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家長班小結】
人生幸福的根基就在愛與感恩中
這期的學習內容: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蔡老師如是說:
——當大家聽到很多善人的行持,善人的風範,每個人心中都會生起這種效法之心,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會讓更多的人得利益。
——假如別人有善我們都不稱揚,別人一有一點小惡馬上就到處傳,這樣不只折損了自己的福分,更大的罪過是影響了團體跟社會的風氣。那將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人與人將會紛爭不斷。
——“善”必須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當你判斷正確才能夠去勸,不然到時候是非都沒分清楚,那就不見得是利益到他人。
——我們處眾當中必要以和為貴,然後在該規勸的時候再抓住機會,要“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也要顧及他人的面子。
——當你一讓,成全了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而這一讓也積累了自己的福分。
——人不能隨順煩惱對應事情,不能隨順自己的習性,要隨順天理、隨順人心去做。
——當我們不願意別人批評我們、別人侮辱我們,或者別人傷害我們,我們都不願意別人這樣對待我們。那我們同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不應該去傷害、不應該去批評、不應該去指責他人,用這一分心去體諒別人。
——理智應該是可以讓人生全面發展。你的情當中沒有智,那叫濫情;你的智當中沒有情,那叫薄情。
——什麼是情?什麼是智?有真情者必有真智,有真智者必有真情,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
——當一個人能念念不忘恩德,不忘父母、不忘師長、不忘眾人對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實。
——一個人幸福的根基就在愛與感恩之中。當他懂得愛、懂得付出,他會體認到自己的價值,施比受更有福。
——人與人難免會發生衝突,但是我們之前也有說到“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也是沒學過做人才會跟我們發生衝突。那還是要先反省自己,假如自己沒有錯,要進一步包容別人。
——一個人常常會批評別人,就是內心不平。那他的心為什麼會不平?因為可能成長過程或者現在的家庭讓他的心無法平息,都是內心有很多苦沒有好好的處理掉。
——不管善緣惡緣,只要我們的心保持平等、保持慈悲,相信縱使是惡緣也會轉成善緣。
——其實我們很多的執著只要轉一個念,當場從執著就變成智慧。
——我們要感謝傷害我們的人,因為他們磨鏈了我們的心智;
感謝欺騙我們的人,因為他們增進了我們的見識。
感謝絆倒我們的人,因為他們強化了我們的能力;
感謝遺棄我們的人,因為他們教導我們應該獨立。
感謝斥責我們的人、罵我們的人,因為他增加了我們的定慧
——你人生能靠誰靠到終老?不可能!這個「靠」不是肉體上的靠,一個人要有心智的成長,你的一生最重要要靠的是自己的真實智慧。
——當大家聽到很多善人的行持,善人的風範,每個人心中都會生起這種效法之心,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會讓更多的人得利益。
——假如別人有善我們都不稱揚,別人一有一點小惡馬上就到處傳,這樣不只折損了自己的福分,更大的罪過是影響了團體跟社會的風氣。那將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人與人將會紛爭不斷。
——“善”必須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當你判斷正確才能夠去勸,不然到時候是非都沒分清楚,那就不見得是利益到他人。
——我們處眾當中必要以和為貴,然後在該規勸的時候再抓住機會,要“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也要顧及他人的面子。
——當你一讓,成全了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而這一讓也積累了自己的福分。
——人不能隨順煩惱對應事情,不能隨順自己的習性,要隨順天理、隨順人心去做。
——當我們不願意別人批評我們、別人侮辱我們,或者別人傷害我們,我們都不願意別人這樣對待我們。那我們同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不應該去傷害、不應該去批評、不應該去指責他人,用這一分心去體諒別人。
——理智應該是可以讓人生全面發展。你的情當中沒有智,那叫濫情;你的智當中沒有情,那叫薄情。
——什麼是情?什麼是智?有真情者必有真智,有真智者必有真情,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
——當一個人能念念不忘恩德,不忘父母、不忘師長、不忘眾人對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實。
——一個人幸福的根基就在愛與感恩之中。當他懂得愛、懂得付出,他會體認到自己的價值,施比受更有福。
——人與人難免會發生衝突,但是我們之前也有說到“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也是沒學過做人才會跟我們發生衝突。那還是要先反省自己,假如自己沒有錯,要進一步包容別人。
——一個人常常會批評別人,就是內心不平。那他的心為什麼會不平?因為可能成長過程或者現在的家庭讓他的心無法平息,都是內心有很多苦沒有好好的處理掉。
——不管善緣惡緣,只要我們的心保持平等、保持慈悲,相信縱使是惡緣也會轉成善緣。
——其實我們很多的執著只要轉一個念,當場從執著就變成智慧。
——我們要感謝傷害我們的人,因為他們磨鏈了我們的心智;
感謝欺騙我們的人,因為他們增進了我們的見識。
感謝絆倒我們的人,因為他們強化了我們的能力;
感謝遺棄我們的人,因為他們教導我們應該獨立。
感謝斥責我們的人、罵我們的人,因為他增加了我們的定慧
——你人生能靠誰靠到終老?不可能!這個「靠」不是肉體上的靠,一個人要有心智的成長,你的一生最重要要靠的是自己的真實智慧。
家長分享:
楊若夢女士做了主要發言。她談了對“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的理解。她例舉了自己有一次因為匆忙,在給乞丐布施時,不夠尊重,被一邊的女兒批評為“不禮貌”和回國同學聚會,大家對餐廳服務員的傲慢態度,發現《弟子規》這句話在生活中落實的不易。同時真切的覺得要感謝這些人給我們有機會修正自己的行為。由此她還反省自己以往對父母、丈夫和孩子行為態度上的不妥,感覺自己以往的自私和不懂事對家人的傷害,對自己的過錯非常的後悔,並發心懺悔和改過。另外她也從吃素和女兒受外傷的經歷中體悟到“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不僅僅是與人相處要有同理心,其實對動物也要有同情心,盡量不要傷害動物。她回顧了學習聖賢教育前自己做的許多看似普通的事情,回頭再觀,確實有很多不妥和錯誤。她說:隨著學習的深入和不斷的反求諸己,看到自己以前的過失,深深懺悔,決心後不再造。她發自內心的真誠剖析,也打動了在場的家長們,令大家感動。
正如蔡老師所說:有真情者必有真智。在學習反省懺悔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智在成長,我們的人生也會越來越充實。
蔡老師說:一個人幸福的根基就在愛與感恩之中。最后家長們分享了兩個關於愛和感恩的故事。
故事一: 愛成就未來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當他在田里工作時,聽到附近泥沼裡有人發出求救的哭聲。於是,他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現一個小孩掉到了裡面,弗萊明忙把這個孩子從死亡的邊緣救了出來。
隔天,有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走出來一位優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那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兒子的生命。”農夫說:“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報答。”
就在這時,農夫的兒子從屋外走進來,紳士問:“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驕傲地回答:“是。”紳士說:“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走他,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小孩像他父親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後來農夫的兒子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歷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青黴素)的發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騎士爵位,且得到諾貝爾獎。
數年後,紳士的兒子染上肺炎,是盤尼西林救活了他的命。那紳士是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就是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爵士。
農夫的一個善舉,竟然給世界帶來瞭如此重大的變化,善莫大焉。
http://lizhi.opendigest.org/html/4/0/71/1.htm
故事:學會感恩
史蒂文斯失業了,一切來得那麼突然。這是一個軟件業的戰國時代,每天都有新公司誕生,也有老公司消失。失業的時候,史蒂文斯的第三個兒子剛剛降生。後來,有一家軟件公司招聘程序員,待遇不錯,史蒂文斯滿懷希望趕過去。
應聘的人很多,經過簡單交談,公司通知他一個星期後參加筆試。憑著過硬的專業知識,史蒂文斯輕鬆過關,兩天后參加面試。面試的問題讓他措手不及,關於軟件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
應聘失敗,可他感覺收穫不小,覺得必要寫封信,以表感謝之意。他提筆寫道:“貴公司花費人力物力,為我提供筆試、面試機會,使我大長見識,獲益匪淺。
這是一封奇特的信,落聘的人毫無怨言,竟然還給公司寫來感謝信,總裁看了,一言不發。
新年即將來臨,這一天,史蒂文斯收到一張精美的賀卡:“尊敬的史蒂文斯先生,如果您願意,請和我們共度新年。祝您新年快樂。”
賀卡是軟件公司寄來的。原來,上次招聘的一個員工離職,出現空缺,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史蒂文斯。那家公司就是美國微軟。十幾年後,憑著出色的業績,史蒂文斯當上了副總裁。
以感恩的心態面對一切,你會發現,機會往往出現在不經意間。
只有我們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命中的坎坷辛苦,無論多大的風雨,無論有多少艱難,我們都可以勇敢地去面對,去挑戰,永不放棄。
有這樣一句話:“所謂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職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愛人,一幫信賴的朋友。”在詮釋幸福的眾多涵義中, “感恩的心”當之無愧居於首位。
楊若夢女士做了主要發言。她談了對“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的理解。她例舉了自己有一次因為匆忙,在給乞丐布施時,不夠尊重,被一邊的女兒批評為“不禮貌”和回國同學聚會,大家對餐廳服務員的傲慢態度,發現《弟子規》這句話在生活中落實的不易。同時真切的覺得要感謝這些人給我們有機會修正自己的行為。由此她還反省自己以往對父母、丈夫和孩子行為態度上的不妥,感覺自己以往的自私和不懂事對家人的傷害,對自己的過錯非常的後悔,並發心懺悔和改過。另外她也從吃素和女兒受外傷的經歷中體悟到“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不僅僅是與人相處要有同理心,其實對動物也要有同情心,盡量不要傷害動物。她回顧了學習聖賢教育前自己做的許多看似普通的事情,回頭再觀,確實有很多不妥和錯誤。她說:隨著學習的深入和不斷的反求諸己,看到自己以前的過失,深深懺悔,決心後不再造。她發自內心的真誠剖析,也打動了在場的家長們,令大家感動。
正如蔡老師所說:有真情者必有真智。在學習反省懺悔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智在成長,我們的人生也會越來越充實。
蔡老師說:一個人幸福的根基就在愛與感恩之中。最后家長們分享了兩個關於愛和感恩的故事。
故事一: 愛成就未來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當他在田里工作時,聽到附近泥沼裡有人發出求救的哭聲。於是,他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現一個小孩掉到了裡面,弗萊明忙把這個孩子從死亡的邊緣救了出來。
隔天,有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走出來一位優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那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兒子的生命。”農夫說:“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報答。”
就在這時,農夫的兒子從屋外走進來,紳士問:“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驕傲地回答:“是。”紳士說:“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走他,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小孩像他父親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後來農夫的兒子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歷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青黴素)的發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騎士爵位,且得到諾貝爾獎。
數年後,紳士的兒子染上肺炎,是盤尼西林救活了他的命。那紳士是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就是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爵士。
農夫的一個善舉,竟然給世界帶來瞭如此重大的變化,善莫大焉。
http://lizhi.opendigest.org/html/4/0/71/1.htm
故事:學會感恩
史蒂文斯失業了,一切來得那麼突然。這是一個軟件業的戰國時代,每天都有新公司誕生,也有老公司消失。失業的時候,史蒂文斯的第三個兒子剛剛降生。後來,有一家軟件公司招聘程序員,待遇不錯,史蒂文斯滿懷希望趕過去。
應聘的人很多,經過簡單交談,公司通知他一個星期後參加筆試。憑著過硬的專業知識,史蒂文斯輕鬆過關,兩天后參加面試。面試的問題讓他措手不及,關於軟件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
應聘失敗,可他感覺收穫不小,覺得必要寫封信,以表感謝之意。他提筆寫道:“貴公司花費人力物力,為我提供筆試、面試機會,使我大長見識,獲益匪淺。
這是一封奇特的信,落聘的人毫無怨言,竟然還給公司寫來感謝信,總裁看了,一言不發。
新年即將來臨,這一天,史蒂文斯收到一張精美的賀卡:“尊敬的史蒂文斯先生,如果您願意,請和我們共度新年。祝您新年快樂。”
賀卡是軟件公司寄來的。原來,上次招聘的一個員工離職,出現空缺,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史蒂文斯。那家公司就是美國微軟。十幾年後,憑著出色的業績,史蒂文斯當上了副總裁。
以感恩的心態面對一切,你會發現,機會往往出現在不經意間。
只有我們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命中的坎坷辛苦,無論多大的風雨,無論有多少艱難,我們都可以勇敢地去面對,去挑戰,永不放棄。
有這樣一句話:“所謂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職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愛人,一幫信賴的朋友。”在詮釋幸福的眾多涵義中, “感恩的心”當之無愧居於首位。
人從有了生命的那天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裡,人的一生得到過太多的人幫助,人生有太多需要感謝的人!所以,必須學會感恩!
http://lizhi.opendigest.org/html/4/0/77/1.htm
http://lizhi.opendigest.org/html/4/0/77/1.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