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8, 2011

家長班匯報15

9月4日,蒙城《弟子規》傳統文化公益學習班迎來了新的學期,家長和孩子們都開始了新的學習。
通過過去一年的學習,每位家長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大家都體悟道:學習弟子規不僅提高了對傳統文化和古聖先賢的信心和認同感,隨著弟子規在生活細節中的不斷落實,改惡我,揚善我,日久天長,我們收穫的不再是一種知識、技巧,而是一種智慧——人生的智慧。
對於智慧維基百科解釋為:是一種人類心智上的特殊能力,它能夠快速而且深度了解事物、人心、事件、狀況,擁有能夠以思考分析、通達情理或尋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
有一則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每個猶太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了,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所以地球上有兩個民族特別注重開啓後代子孫的潛能和心智。一個是猶太人,另一個就是我們的老祖宗。而且中國的古聖先賢對智慧的傳承獨具匠心―― 如何開啓別人的心智、如何傳遞自己的智慧本身就是智慧的根本。
其實對智慧的渴求是沒有國界的。中國禪宗也有一個《四句偈》的故事。
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問一位年長的智者:“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著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願望,已經很難得了。我送你四句話,好讓你去體會它。第一句話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時,那些狂喜就不會讓我忘形?”
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沈思一會,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需要時,給以恰當的幫助?”
智者繼續說道:“第三句是'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域?”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孺子可教也!至於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就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方法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你一生的時間和經歷去體會吧!”
少年沈默了很久,然後叩首告別。後來這位少年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了老年人。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後,人們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愉快的人,而且也給每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愉快。
今天我們學習的《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告訴我們的就是智者說的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提示我們無論在任何時間、環境、職位都要盡到自己本份的責任。
當我們每個人都能按弟子規去思去行,做好自己,懷感恩、謙恭、慎獨、仁慈、真誠之心,敦倫盡份,立身行道之時,我們就會開啟我們本具的智慧之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