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家長班小結
“謹”在孩子教育中的運用
這一期蔡老師講弟子規“謹”篇。首先讓家長們了解“謹”的好處:訓練孩子的自製力,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提醒家長人生規劃的第一要事是學習、成長、增長智慧,教孩子要“慎於始”,根據孩子的年齡、個性抓住時機點,進行機會教育,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行走, 這需要家長的敏感度和智慧。
張新武先生做了主要發言,他談自己和孩子學習的機緣和收穫,反省自己的不足,感慨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所以家長更需要謹言慎行。最後他提出自己的困惑,如何面對自己孩子周圍一些習慣行為不好的孩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單純讓孩子迴避或遠離這些行為不好的孩子,那如何落實“凡是人,皆須愛”?張先生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其他家長類似的擔憂:如果不讓孩子玩遊戲,玩他們的牌,那就意味著跟其他小朋友沒有共同話題,就會受冷落等等。家長們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大家對此給出了不同的方法和建議,都非常的睿智。
高一品同學首先回答了張先生關於 --“泛愛眾”如何落實在不良群體的困惑。十八歲的他答得如此睿智:弟子規也告訴我們“能親仁無限好...不親仁無限害”。“泛愛眾”是在承認“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礎上,不對任何群體強加偏見的博愛......當別人遇到困難時,無條件地落實“己有能勿自私”。他對於上網之事的看法:雖然孩子不可能天生就有自製力,但家長如果完全控制,孩子會感到不平等、會反感,還是自然為好。他舉例在初高中暑假之時,為了不讓他在暑期無所事事,他父母就給他安排了很滿的體育訓練,讓他沒有很多時間上網和看電視等。另外,父母親不看電視劇的行為,對他影響也很大。
徐曉先生的觀點:不讓孩子玩電腦遊戲,是為了保護孩子的純凈心。因為面對電腦,人們總是被動的接受信息,甚至超過了自己的能力。不象讀真正的書本,必須調動閱讀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獲取信息。同時也鍛煉了歸納、總結信息的能力。(現在的孩子這方面能力普遍下降)。還有不會導致綜合症。因為一旦腦子報警,自然不會繼續面對書本。可是面對電腦,自己很容易失控,從而導致目前流行的電腦綜合症:抑鬱、失眠、精力難以集中。面對日益丰富的物質世界,應該降低孩子的物慾。盡量多讓孩子接触正面的東西,因為學壞容易,養成好習慣很難。家長引導孩子,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有益的,而不是人云亦云,家長自己要有鑒定力。
李濤女士說:蔡老師告訴在“謹”篇告訴我們要訓練孩子的自製力。我們不能讓孩子跟社會脫節,對於上網,要嚴格控制,引導孩子上好的網站,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這也是一種訓練和鍛煉。對一些行為不是很好的孩子,不迴避,讓孩子自己判斷好壞,抓住這種機會教育,引導孩子體會和麵對,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反面例子。
一位新來的女士認為,讓孩子夠優秀,去影響別人,就不存在跟其他孩子脫節的問題。還有家長說,給孩子安排足夠的事情做是一個好的方法。其實孩子不會遊戲,插不上話,就听人家說好了,不會太丟臉。讓孩子在自己家裡玩,能更好的控製或安排活動內容。
王盛雲先生覺得現在是高科技時代,如果一昧拒絕電腦科技,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不現實。家長應該幫助孩子了解科技發展的過程,告訴孩子應該學會利用好高科技這些東西,引導孩子很重要。答案無所謂好壞,家長的選擇很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伴隨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不是救火員,蔡老師告誡我們:教孩子也要有規劃,每個時期的教育都不同,如何善巧方便,需要家長本身的智慧。
禪宗有這樣一個故事: 說一位盲人,晚上出門,總要提一盞燈。人問:“既然您什麼也看不見,那為何挑一盞燈籠呢?” 盲人說:“現在是黑夜嗎?我聽說在黑夜裡沒有燈光的映照,那麼滿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樣什麼也看不見,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人若有所悟地說:“原來您是為了給別人照明?”但盲人卻說:“不,我是為我自己!” “為您自己?”人愣了。盲人向人說:“您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其它行人碰撞過?”人答:“是的,曾被別人碰過。”盲人聽了,深沉地說:“但我卻沒有。雖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更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了我。”盲人的謹行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在生活中,我們謹言慎行,好像是自己的事,事實上與我們周圍的人都有關聯。珍惜身邊的一切,我們就會感受到那回饋來的溫暖與快樂!在工作中,對自己負責,才是對別人負責!在孩子的教育中,“慎於始”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有了智慧,孩子的問題就不再是困惑。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所有的人,點燃生命的燈吧!這樣,在生命的夜色裡,我們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燦爛!
附件有兩篇文章“香港商人将三个孩子打进北大”“美国硅谷精英子女上原始学校 只有纸笔禁用电脑”。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失為明智的家長們作一種參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