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4, 2012

第36期家長班小結

【第36期家長班小結】
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矛盾和衝突
      每個人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面對一些不如意的人和事。如何化解避免衝突和矛盾,《弟子規》的汎愛眾篇,幫我們打開了思路和心量,蔡老師從愛的角度,給了我們很好的解讀。蔡老師說:
——愛是會意字,就是要能用心去感受對方的需要,用心去體會對方的感覺,那這樣人與人的相處就能夠很和睦、和樂,不至於常常出現衝突跟紛爭。
——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為對方著想,那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沒有去感受到別人的情緒,沒有去看到別人需要,只有看自己。長期下來,必然因為存心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得道者必多助,失道者必寡助。
——讓孩子要早立志,目標一確定就可以全力以赴。而且得道者多助,必然,當你的孩子確實發了這種利益社會的心,可能在他成長的過程就會有很多貴人相助。
——我們應該擴寬心量,隨喜他人的才華、他人的能力,一同把好事辦好。
——有一顆仁慈之心就能夠不去輕慢他人,當然也不會去諂媚別人
——一個人的道義,一個人的真心,就可以喚醒他人的這一些道義之心。
——當你的孩子從小有一個仁慈之心,他的路會愈走愈廣。
——為什麼現在人與人相交往都覺得關係很不穩定?很不牢靠?因為現在人跟人關係建立 在哪?利害多,常常都交往了很多年了,都感覺不到這一分很深的情誼。
——面對我們現在的小孩一定要教。面對大人?要教,但是教的方法不一樣,小孩還可以用說的,大人要用做的,要用德行來感化他。他應該慢慢的也懂得迷途知返。
——對事對物的恭敬,必然是建立在對人的恭敬之上。所以從根本來講,還是要教孩子懂得珍惜情義、珍惜恩義。
——《弟子規》可以活用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仁慈之心還要落實在言談之中
——理直氣壯壓人,不對;應該理直氣和,以和為貴,這樣才正確。當人能夠心氣和平,就能夠去感染別人,他也會覺得跟著你一起相處、一起學習,感覺很好。

    宋文盛先生做了主要發言。他說:《弟子規》學的時間很短,發現汎愛眾是《弟子規》的主線,所講都是從愛出發,前面講在家如何愛父母兄弟,到社會上如何跟人友愛相處,後面將愛擴大到汎愛眾,蔡老師的講解很透徹。回顧悅悅事件感覺到現代社會愛的缺失,回憶自己初中學習的古文——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深感在如今的社會,愛真的很重要,行善不僅是成功人士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能修身,提升自己的德行,從自己做起,從愛自己周圍人開始,也是對社會的貢獻。家長的從自身做起,會影響孩子的行為。他還舉例談了如何幫孩子立志的看法,覺得對孩子的愛好和興趣,父母要小心呵護,千萬不要以市俗的眼光妄加評議,多給孩子理解,家長要有平常心。孩子都是好孩子!
    正如宋先生所感,《弟子規》其實就是愛的教育,它從細微處告訴我們如何愛人敬人容人。 “汎愛眾單元中的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就是對人最基本的尊重。 “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就是與人相處最基本的禮節和敏感度。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就是最具體的將心比心的包容寬容。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告訴我們要平等待人,珍惜情誼,心懷感恩。 “道人善,即是善。”“人有能,勿輕訾。也是我們現代教育理念常提的讚美教育之法的具體體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愛的引領下,生活的矛盾和衝突自會慢慢消除。學習《弟子規》的句句話語,無不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先人們的大愛之心,博愛之懷。
      網上流傳著有這樣一段幽默的人生寫實:時間告訴我們,忙碌的日子裡好好照顧自己,人生如賽場,上半場按學歷、權力、職位、業績、薪金,比上升;下半場按血壓、血脂、血糖、尿酸、膽固醇,比下降。上半場順勢而為,聽命;下半場事在人為,認命。希望大家上下兼顧,兩場都要嬴。沒病也要體檢,不渴也要喝水,再煩也要想通,有理也要讓人。
       其實命不是”“出來的,是了解認識後的輕鬆豁達明智。北大哲學教授樓宇烈老先生這樣推介說:學習儒家,拿得起。學習佛法,放得下。學習道教,看得開。儒家提倡的敦倫盡分,讓我們勇於承擔,拿得起。佛法告訴我們世事無常,不要被過去牽制,不要被將來引導,要活在當下,放得下。道教崇尚自然的本性,順應自然的規律,不違背天性,吃一碗的胃,不羨慕嫉妒三碗,自知自足知足看開。我們的生活也許會變得簡單快樂。
正如一位賢者所言:有道才能到,有德才能得!我們人生幸福與否,都在我們自己的一念一行之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