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13, 2013

語言的突破

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結合「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學習內容,本週弟子規少年班的部分同學在班上做了演講。據統計,在大眾面前發言是人們第二恐懼的事情。上週我們中的一位老師參加了Toast Master演講俱樂部的活動。此俱樂部簡介如下:
        "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is a world leader in communication an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Our membership is 292,000 strong. These members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nd leadership skills by attending one of the 14,350 clubs in 122 countries that make up our global network of meeting locations. Membership in Toastmaster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investments you can make in yourself. At $36 every six months (club dues may vary),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cost-effective skill-building tools available anywhere."(詳情請見:HTTP://www.toastmasters.org/
     
    如果您感興趣,您可以加入您家附近的Toast Master club。也許我們以後會在弟子規班組織一個從屬於Toast Master Club的「Youth Leadership Program」。According to http://www.toastmasters.org/Members/MemberExperience/SatellitePrograms/YouthLeadership.aspx,the purpose of the Program is as follows:

"Every young person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good communicator and leader, but this potential needs to be developed. The program's unique eight-session, workshop-style design enables participants to develop this potential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program is not in competition with school programs or courses, or other established youth projects. Instead, it's a supplement to these programs, providing emphasis on specialized speaking and leadership skills, and individual needs. Participants learn to:
  • Overcome nervousness when speaking before an audience.
  • Organize and present ideas logically and convincingly.
  • Listen carefully to others' ideas.
  • Offer advice to help others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nd leadership skills.
  • Participate in - and even lead - group discussion or meetings.
Participants increase their self-confidence as they learn. They also make new friends and have fun. Toastmasters is an enjoyable learning experience!"

   Toast Master Club承諾會義務給同學們做有關「如何當眾發言」的指導。

   以下是2013119日《弟子規》課堂紀要。


家長班學習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 —《細講弟子規》第七講
                    孝敬之心從感受父母恩德起
學習經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
學習大綱
為什麼孩子會懶惰?根源在哪?
為什麼"百善孝為先"
教孩子孝,首先要告訴他,為什麼要孝?
從哪裡力行孝道?
如何誠意、正心?
我們現在教孩子把標準降低,會造成什麼結果?
學習內容:
為什麼孩子會懶惰?根源在哪?
諸位朋友,我看你們現在也很會分析了,孩子懶惰不可能是長大才養成,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為什麼一定要抓得愈早愈好,因為一旦養成就不好修正。
    我外甥小的時候,看到母親在擦桌子,媽媽擦到一半有事先去處理。這個孩子看媽媽在那裡擦半天,他就跑過來拿起抹布,也在那裡模仿。後來我姐姐走過來,諸位朋友,你會怎麼處理?
我的姐姐馬上就跟他兒子講,她說:偉偉,你怎麼這麼小就這麼懂得孝順父母?還懂得幫媽媽擦桌子,真乖!他本來才這樣擦,愈擦愈有勁。所以,孩子要透過我們多鼓勵、多肯定,就會把他的潛能激發出來。接著他擦完以後,他母親又跟他說:小偉,擦桌子,假如四個邊邊角角都還很仔細地把它擦乾淨,那你這個桌子就擦得很完美。一來肯定他的孝心,二來又教他做事的方法。所以我這個外甥很愛乾淨,三、四歲棉被都是自己折,所以,從小給他的態度就很重要。
當這一位母親假如跑過去氣衝衝的:哎呀,你搞什麼!走開,不要在這裡搗亂。你這只手給他推了兩次、推了三次,他以後會不會過來?不會了。當父母的要抓住機會教育,不然很多好機會當面錯過。等到他已經都不會幫你做家事了,那時候你再來生氣也于事無補。
     很多家長都說:你只要把書給我念好就好,其他的事都別管。這樣好不好?你看他只有會念書,其他事都不做,對他來講,他信不信任自己做事的能力?不信任。他愈不信任他就愈不敢去承擔工作,愈不承擔,會不會有責任心?就沒有!所以這都是連帶關係,我們要深思熟慮。
     孩子多去活動,對他的筋骨有很大的説明。在活動當中,孩子也會感受到:原來母親持一個家真不容易,我才拖客廳的地就累了,媽媽還要上班,回來還煮飯,還要做那麼多事。他一邊拖,心生感恩。所以俗話說"習勞"他真正付出,真正去勞動,才知感恩,才知付出者的辛苦。所以不能讓孩子不勞動,絕對不能讓他養成懶惰的習慣。
為什麼 "百善孝為先"
    諸位朋友,孩子的壞習慣,你相不相信只要長了一個善全部都解決?長哪一個善?「百善孝為先」,這句話隨著你深入聖賢教誨,你的體會會愈來愈深。
    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開了,百善自然就開。我們來看看,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自私?不會!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頂嘴?"父母呼,應無緩,父母命,行勿懶"。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規》,一個「入則孝」就解決你所有小孩的問題。
    當他知道「身有傷,貽親憂」,他會不會生活顛倒?不會!他會不會沒責任心?「德有傷,貽親羞」。他會很勤勞,因為「親所好,力為具」,希望能讓父母歡喜,讓父母安慰。
所以孝心一開,除了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因為兄弟發生衝突,誰最難過?父母。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我們也體會到,一個人真有孝心,他對其他人的父母也會有恭敬之心。所以推而廣之,他這一分孝、這一分敬會對一切長輩。那他會不會去欺負別人的孩子?不會。因為他知道當別人的孩子受傷害,他的父母最痛苦,他這分同理心就會自然而然延伸開來。所以一個人的仁慈之心是從這個原點,從「父子有親」這個孝道擴散開來,所以學「入則孝」就特別重要。
教孩子孝,首先要告訴他,為什麼要孝?
     所謂知恩才懂得報恩,所以我們會引導孩子去念父母的恩德。一開始我們會說,在兩三千年前有位聖者叫佛陀。有一天他帶著他的學生走在郊外,剛好看到一堆白骨,佛陀把這白骨分成兩堆,一堆顏色比較潔白,一堆顏色比較灰暗。學生也很好學,他們知道「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所以懂得學問學問,要懂得發問。
     佛陀接著就跟他們說,為什麼這兩堆白骨,一堆比較潔白?一堆顏色灰暗?這堆顏色灰暗是女人的骨頭。女人的骨頭為什麼比較灰暗?因為當母親要懷胎十月,在懷胎十月過程,孩子所有的營養都必須從母親的血液中輸給小孩,當小孩的鈣質不足,就必須從母親的骨頭當中滲出來。所以懷胎十月很辛勞。佛陀告訴學生,父母的恩德我們這一生是不可能報得了,我們應該盡心盡力來做到為人子的孝道。我們跟孩子講整個父母的辛勞,在講的過程,有些孩子也會感動得掉下淚來。我們進一步就跟學生說,對父母的辛勞我們很感動,掉了眼淚之後要怎麼辦?你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德,你就要起而去做孝順的行為。
     當你能夠做到《弟子規》裡面的一條,你就是盡到一分孝心;當你把《弟子規》統統做到了,你的孝就做得很圓滿。當孩子起了知恩之心,我們進一步引導他要報恩。
從哪裡力行孝道?
我們來看《弟子規》這一段經文,我們一起把它讀一遍: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呼,應勿緩」,這是提到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很重要。其實一個人的道德、學問從哪裡看出來?從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對他影響很深遠。當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學問就紮得很好的根基。當他沒有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麼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這很有可能就毀了他一生的道業。
我這麼講不誇張,《大學》裡面有提到,一個人假如要對社會、國家貢獻,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麼樣?「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誠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齊家,長養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
如何誠意、正心?
必須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壞習性。而不耐煩、傲慢就是壞習性,從小就能夠把他這個壞習性轉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誠意正心。所以,大學問都是從小地方開始紮根的。
我們現在教孩子把標準降低,會造成什麼結果?
     會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結果不都呈現出來了嗎?所以教孩子的標準絕對不能因為時代而改變。你抓住原則,孩子就能學到這樣的水準。我們要引導孩子,父母叫你的時候要趕快過來:爸爸媽媽,有什麼事嗎?當然我們做長輩的要先做給孩子看。當爺爺奶奶叫我們為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去演給孩子看。縱使你現在演不出來,也要怎麼樣?習慣就成自然。當我們做出這樣的態度,這種孝心跟恭敬的氣氛就會薰染,就會在你的家庭形成風氣。
除了「父母呼,應勿緩」,這樣的恭敬心,除了對父母,還要對誰?對師長,也要「師長呼,應勿緩」,還有沒有?「長輩呼,應勿緩」、「上司呼,應勿緩」。從我們開始改變,整個地球都會變,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學習要舉一反三,要能從我們的內心,所謂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為都從你的心延伸出來,當一個人的內心真正恭敬,他會對一切人都恭敬。所以《禮記》第一篇「曲禮」開頭就說,「曲禮曰,毋不敬」,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
    諸位朋友,一個人對父母、對兄弟、長者都恭敬,對父母交代的事,他會怎麼樣?同樣盡心盡力;當他對人敬,對事就會敬。當他對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賺錢買的食物,他會不會糟蹋?不會!當孩子對人懂得恭敬,對事、對物自然而然也會心生恭敬。所以諸位朋友,恭敬心太重要了。
其實當一個人能深刻體會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軟,自然恭敬。

附網文 : 母愛是一場重複的辜負
  没错,她终于知道了,如果一定要失去,她还是选择了母亲。原来女儿,才是她心里最重的一个人。重过她的生命,也重过爱她胜过爱自己的母亲……
  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伤心欲绝。
  外婆有两个女儿两个儿子,母亲是最小的一个,舅舅和其他姨妈们生活条件也都好,可是外婆却一直跟着母亲住,带着她高额的退休金。为此,舅舅和姨妈们私下也有意见。
  可是外婆不管,直到去世,都守在母亲身边。
  她出生的时候,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顾更多些,不是母亲不够爱她,而是外婆硬硬地要去分担。很小的时候,外婆搂着她睡,半夜,外婆起来照顾她喝奶或者撒尿。学步,外婆一步步搀扶,甚至去了幼儿园,也是外婆早晚接送。她和外婆一起的时间,比和母亲在一起更多。
  于是她知道了,外婆爱她。自然,母亲也是爱她的。
  她爱外婆,也爱母亲,很难分清爱谁更多一些。所以,外婆走了,她那般难过。哭到歇斯底里,哭到失去力气,不睡觉,不吃饭,守着已经离去的外婆,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和带走。最终外婆被带走的时候,她发疯般地和人撕扯起来。父亲和母亲一人一边拉着她,她挣扎,太用力,衣服的袖子都被撕开了,张大嘴巴却喊不出来——已经哭到了失声。
  外婆还是走了,她大病一场,一周没能去上学,瘦掉一圈,身体更显得单薄起来。母亲没日没夜守着她,倒是为她担心,吃不下睡不着。
  可是母亲却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不为别的,因为外婆的走,她忽然发现母亲是个有些冷漠的人。那天,母亲也流泪、哭泣,但似乎并没有那么悲伤,很快就平复了,处理外婆的后事,并不停劝她别她难过。
  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
  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想,外婆在的时候多么爱母亲,七十多的老人了,还坚持做饭打扫卫生,为的,就是不让母亲辛苦。她记得很清楚,在她成长的那些年,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哦。
  那句话,她从小就听,一直听到16岁,很小的时候,是天真地答应。大一些,外婆就会要求她认真地答应。只有她认真应了,外婆似乎才放下心来,微笑着将她拥进怀里,喃喃自语,妞妞对妈妈好,姥姥就放心了。
  母亲是成年人了,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父亲又那么照顾和宠爱着她,家里经济也好……她不知道,外婆究竟不放心母亲什么呢?于是有一次她忍不住问,姥姥,你怎么老说呀?
  外婆就叹气,我就是不放心你妈,你妈这些兄弟姐妹中,她最小,早产,身体是最弱的,小时候受的罪最多,有次犯病差点被我给耽搁了……这些年,姥姥就觉得对不起你妈,怕她日后吃苦。说完又叮嘱她,你妈就你一个孩子,你可一定要对你妈好。
  于是她明白了,是因为外婆太爱母亲,大抵在外婆眼里,母亲永远都是那个最弱的,需要被保护的孩子吧。
  可是外婆这样地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只是浅浅地落了些泪,还安慰她,外婆年纪大了,早晚有一天会走的……这样的话,无一不让她生气,生气到心里甚至渐渐有了怨。正是那么敏感而锋利的年纪,在外婆走后一段时间,她不愿和母亲亲近,甚至不愿和母亲说话。
  对她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开始只当她是为外婆的去世难过太久,对她越发地好,甚至有点讨好她的味道。天天追着她,问她想吃什么,不断给她买新衣服,竟然是那些颜色艳丽的衣服——外婆不在以后,她只穿黑色白色。
  可是,母亲越讨好,她越觉得母亲对外婆的薄情。那些鲜艳的衣裙,被她揉成团塞进衣柜,依然是非黑即白地,暗淡着一张小脸出出入入。
  母亲做的饭其实很可口,每天变着花样。只是她吃得少,提不起兴趣,也是故意。她常常偷看母亲,审视母亲的神情,那究竟是坚强还是冷漠?
  这种审视,让她越发地疏远母亲。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她书桌边渐渐冷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坐在客厅看电视的母亲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又背过了身去。
  也许是错觉,她觉得母亲哭了。
  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
  然后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
  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着。
  母亲就那样在她床边坐了一会儿,她能感觉到母亲在注视她,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除了对外婆辞世时的淡漠,母亲从来都是爱她的。
  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了起来。她偷偷张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合。
  屋里顿时完全黑暗下来,而母亲的脚步,依然很轻,摸索着,缓慢地离开了她的屋子。从窗口到房门,短短的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屋里太黑,母亲怕弄出声响,是挪出去的。
  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声喊了一声妈。
  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乖?做噩梦了?
  她摇头,笑笑,那是外婆去世后她第一次对母亲笑,然后用曾经对着外婆的有点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
  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
  她伸个懒腰,装作若无其事地说一句,起床喽。
  那顿饭,她吃得很多,倒是母亲没动筷子,一直看着她吃。好像她饱了,母亲就饱了。
  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她不提外婆,母亲也不敢提,只是默默地把外婆曾经对她的爱全部接替下来,给她编各种辫子,每天不厌其烦地询问她想吃什么,听她说学校的事,晚上坐在她床边,等她睡着了再走……在没有了外婆以后,母亲的爱,甚至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时间忽然变得紧缺,似乎不睡觉都不够用。每天很晚,她不睡母亲也不睡,早上,她没醒母亲就起来了。最后冲刺的几个月,母亲明显地消瘦下去,而她,虽然紧张,却被母亲每天变着花样的美食塞得胖了几斤。
  那天晚上,她照常复习功课,过了一会儿,母亲端了牛奶走进来,弯身,把温度正好的牛奶递到她手里。她接的时候,下意识抬了一下头,忽然发现母亲的头顶,中心的位置,钻出了一些杂乱却清晰的白发,如果母亲不低头,她绝不会发现。
  她忘记接牛奶,看着那些参差而清晰的白发愣住了。
  母亲喊她的名字,她才反应过来,妈,你有白头发了。
  母亲也愣了一下,随即笑笑,妈都四十多的人了,该有白头发了。说着催促她快把牛奶喝了。
  温度正好,甜度正好,母亲对她永远是如此细腻。
  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床不大,母亲躺下,努力靠边,给她留出大大的空间。
  她贴着母亲,也靠到一边。不大的床反倒空出了一块。
  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
  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姥姥,以后一定会对你好。
  那是外婆走后第一次,她对母亲提起了外婆。
  母亲忽然就哭了。
  她和母亲,再无了隔阂,感情越发深厚起来。高考,为了不让离开母亲,她选择了本市的大学,虽然曾经,她向往过外面的世界。可是相比来说,她觉得留在母亲身边更重要。
  父亲开玩笑,即使你去外地,你妈也会去陪读的。
  她知道父亲的玩笑是真的,但是,她不会让母亲为她千里奔波。
  大学四年,她依然是常依母亲膝前的娇娇女儿,过二十岁的人了,扣子掉了都要周末回家让母亲缝。
  母亲常去学校看她,带着她爱吃的种种美食,为此,她被一宿舍室友羡慕。
  就这样被宠着,呵护着,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人生一帆风顺。婚后半年,她怀孕了。在她怀孕那年,刚刚五十岁事业依然正好的母亲坚决办理了内退,照顾她。就像当初外婆照顾母亲那样,甚至将父亲一人丢在家中。
  母亲的爱,在光阴里,一点一滴,她感受得深切。
  10个月后,孩子出生了,是个娇滴滴的女孩儿,她给女儿取名小宝。
  从小宝出生那一刻起,她的心,忽然被一种全新的牵挂和情感填满了。那个小小的粉红色的小人儿,一下就掠夺并占据了她全部的情感空间。甚至有时会忽视了守着她的母亲是怎样忙碌。
  是母亲照顾她和孩子的饮食起居,并坚决不让请保姆。保姆照顾,母亲不放心。
  母亲成了外婆当年的翻版,三个月产假过后,母亲坚持要全权带着小宝,晚上也带着小宝睡,不让她受那份午夜三番两次爬起来给孩子喂奶的辛苦。
  她不怕辛苦,可是她拗不过母亲,就像母亲当年拗不过外婆。她只好把小宝交给母亲,自己轻松许多,轻松地享受着母亲的爱,享受着爱着女儿。
   转眼,小宝一岁了,会叫妈妈了,会叫姥姥了。学走路,母亲坚决不用学步车,而是像当年外婆那样,坐在地板上,把腿张成一个安全的保护,伸出手臂,让小宝走在她的怀抱里。
  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常常地,她下班回来,看到母亲教小宝学走路,就会有那么一瞬间,光阴恍然回到从前。恍然歪歪斜斜移动脚步的是她,张着手臂的是外婆。然后她便走过去,将母亲和女儿一起拥进怀中。她觉得她们,是她在世间最爱的人,如果不是后来的那次活动测试,她一直以为,即使她更多地牵挂着女儿,但她对母亲的爱也是同样重的。她一直以为,这一点,她做得比母亲好。
  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其中,有个小测试。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包括自己,然后,按照要求,一个一个将手指压倒——倒下,代表失去。
  活动的目的,是让每个人懂得,自己心中最重要的谁。
  她的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最好的朋友——外婆不在了,她没有兄弟姐妹,所以这样排列了。
  然后,教练要求压倒第一个手指的时候,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小手指。毫无疑问,在友情和亲情间,她选择了亲情。虽然心里有些觉得对不起朋友。
  下一个,她却为难了。父母、女儿和自己,似乎都是不能失去的。可是活动却要求必须压倒,万般为难地,她选择了父亲。女儿还小,需要她照顾,没有父亲,她也会照顾母亲。她在心里对自己说,爸爸,请原谅。
  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她选择了自己。心里微微舒口气,即使她不在,母亲可以照顾女儿,原来在她心里,她爱母亲也是胜过爱自己。这让她欣慰。
  但是。但是最后呢?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忽然感觉到透不过气来,感觉到窒息,感觉到万分难过——一个是母亲,生育了她养育了她并始终在照顾和爱护她的母亲,一个是女儿,自她生命中脱离而出的,年仅一岁半的,除了依赖她还不会爱她的女儿。
  教练说,只是个游戏,这个游戏,会让每个人学会珍惜。
  可是这个游戏,何等残忍。她看着最后两根没有被压倒的手指,良久,做不出选择。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她猛然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了。
  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没错,她终于知道了,如果一定要失去,她还是选择了母亲。原来女儿,才是她心里最重的一个人。重过她的生命,也重过爱她胜过爱自己的母亲。
  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姥姥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
  当时母亲显然愣怔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姥姥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妈可能没有像你那样难过,因为姥姥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那时,她早已不再怨母亲,而母亲的答案依然让她略有欷歔,她当时想,如果以后她长大了,绝不像母亲那样,为了孩子放弃一些对母亲的爱。绝不!
  可是,事实证明,她的誓言不堪一击,在对女儿的爱面前,她牺牲了母亲。
  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十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的当年的辜负也终于懂得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少年班紀要

1,請同學們上臺演講。根據同學們表現情況,講解有關演講禮儀及注意事項。
2,學習經文:「彼說長,此說短;不管己,莫閑管
不說長道短,不論人是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
相關經文: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若是修行人,不見世間過」
   有時我們難免會非議他人,但是如果我們堅守「Be loyal to those not present」的原則,就不至於犯口過。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提及一個不在場的人,我們所說的話,即便被他聽見,也不覺得不合適。「Always talk about others as if they were present. (入虛室,如有人)
   * 另外,說人之短時,對不在場的人是不公平的,因為他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護。 
   * 「說人之短」傷害了所提及的人,而且使聽眾對我們會失去信心。 開始時,聽眾也許會因為分享到了「一些秘密」感到「被信任」,但是聽者會同理推廣:「這個人會不會在其它場合說我的短處。” 
舉例:一群朋友在「快樂得非議他人」時,其中一個人的轉變
一位爸爸臨走時不和他三歲的孩子道別。
   如果發現別人的過錯,可以用真誠心説明他人改過。
舉例:一位員工如何對待他不滿意的老闆。
3,複習「入則孝」的部分經文
4
,觀看視頻:「穆姜仁愛」
5, 抄寫所學經文彼說長,此說短;不管己,莫閑管」五遍。

Nov 6, 2013

情緒方程式


Original


尊敬的各位學長 您們好!
     以下這篇文章是一位家長的分享(請原諒我們無法找到原始的出處),她在文中描述了如何面對孩子情緒的心得。這種幫助孩子慢慢地厘清每一種感覺的思路或許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的父母一起到香港遊玩,那四天,我們三個孩子拿著父母親留下來的零用錢,沒人管的過了四天自在卻又寂寞的日子,好不容易,父母回家了,三個孩子圍著大包小包的行李箱,滿臉的期待。然而,每開一包行李,就多了一次的失望,滿滿的行李箱中都是藥跟酒,就是沒有一樣孩子期待的玩具跟零食,那一次的我生氣了,我忘了我是怎麼生氣地亂吼,也忘了我罵了哪些話。
    我只記得父親看著滿地的行李箱後,跟母親說:『明天去福利中心,幫孩子多買一些吃的。』果然,隔天傍晚,母親下班後,我家的廚房堆了很多的零食,不過,我看著那些原本就熟悉的零食,卻一點都開心不起來,那時候我跟我的父母一直以為,我只是想要一些『臺灣沒有的新鮮玩意』,所以鬧情緒,後來的我,終於瞭解,其實我氣的只是『原來你們放著孩子出去玩,卻從來沒有想到我們。
    我氣的是那種,被放下,被遺忘的感覺。一直到現在,我才瞭解,以前很多生氣的理由,背後的原因。
     我生氣『為什麼大人可以看電視到半夜,小孩不行。』,後來才發現,我不喜歡的是九點一到,父母趕走我們,讓孩子們在黑暗中邊試著入眠,邊聽著另一個房間傳來的微許燈光與電視的熱鬧聲,我不喜歡那種被踢出去的寂寥。
    我討厭著洗碗,不是真的討厭那樣的工作,而是討厭大家吃完飯後留下滿桌的油膩跟孤單的我,讓我一個人在廚房,面對著油膩的碗盤跟客廳傳出來的一家和樂。
     小時候的我不懂,因此計較著大人看電視的時間,計較著誰洗幾次碗,誰又從來不洗碗,常常為了這些連自己都看不懂的情緒,生氣著,跟父母衝撞出更多的傷,也頂著愛生氣、愛計較、脾氣大的招牌,一刻都沒有放下來過。
    後來的我才知道,這樣的迷惑影響我的人生,我在意著別人的感受、在意著別人口中的八卦、在意著怎麼跟別人交待,而拖著一段關係,卻不去真正面對『早已經不愛了』的真正心情。
    人生,懂得自己最單純的情緒,懂得自己最單純的想法,很多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而不需要拖著許許多多莫名的感覺與想法,傷人也傷自己。
   最近,五歲兩個月的女兒問了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哥哥,你的爸爸媽媽會打你嗎?』,那個哥哥回答:『沒關係,等我大一點,換我打媽媽。
    這樣的回答傳到了媽媽的耳中,媽媽慌了,從小就主張適當打罵的她,對這個孩子越來越沒有辦法,她不解地問我:『我才剛剛帶他去玩過狄斯奈樂園,怎麼還會說出這樣的話?
    孩子母親的問話,在我的腦海中一直盤旋不去,我常常看著共學團的小慧,還沒有滿兩歲的她,幾乎所有的感覺都會用言語表達了,哭泣到底是因為跌倒很痛?還是嚇一跳?現在要的到底是食物,還是玩具?這樣的感覺到底是害怕,還只是難過?小慧都可以很清楚地表達。
     我也想起,女兒兩歲的時候,每次到醫院聽到醫生一說要打針,就大哭,我總是抱著她,溫柔的安撫著她的背說:『媽媽,也會很害怕,媽媽懂,這種感覺叫害怕。
     後來,等孩子情緒安穩時,我問她:『是害怕打針哭?還是因為打針真的很痛?』她說:『是因為害怕的哭,其實打針不痛。』我們需要陪孩子找出最簡單的感覺,最簡單的情緒。
     『這樣的感覺叫做忌妒,每個人都會忌妒,忌妒的感覺不好受,不過,不代表妳不被愛。
    『丟掉自己心愛的東西很難過,這種難過的感覺媽媽也有過,媽媽陪著妳,等這樣的感覺慢慢離開。
    『這種感覺叫做思念,媽媽也會思念一個人,我們一起思念好嗎?』『這種感覺叫做被忽視,這種感覺不好受,媽媽也不喜歡,不過,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對方.....
    每一種感覺帶著孩子認識,每一種感覺帶著孩子慢慢地厘清,每一種感覺帶著孩子慢慢地感受,每一種關卡陪著孩子過,慢慢地,孩子懂得自己的感受,懂得自己要什麼,懂得自己最單純的感覺,懂得自己卡住的關,懂得那個關卡怎麼過。
    也因為這樣,我常常認為孩子的問題,找出孩子卡住的癥結點去解決就好了,有這麼困難嗎?困難的只是父母從沒有看出孩子卡住的地方,也不想辦法去解決吧?
    這樣的想法一直在我腦海中,從沒離開過,一直到女兒五歲兩個月的時候,帶著女兒到游泳池玩,我坐在泳池的旁邊,看著一對婆媳帶著兩個孩子走到兒童戲水池,那個哥哥還沒滿三歲,看得出來第一次來游泳池,有點害怕,有點不知道這是哪裡,又很好奇的左看右看。兩歲多的哥哥戰戰兢兢的扶著游泳圈跟著媽媽走入兒童池,他的小腳才剛剛碰到水,就稍微的縮了一下喊:『冷!』,這時候阿嬤一把用力地把他拉入水中說:『快過來玩!』,孩子撲通地掉下水,雖然池子不深,雖然有泳圈保護,孩子還是嚇哭了,阿嬤說:『水有什麼好怕的?男孩子哭什麼哭?』,然後猛在孩子身上潑冷水,孩子的眼睛進了水睜不開,哭的更大聲了!就這樣聲嘶力竭地在泳池中哭著,還一直被罵『男生這麼膽小怎麼可以?』。
     孩子的媽媽把更小的孩子放進泳池,也任著孩子害怕的大哭,媽媽還跟哥哥說:『要勇敢當弟弟的模範。』我看著那個孩子,心中不捨得想著,這個孩子好厲害,在他小小的心中要在同樣的時刻處理著『接觸一個新東西』、『水的溫度造成的寒冷感受』、『被姥姥嚇一跳的感受』、『被姥姥罵的憤怒』、『被取笑膽小的心情』、『眼睛被潑到進水的感覺』、『媽媽的期望』、『弟弟害怕大哭的干擾』,這些加加總總的感覺混在一起,成了一個很難解的情緒方程式,孩子到底懂不懂?
     那個當下,我忽然懂了,有些孩子的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就只是因為他們遇到情緒問題的時候,可以很單純的去面對自己最簡單的情緒,不用一邊感受失去東西的難過,還要一邊處理大人的情緒。不用一邊感受自己忌妒的不舒服,還要怕被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就是愛亂生氣』、『別人在笑你了』。不用一邊感受自己的害怕,還要擔心被罵『有什麼好怕的?』、『膽小鬼』。
   不用一邊忍受著自己已經吃到快吐的感覺,還要怕被罵『浪費食物』的吞下那口飯、也不用忍耐著被指控『每天只想著玩,不吃飯。』的委屈。
   不用滿懷期待,穿著自己做的海報衣服展示給阿嬤時,被罵『醜死了,快去脫掉』,一邊面對著『自己被潑了冷水的感覺』,一邊面對著阿嬤的批判,一邊又要處理著媽媽很正經地告誡『自己喜歡就好,為什麼要讓別人影響妳?
   不用一邊面對著自己的小手還無法完全控制自如的挫折,一邊還要被媽媽罵『怎麼摔破碗?』『你是故意找我麻煩嗎?
   不用一次處理太多的複雜狀況,單純地找出自己的感覺,單純地處理自己的想法,也一次又一次地去練習著與自己的感覺對話,與別人的感覺對話。
    慢慢地我懂了,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每天在面臨著比大人還要嚴酷的習題,在解著連大人自己都不懂的情緒方程式。
   慢慢地我也懂了,父母失和、婆媳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最大的部分是,讓孩子卡進去更多人的情緒中,處理比別人更複雜、更難懂的情緒方程式中。
  那個想打媽媽的孩子,累積了『上次被媽媽誤解的氣』、『去宜蘭玩被誤會就打的火』、『回外婆家被父母丟下自己出去玩的寂寞』『媽媽偏心妹妹的忌妒』、『媽媽叫爸爸不要太疼我的怨』、『每天被逼功課的不滿』、『每次隨著母親打罵情緒話語中的不滿』,一個事件十個結,十個事件百個結,許許多多,多年的怨與不滿累積下來的他,早已經忘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早已經分不清楚,哪些感覺多一點,哪些感覺少一點,哪些憤怒加一點,哪些情緒減一點。
    而這麼多難解的情緒方程式,錯綜複雜的交織著,從孩子的功課,變成了父母的習題,變成了親子間難解的方程式。一個不是狄斯奈樂園可以完全解開的習題。一個不是每天要稱讚幾次、每天要擁抱幾次、父母要多付出、父母要愛多夠,而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
    現在的我,才終於懂了,我們之所以可以如此輕鬆的看著孩子們自己解決自己的爭執,自己處理自己跟朋友們的關係,沒有仲裁、沒有評價,就相信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只因為我們的孩子只在處理看懂情緒的加減法。
   看懂自己最單純的情緒,瞭解自己情緒的強弱,用最簡單的方法,立即解決問題。
    而有許許多多的孩子,即使只有一個小小的事件,也每天都在處理著複雜的情緒方程式。
   現在的我,感謝老天,讓我一路貴人不斷,因為數學不好的我,只想單單純純的處理著情緒加減法,陪著孩子過著簡簡單單懂得自己要什麼,懂得自己在氣什麼?又該怎麼處理的人生。
   謝老天,我不需要去面對親子間複雜難解的『情緒方程式』。

以下是 2013112日《弟子規》學習匯總


家長班紀要

蔡禮旭老師: 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六講
學習經文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學習大綱
做人的根本在哪?
「信」是會意字,代表什麼?
現代人際關係學在弟子規是什麼?
「親仁」為何重要?
「有餘力。則學文。」為何是學傳統文化?
教育是什麼?
「孝」的含義?
孩子叛逆是結果,原因在哪?
「自私」怎麼形成的?
學習內容:
做人的根本在哪?
    「首孝悌」,「悌」裡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而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從孝跟敬當中不斷地提升,不斷地流露出來。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孝」跟「悌」,相信他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家庭有孝悌可以綿延多久?我們在中國歷代,孔老夫子的德行最好,他的德行也感化了他世世代代的子孫,所以他的家風兩千多年不衰。
「信」是會意字,代表什麼?
    「信」是人言。《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孔老夫子也說「人無信不立」,一個人假如沒有信用,很難在社會立足。而孔老夫子的教誨重視四個學問: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第三個是政事,第四個是文學。言語為什麼擺在僅次於德行的重要性?因為人與人的互動跟交往,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言語。所以言語,「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一言可以讓家庭和樂,一言也可以讓家庭紛爭不斷。所以言語要學習
現代人際關係學在弟子規是什麼?
    我們《弟子規》也是趕得上時代,很注重人際關係學。如何跟人相處的很和樂,很簡單「泛愛眾」,廣泛地愛眾人,這就是人際關係法。
「親仁」為何重要?
     因為我們時時親近仁德之人,就能夠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你每天接觸的都是這些善人,我們無形當中德行都提升;但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假如身旁都是狐群狗黨,每天自己的言語、行為都愈來愈粗俗。所以親近仁德之人很重要,而親近仁德之人也才能長我們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會下對抉擇,人生才會愈走愈輕鬆;假如沒有做對抉擇,那人生會愈走愈沉重。
「有餘力,則學文。」為何是學傳統文化?
當我們把立身處事的行為、德行都扎實地學好,還有空余的時間,還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學文"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所以古人寫文章非常慎重,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後人,他才把它留下來。
    現在人寫文章怎麼樣?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他也不管會不會天下大亂,所以不夠謹慎對待自己的言行。所以"學文"還是看古聖先賢的文章比較保險,因為這些文章都是歷經幾千年印證,確實可以啟發人的智慧的。
教育是什麼?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好的方法。中國有一篇很重要的教育哲學叫《禮記·學記》,裡面有提到什麼是教育,「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這句話把教育的兩大主軸抓到了。
    今天要把孩子教好,一定要清楚,要長他什麼善,然後要防止,甚至於要導正他哪些過失,因為「苟不教,性乃遷」。很多的孩子有些不對的習慣,我們要趕快把他挽救過來,什麼時候挽救?當下!刻不容緩,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是退。
「孝」的含義?
「孝"是會意字,上面一個"",下面一個"",老指上一代,子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合成一體,就是一個""字。我們來看一下,上一代時時念著要好好把下一代教好,現在為人父母有沒有這個態度?
我在教書的過程,往往會聽到學歷不算高的家長,他會流露他的心聲,他說: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這是我為人父母的責任。他學歷不高,可是他在講這句話的時候,都會令我肅然起敬,你看他懂得教育好孩子是他這一生的本分事。
孩子叛逆是結果,原因在哪?
    常聽說叛逆叫正常,這是誤導!請問五十年前,你有沒有聽過叛逆兩個字?幾千年的中國史書上,你有沒有看過叛逆兩個字?你看,都沒看過。中國人四千多年的歷史都沒有叛逆,我們居然在短短二、三十年之間就產生了叛逆,厲不厲害?為什麼四千多年來沒有產生叛逆的下一代?為什麼在幾十年當中卻快速產生叛逆的小孩?不是偶然的!因為現在的孩子是不是接受中國聖賢教誨?是不是接受孝弟的教導?不是!他沒有孝心,沒有恭敬心,當然對父母言語、行為就會有冒犯。
     我們做家長的要省思一下,為什麼孩子對我們沒有恭敬之心?有可能是我們說一套做一套。在那裡打麻將,然後跟孩子說:你給我去看書,我數到三。孩子依依不捨,慢慢離開電視螢幕,心不甘情不願上樓。當他坐在椅子上,他的心在哪裡?
     當父母沒有做出榜樣給他看,他的內心服不服氣?不服氣!你說對你講話要很有禮貌,你對爺爺奶奶講話也沒禮貌。當這些不服氣慢慢積累,到哪一天會爆發?突然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樣高,拳頭跟你一樣大,他還要不要聽你的?他就不聽你的。所以叛逆是結果,根源在孩子從小沒有對父母生起孝心,生起恭敬之心,那是根本原因。這個原因又加上外面大環境很多污染,他又去效法這些同學也好、朋友也好,到最後叛逆的現象就愈來愈多。
     要讓叛逆的現象消失,重要的是要延續聖賢教誨,然後家長要懂得以身作則,當孩子的好榜樣
「自私」怎麼形成的?
     諸位朋友,從今天開始,你常常遇到事情的時候,你就想,今天別人的孩子教得好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今天人家夫妻相處和樂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你時時處處懂得去找出原因,那你每天都在增長智慧。當你找到原因,就能夠對症下藥,就很快地能把很多情況轉成好的良性的發展。
我們回想一下,今天你們夫妻跟孩子一起吃飯,爺爺奶奶也在,媽媽夾起第一口菜,諸位朋友,給誰吃?小孩吃。這是普遍現象,但是這一口菜夾下去會產生什麼效果?「小明,這是媽媽特別煮給你吃的,多吃一點」。爺爺奶奶看了也不甘示弱,「孫子,這幾盤菜也很好吃」,爺爺奶奶也幫誰夾菜?孫子夾菜。誰的菜滿滿的?孫子。
所以一個家庭裡面誰最大?孫子最大。這樣有沒有顛倒?顛倒了,所以小孩也就顛倒了!這樣合不合理?你看所有的人都必須服務他,小皇帝產生了。
小皇帝、小公主產生了,請問小皇帝跟小公主的特色是什麼?自私,因為所有的人都要服務他,所以他只會想到自己。俗話又說,「伴君如伴虎」,所以現在的小孩脾氣都很大。當你對他百依百順,十件事順了他九件,第十件不順他,他會怎麼樣?會大哭大鬧。你又沒有原則,他一發脾氣你又說什麼?好了好了,給你買!那他就攻城掠地,你是會節節敗退。
    所以諸位朋友,教孩子從哪裡開始?從夾菜開始。小地方大學問,每個動作做出來都是給孩子學習的榜樣。當今天你一夾起來,馬上夾給你父親:爸爸,多吃一點。你的孩子看了,會不會說:爸,你怎麼都沒想到我!不會,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在行孝道,他內心會很感動,因為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
    《大學》裡面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後順序對了,你這個道才建立起來。所以,你菜夾對了,你就教給孩子正確的為人子之道。
     你是用好惡,你的孩子就學到好惡,而不是學到情義、恩義。所以,我們還是要循天道而行,要演出孝道,啟發孩子本善之心。這個「自私」,現在找到問題根源,還是從孝道,還是從處處替人著想,我們父母當榜樣。
    

少年班紀要

一, 溫故而知新

* 聽寫「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 重溫趙盾的故事 (理退殺手、趙氏孤兒)
* 同學們作業完成情況 (給水果貼標籤後的結果)

二, 學習新經文:「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急:心急 ; 疾:快

說話慢慢說 (有話慢慢說)
-讓別人有時間思考、消化
-心中不急(舒緩)
-心裡不緊張、不害怕、不說謊(測謊機)

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劉念台
中等聲音:尊長前、公共場合(聲要低)--影響他人睡覺看書
低不聞:演講、發言、presentation
        
-詢問別人聽清沒有
-重複別人的話

三, 語言的突破 如何有效地做Presentation?
1, 承認緊張、害羞是正常的。大部分人在公眾演講時都會緊張。
2, 作充分的準備。對自己將要演講的內容了然于心,並寫好底稿。(生活實例:一位大學生如何準備他的課堂Presentation).
3, 做預演。找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一個輕鬆的氛圍裡先演習一下。
4, 演講的開始部分,特別是開場白尤其重要,需要認真準備。如果講演的頭開得好,會讓整個過程更加順利。
5, 用真誠心、利他心演講。演講的目的是將自己知道的告知別人、分享給別人,而不是炫耀、嘩眾取寵。當我們用真誠、讓別人收益的心講話, 緊張情緒會得到緩衝。
6, 深呼吸,講得慢一些。

四, 請同學們上臺演講「如何在生活中說好話?
五, 作業:準備一個演講,下周在班上給同學們做Presentation.

兒童班紀要
1. 向孔夫子三鞠躬。
2.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三遍。
3.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聼,父母責,須順承」。
4. 學習「冬則溫,夏則凊,晨則醒,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5. 講述故事-黃香溫凊
6. 動畫片《黃香溫凊》
7. 兩兩背誦學過的經文
8. 復習古詩詞歌曲《詠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