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26, 2014

回到孔子與莎士比亞

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回到孔子與莎士比亞》是王財貴教授2004731日于厦门艺术剧院的一場演讲。我們以此作為本期週報的標題,旨在回歸東西方文化的經典。我們找到了余思非老師發表過的一篇文章“辜鸿铭的西文学习法”。在此,我們一起分享一下辜鸿铭先生如何通過學習西方經典成為一代宗師。

辜鸿铭的西文学习法

余一彦博士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趋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常规,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哥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画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他的动作背诵,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是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背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在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功夫辜鸿铭便稀里糊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一听就懂。这段时间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平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适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来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这时用自学方式,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得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么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程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基础,整个学习的过程便变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来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趣,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熟。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来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熟,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做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做一个百万富翁,只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教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到中国修习常规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十五岁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主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修辞学等科目。辜鸿铭在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读遍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得多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了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字的意思,注为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悦乎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愈亮!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感慨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1877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独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20岁。
辜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络入巴黎大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和政治学。其实当时辜鸿铭只有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生可比。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学期的讲义和参考书,除偶而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都在家自己读书,并每天抽一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特》。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就这样学下去。辜鸿铭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挡都挡不住。
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从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背诵《伊利亚特》的要旨即在于创造了一种真实的诵读感受,如在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生成学外国语言的隔阂情绪了。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功夫而已。
辜鸿铭深厚的西方素养即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典。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文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式之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摘录《北大四才子》一书)

以下是本週我們課堂的簡介

家長班學習紀要


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第三期

本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学而第一:可爱的小学生——五字串通五经(电子版P14——P2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刘善人讲病》第二讲
3. 该期我们讨论通过,从下期开始,我们的读书进度由原来的每周10页增加到每周28页,有请各位学友调整自己的时间。
   
.下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 :
善知识与恶知识——悠美的情歌(P41——P71)(电子版P24——P40
2.《刘善人讲病》录像三

三.这期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对于上面这一段内容,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非常的通俗入理,有些更是颠覆了我们已往的理解,特摘录如下:

南怀瑾先生
——过去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师道精神谈到过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道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师道。中国过去文化中,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
——所谓谨慎不可流于小器,这点修养要注意,这个人能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时又泛爱众,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尤其在此时此地来讲,对同志的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的友爱。理论上讲起来很容易,而广泛的爱人,那就是君道”“师道的综合,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理论容易,要修养到如此真难。
——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
——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字,成为过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实。他们认为这是专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独裁的古老教条。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先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字是什么意思。从文字的字形上看,字古写,头上字,字的古写是。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个口,代表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其实中国文化中的也不是皇帝的专用词
——君子不重则不威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
——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古人解释“慎终追远”只对孝道而言的。引用曾子的这一段话讲学问呢?“慎
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
——所以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个地方,看社会风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经解》篇接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个,就得注意孔子所说诗教的精神。
——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又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因此,我们首先就要研究一本书《礼记》。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宝库。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是《礼记》中《礼运》篇里的一节。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学基础,必须要把《礼运》这一篇全盘搞清楚。所以《礼记》是我们文化的宝库,也是过去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现代的学问: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科学,什么东西都有,乃至医药、卫生,以及中国人过去的科学观念,都有了
——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这五个字包含了许多,也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
                                          ——摘自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
四.刘善人讲病
——夫妻之间不讲理,讲理气死你。夫妻之间得讲情,讲互相疼。
——知足不贪就是富人,没有外债啊。
——忍气吞声最逍遥,忍又忍烧又烧,忍字都比烧字高。
——婆媳关系中,婆婆要性如灰,不唠叨。媳妇要性如水,多干活不撅嘴。媳妇能托满家为己任,是喜神,是贵神。
——姑娘是人类的源头,姑娘要性如棉(洁白,长性,温暖,柔和,多干活,少花钱,别嘴馋。
——每个人都有天性,天性是什么?天性是佛性。因为我们都有灵性,那个灵性就是佛性。你要没有佛性能转人吗?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那我们为啥没有成佛呢?是我们的习性没有化掉啊。
——人得有志,志同道合,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我们要立金刚之志,没有金刚之志,不能成就金刚之体。
——我立志:不为自己活着,为众人活着。一个人行道,男女都得互相支撑。
——命是磨炼我们的。圣人说人有两个老师,一个善一个恶。 善是学习的老师,恶是戒除的老师。

少年班課堂紀要

  • 感恩劉金玲老師帶領少年班的同學們學習。
  • 下週我們將學習《公冶長第五》,請提醒您的孩子準備好學習材料。
  • 我們編輯了讀經日誌(請閱附件),希望對您的孩子有所幫助。。

兒童班課堂紀要

·        向孔夫子三鞠躬。
·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謹》兩遍。
·        學習“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        學習《三字經》“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        動畫片《囊螢夜讀》
·        識字
·        静心描字

Feb 19, 2014

周報

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以下是我們的周報。
------------------------
家長班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第二期

本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学而第一:寂寞的享受——三面镜子(电子版P7——P14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刘善人讲病》
   
.下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学而第一:可爱的小学生——五字串通五经(电子版P14——P2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刘善人讲病》

.关于《学而第一》

藕益大师
——论性则仁为孝弟之本。论修则孝弟为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然则兴孝弟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乱所由生也。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孝经》云: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至仁莫如佛。佛之发大誓愿。普度众生。以众生皆过去之父母六亲也。孝弟之至。报恩之大。无过是矣。
——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摘自藕益大师《论语注解》
钱穆先生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如读此章,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
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学者诚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终身率循,亦不能尽所蕴之深。此圣人之言所以为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也。
                                        ——摘自钱穆《论语新解》“学而第一”

南怀瑾先生
——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
——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
——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
——在中国文化有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
——西方文化有没有这个爱呢?绝对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尽管要事先写信给子女,使他得准备,子女还是会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不一定清明节扫墓,但到了坟场,在亲人的坟墓前,悲哀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法不同而已。遗憾的是,外国人没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养起来的心理建设。
——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人”的本。
——古代所谓的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

梁启超先生谈《论语》读法  
    梁启超先生认为:“ 《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梁先生还提出一较简易且善良之方法如下:
第一,先注意将后人窜乱之部分剔出,以别种眼光视之,免使朦混真相。
第二,略依前条所分类,将全书纂抄一过,为部分的研究。
第三,或作别种分类,以教义要点一如论"仁"、论"学"、论"君子"等为标准逐条抄出,比较研究。
第四,读此书时,即立意自作一篇孔子传或孔子学案。一面读便一面思量组织法,且整理资料,到读毕时自然能极彻底、极正确的了解孔子。
第五,读此书时,先要略知孔子之时代背景,《左传》、《国语》实主要之参考书。
第六,此书文义并不艰深,专读白文,自行绎其义最妙。遇有不解时,及翻阅次条所举各注。"
   附录一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 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刘善人讲
——人有五行之性,就是心、肝、脾、肺、肾。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脾胃属土;肾属水。五行性都有阴有阳,用阳面的话,不但不得病,还成圣成贤。要用阴面就坏了,就该得病了。
——亏了孝道,头上会有病。不管父母慈不慈,儿女要尽孝。不管儿女孝不孝,长者要尽慈道。
——心上来的病,全是恨气来的。生气是因,得病是果。
——怨人伤脾,得胃病。烦人生肾病。恼人伤肺,子女不孝最伤双亲的肺。
——亏孝伤肺,亏悌伤心。兄弟和睦家道才能兴,悌道造大同。
——为己为私,就是业。为他人付出的,就是功,也是善萨,也是德。
——人老如同我自老,人贫如同我自贫,把天下的儿童都看成是我的。把天下的老人看成自己的老人,这叫大孝天下。讲道讲道,讲自己的道,讲自己的道,是真道。
——正己修心无别念,苦海之中才有船。首先把自己管好了
——管人是假人,管己是真人。看人恶是收赃,是看人好是聚灵。
——找人好处是开天堂之路,认己不是关上地狱之门。
——外五行体现在人的身体上,从头到脚,男左女右,祖孙三辈,对应。头部的病是犯上得来的(跟父母生气了,跟老师生气了,跟领导生气了,这些人都是你的天啊);
——你管得太多了,管人是地狱啊。
——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儿女不听话,就是我没做好啊。
——夫妻是缘,别把缘变成“冤”。别变成相敬如“冰”呀。
——夫妻之间别讲理,讲理气死你。要讲情互相疼。
——男人为乾,是领妻,不管妻。女人为坤,是助夫,不是累夫。男人领妻行道,女人助夫成德
--------------------------------------
少年班課堂記要

  诵读“学而第一”、“为政第二”
   请同学分段领读《八佾第三》
   老师带读“里仁第四”
  读经日志(Reading log
  讲述什么是“仁”,“里仁”:与仁人共处
 《弟子规》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故事:孟母三迁

“里仁”也是自己的心安于仁,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仁”是孔子所称许的君子为人的最高境界。 ------二人------心中考虑到他人------爱人
  “To kill a Mockingbird”一书中提及为人的六个境界:
  1.  Don’t want to Get in Trouble
  2.     I want a reward
  3.     I want to Please somebody
  4.     I follow the rules
  5.     I am considerate of other people  (依于仁)
  6.  I have a personal   code of behavior and  I follow it (志于道)
  同学们能达到第五层境界(即“仁”的境界),即是非常优秀的人。
  “仁”还是人之核心,本有之质。   比如:果仁(桃仁、杏仁 展示干果,演示苹果中的仁五角星)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将我们本有的仁心开发出来。
   课间休息
  请同学们背诵“为政第二”
   讲解“里仁”中的部分经文
  课程在朗读“里仁”篇中结束。
-------------------------------
兒童班課堂記要
 
  1. 向孔夫子三鞠躬。
  2.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謹》兩遍。
  3. 學習“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4. 八德故事《溫公愛兄》
  5. 小朋友背誦《入則孝》
  6. 識字
  7. 學習《常禮舉要》
  8. 静心描字

Feb 12, 2014

晨起讀經

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朱子治家格言》云:“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為鼓勵同學們養成讀經(以及讀誦《弟子規》)的習慣,我們為同學們介紹了“晨起讀經”的活動:
  • 早上提前30分鐘起床 (朝起早)。
  • 穿好衣服(冠必正, 紐必結)。
  • 洗漱完畢(晨必盥,兼漱口)。
  • 端坐在書桌前(身正,書正,椅正)。
  • 朗讀經文(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讀誦方法如下:
    • 大聲朗讀;
    • 用手指讀;(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 《論語》(一篇)讀五遍,每讀完一遍,寫“正”字的一畫。
    • 或讀誦《弟子規》全文。
  • 讀誦完畢,收好書,放好椅子(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我們希望同學們能將此“晨起讀經”養成終身習慣。
---------------------------

家長班下週學習內容:
1。《论语别裁》学而第一:寂寞的享受——三面镜子(电子版P7——P14)
2。繼續觀看視頻《刘善人讲病》

少年班下週學習內容《論語》裡仁第四
少年班本週作業:讀誦論語《八佾第三》五遍


以下是我們周六学习汇总。

------------------------------------------
家長班學習紀要:

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第一期

本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学而第一:三言四语——真人和假人(电子版P1——P7)
2.《刘善人讲病》
    

----------------------
关于《论语》之说
   钱穆先生:
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踰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可。                                 
                                                 ——摘自《论语新解》
    马一浮先生:
《论语》记孔子及诸弟子之言,随举一章皆可以见六艺之旨。然有总义有别义,别义易见,总义难知,果能身通六艺,则于别中见总、总中见别,交参互入,无不贯通。故程子说:“圣人无二语,彻上彻下,只是一理。”谢上蔡说:“圣人之学无本末、无内外,从洒扫、应对、进退以至精义入神只是一贯,一部《论语》只恁么看。”
扬子云说“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程子改之曰“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学者如能善会,即小可以见大,即近可以见远,真是因该果海、果彻因原。
《易•系传》曰:“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来物”者,方来之事相,即是见微而知其著、见始而知其终。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学者合下便可用力,及到圣人地位,尧舜之仁爱人而已矣,尧舜之知知人而已矣,亦只是这个道理,非是别有,此乃是举因该果之说。其他问仁问政如此类者甚多,切须善会。
                   ——摘自《论语大义》首章义(此义章未分段,分四段只是方便读)

    南怀瑾先生: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摘自《论语别裁》被忽视的道家

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并且,我们要了解中国上下这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历史。                                   
                                      ——摘自《论语别裁》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摘自《论语别裁》再论《论语》

关于《学而第一》
     藕益智旭
 或问学者觉也。但觉悟心性。不求之事物。有济乎。曰。圆觉之人。知天下一切事物皆吾心也。一事未治。一物未安。则是吾心未治未安也。治之安之。悦可知矣。故大学言致知在格物。又言物格而后知至。学。是致知。时习之。则格物之功也。安有弃物蹈空之弊乎。弃物蹈空。非觉者也。格物之本。即是修身。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身果修。多身化之。故朋自远来。与人同乐。有未化者。是吾心之诚未至也。但当反求诸己。故人不知而不愠。至诚无息。则君子也。君子即易所谓大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有责。位虽不同。其有事则同也。故曰不亦君子乎。
                                            ——转载龙泉禅寺藕益大师《论语》一
    马一浮先生
悦、乐都是自心的受用,时习是功夫,朋来是效验。悦是自受用,乐是他受用,自他一体,善与人同,故悦意深微而乐意宽广,此即兼有《礼》《乐》二教义也。(《说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即时习义;“坐如尸”,坐时习;“立如斋”,立时习;惟敬学,故时习:此即《礼》教义。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欢忻交通,更无不达之情:此即《乐》教义)。   
     ……
    学者读此章,第一须认明“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个甚么,第二须知如何方是“时习”工夫,第三须自己体验自心有无悦怿之意,此便是合下用力的方法,末了须认明君子是何等人格,自己立志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如何才彀得上做君子,如何才可免于为小人,其间大有事在,如此方不是泛泛读过。
                                                   ——摘自《论语大义》首章义
   
    钱穆先生
有些人看了西方人的书,认为中国人没有思想,又说中国人思想无系统。如读《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这样无头无尾,说什么组织,说什么思想。但你不妨照他话试,你也“学而时习之”,看你心悦不悦?若真有友自远方来,看你心乐不乐?人不知你,看自己内心自觉又怎样?
《论语》这一条,人的一生全在内了。
     一个年轻人开头只能学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还没有资格学,年轻人初学,那里有朋友慕名从远方来呢?等你学问做到第一歩,才始有第二歩。孔子在那里讲学,颜渊、子路、子贡、游、夏之徒都来了,来自四方,当然觉得不亦乐乎了。到了孔子年齢越高、学问更进,所讲的道理连许多学生都不懂,颜渊也要说:“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子也自叹说:“知我者其天乎!”那时才有“人不知”的境界。孔子又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那是为他弟子们说的。“人不知而不愠”,那是最高境界了。孔子一生也只是这三句话,那是孔子个人的全部人生,那里是什么所谓哲学思想呀!
        ——摘自《民族与文化》讲辞部第三篇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中之人文修养”

    李炳南先生
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觉也,也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故论语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研究任何学问,首先要学做人,
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之精髓。
学习这里指的是中华圣贤文化,大体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事。也是人人离不开的事,怎么个学法?
必须专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孔子的学行准则,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是中这也是中华历代圣贤文化的精粹。
                                                ——摘自《论语讲要》学而第一

     南怀瑾先生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
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南怀瑾《论语别裁》“学而有何乐”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南怀瑾《论语别裁》“真人和假人”
刘善人讲病

—有50%的病它吃药也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是性格上来的病。
灵丹妙药难治心性上来的病,他性格不改、心不变,吃药自然不管用,我们就讲这类病。
—病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生理病、心理病、性理病,运数病、天然病、精神病、德行病、冤业病等。
    一句话,病由己生,好时还得由己好。
—其实有病也不是一件坏事,可能还是好事。为什么我讲到人会有德行病呢?因为你有病了,往往就会把你撵到佛门里来。你才能很好的去礼佛、拜佛、信佛。
    行佛道说佛话办佛事,当体成真,成了一尊佛。
—我们每个人的性是父母遗传下来的。十二岁以前的毛病,多数是从父母那儿来的。十二岁以后才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成人了。
—心是人身上一个总的枢纽,总的一个轴。心要是不动,性也就不会动。心不动身也不会动。所以说百病还由心生。
—病是从哪来的呢?病是由“气”和“火”而来的。
    气、火又是什么样东西呢?它们是两个“无常鬼” ,专门要人命的!可我们世间人还常常用它,恩恩怨怨、争贪不休。
—有人说:不争不贪不行呀。争是可以争,但是,不争非礼之事、不贪意外之财。我们要分是为谁而争。
    人为自己争不合理的,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拼命想得到。在这种情况去争,争就是罪、贪是就过、搅就是孽。
—什么叫功?什么叫德?什么叫罪?什么叫业?
    为已的,就是罪、就是业;为他人付出的,就是功、就是善、就是德。
—这种非分之想的争,争不到就会动性、就要生气。一动性,你的灾难就来了;一生气,你的病苦就来了。
因为气是毒,它进入了我们体内就是病。气和火就是病的根源。
“心思生火,气动勾寒”寒火相加,病根就扎在那儿了。
—病是外来的,性格一好,病魔就跑。
    你每天高高兴兴、乐乐呵呵的,就把病给气死了!
    因为病,是吃“气”活着;疮,是吃“火”活着。你不生气、不上火,不给它饭吃、不给它水喝,它不就饿死了嘛!
    为什么有些得癌症的病人,把生死看开,放下了,他就逃出生死关口了呢?就是这个道理。
—身体这个房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虽然它是假的,但我们还得用这个假体去立功行德、尽忠尽孝。就像《大学》里讲的“三纲领、八条目” ,这八个条目中,人如果不先把“心正”了,怎么去“修身”呢?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那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好。正心、修身后才能齐家。家不齐,我们所在的团体就不行,我们的国家就不行,我们整个的社会就不行。你看看,这一个人有正确的观念,是多么重要的事啊!
—我们一个人好了,能好一片天地、能好一个家、能好一个国、能好了整个世界啊!
    我们人比天地都贵重,可不能小看了我们自己。
---------------------------------------
“大家简介”一文主要是让大家了解汇总中几位国学大师是谁,第一期汇总中加了几位大师的解读,是希望给大家多一个了解论语的视角或是兴趣点。
大家简介

藕益智旭(西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字智旭,号藕益,又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江苏省木渎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尊为净土宗九祖。晚年住于浙江杭县的灵峰,因此又被尊称为灵峰藕益大师。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生于中国浙江乐清县,学者、文化名人。   
南怀瑾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受邀在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其论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领域,其生平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哲学。2012年9月29日于中国苏州太湖大学堂去世。
    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受到了广泛追捧,到1988年时已再版达18次;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风靡一时。至今誉之者尊称其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但围绕着他和他的作品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毁之者直斥其是一个“江湖骗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5]。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李伟国认为,南怀瑾“在讲解中调动其平生读书、实践、阅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学养和独到观点,游乎经史子集之中,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不论出世入世,评比精义,正说反说,更提示《庄子》出入禅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话语,深入浅出,为读者开启智慧之门户。”
南怀瑾的弟子王学信在对其的回忆录中写道:“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6]

马一浮(1883年4月2日-1967年6月2日),原名浮,字一佛,幼名福田,号谌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中国国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是近代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齐名,是“新儒学三圣人”之一,有“一代儒宗”之称。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礼聘他为浙大教授的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梅光迪认为马一浮和柳诒徵是当时中国学问最渊博的人,称两人的组合“或可周知有关中学和中国文化的知识,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第三个人可以和他们相比。”据说,他遍览杭州文汇阁藏书,丰子恺先生曾说:“他是此间学问最好的人。”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其中《先秦诸子系年》为钱穆的代表作。

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3日),湖北黄冈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家、学者。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名十力,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1968年5月23日,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病逝于上海。[1]
熊十力被《大英百科全书》称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哲学家。熊十力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熊十力是新儒家的实际开山人物。熊十力的三大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在20世纪后半叶香港、台湾、东南亚地区的新儒家风潮中起到领导作用。熊十力及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
熊十力曾自谓:“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2]
著名学者许纪霖:“一代大师已远去,世间再无熊十力。”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升入哲学系,并于1933年毕业。1949年往台湾。1960年往香港,先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任哲学教授及导师,退休后,定居台北。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曾获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1]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牟宗三治丧委员会的评价:“综观先生一生,无论讲学论道,著书抒义,莫不念念以光畅中国哲学之传统、昭苏民族文化之生命为宗趣。其学思之精敏,慧识之弘卓,与夫文化意识之绵穆强烈,较之时流之内失宗主而博杂歧出者,琼乎尚矣。

李炳南(1891年1月16日-1986年4月13日),原名艳,字炳南,号雪庐,法号德明,别署雪僧、雪叟,中国大陆山东济南人, 曾任至圣先师奉祀官府主任秘书,著名中医师、台湾佛教居士,创办台中佛教莲社。他与广钦法师、煮云法师被认为是台湾净土宗兴起,成为台湾佛教主流,最主要的三位推手之一。对于中台湾佛教界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李炳南居士讲求内佛外儒并为莲社手订社风十条,旨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积德求学,深信因果。又定社务凡三:一者、讲演儒佛经典,化导人心;二者、集众念佛,各求当生成就;三者、兴办文化慈善事业,以励道德,而善风俗。

--------------------
少年班課堂記要

- 讀誦論語《八佾第三》篇
- 講解論語中“孝”的章節,並結合實際,講解如何生活中做到孝。
- 排練根據論語以下章節編成的戲劇“無違”: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講解論語中四次問孝與弟子規的關係。

--------------------
兒童班課堂記要:
 
  1. 向孔夫子三鞠躬。
  2.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謹》兩遍。
  3. 學習“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4. 小朋友兩兩背誦《出則第》學過的經文
  5. 動畫片《孔子》之二:鄉學
  6. 静心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