)窗子開著,有涼風進來。他可能罵太太:「你難道不冷嗎?為不麼不關窗子?」
何不換句話說:「太太,我怕你會冷,把窗子關上吧。」

讓對方為你做事的最好方法或最高境界,不是命令或要求,而是讓對方心甘情願、打從心裡歡喜地為你做事。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替對方著想的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被疼愛與重視的感覺是很棒的,即使是很辛苦的差事,卻甘之如飴。同意嗎?

(六)交一疊錢給朋友,你說「數一數,回頭少了,可別怪我。」你說得沒錯,他卻不好意思數了。
何不換個方法: 「還是數數吧,因為我有時候會糊塗,搞不好,多給你了。」

(七)有個人和他太太為了一點小事吵架,要離婚,起因居然不但不是壞事,還是好事。
那一天,他太太買到一條上好的石斑魚,特別打電話到辦公室:「你離開辦公室的時候,打個電話回來,我好下鍋蒸,這石斑魚,多一分鐘少一分鐘都不成。
那太太想得很好,丈夫出門,她蒸魚,丈夫進門,正好上桌。偏偏她丈夫下班的時候,才打完電話,說要出門了,就碰上個客戶突然造訪,耽誤了二十分鐘。
「糟了!」送走客戶,丈夫心想,趕緊又撥個電話回家:「對不起,臨時有事,現在才能走。」太太一聽,在那頭跳了起來:「什麼?你還在辦公室?你不知道魚涼了不好吃嗎?你知道這條石斑魚多少錢嗎?」丈夫沒多吭氣,匆匆忙忙開車回去,一路想,一路急,加上晚了,餓,胃都急疼了,路上還差點撞了人。進門沒好氣地說一句:「魚涼了就涼了嘛!熱一熱不就得了?」太太也沒好氣:「你是沒命吃好魚,以後給你吃涼的。」結果:兩個人當然「吵翻了」,拉開嗓子吼,把孩又都嚇哭了,一條好好的石斑魚,放在桌上,誰都沒吃,還差點離了婚。
何不換個方法,換個角度:
太太說:「別急!別急!魚涼了,微波爐熱一分鐘就成了,開車小心點,我們等你。」那情況會有何不同呢?

由以上的例子得知,同一件事,如果我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說出完全不同的話,那麼產生出來的感覺也就完全不同。能把話說到對方心窩裡的,總是最為別人設想,也總能退一步思考的人。如果你是個“豆腐心”的人,千萬別用“刀子嘴”破壞了你原本善良、好意的心。所以開口前,冷靜地思考一下,轉換一下說法,結果會更完善。正所謂;「說者無失,聽者滿意,皆大歡喜。」,不是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