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7, 2012

第35期家長班小結

35期家長班小結
                  
     如何長養孩子的仁愛之心

    本期進入“汎愛眾”的單元。如何做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蔡老師如是說:

——
當我們在行善之中,一來會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來也能夠真正了解到很多社會不為人知的一些事情。當我們是帶著孩子一起去行善,那絕對又長養了他這一顆仁厚之心。
——
孩子的這一分愛心,仁厚之心可以從孝順父母推衍到敬一切人的父母、親屬;再延伸到對各行各業的尊重,尊重他們的付出,他們的辛勞;也要愛護很多屬於社會比較弱勢的團體。
——
確確實實人有善心,自然就會有善的回報。不管對方是多麼惡的人,只要我們有善心,只要我們有德行,都能夠慢慢喚醒他的良知。
——
一個人之所以會誤入歧途是他的人生過程沒有遇到真正愛護他的人,所以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們要去同情。
——
“一真一切真”,這個一就是一個人的存心,他的恭敬、他的真誠假如是已經內化在心裡,他表現出來的行為自然都是恭敬真誠。
——
一定要從對人的關懷,再擴展到對一切萬物的尊重。而當我們懂得對萬物尊重,也教給我們的下一代懂得尊重所有的生命,也長養了孩子的仁慈之心。
——
當下一代有仁慈之心,誰的受益最大?那當然是他的父母、家庭。
——
孔子每天所憂慮的四件事“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
當一個人他去教導別人,把他的這些經驗告訴他,是用勞力、是用經驗,所以就做到了內財布施。因為在指導別人的過程,自己也做了法布施,所以聰明智慧會日漸增長。
——
最根本的幫助一個人,還是要讓他接受正確的教育,從思想觀念去改正,生命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
當一個人嫉妒心起來了,他的德行就下去了,當嫉妒心起來,我們人的善良就被他控制了,那你每天可能都鬱鬱寡歡。何不放開心量,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汎愛眾”顧名思義,就是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互相協助。這是一種多麼博大的胸襟。這是一種慈悲和博愛。

家长分享

    
宋思頤女士​​做了主要發言。她覺得《弟子規》通過“汎愛眾”這個部分,是提醒我們要擴大自己的心量,學會愛的能力。也許我們現在愛的能力還比較弱,還只現於我們的家人,但​​這不妨礙我們可以從善待身邊的人,包容別人開始將愛發散出去。 《弟子規》對此給出了具體的做法,比如“善相勸”,“將加人,先問己”,“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 勿輕訾”“人有短,切莫揭”,“怨欲忘”,“道人善”,“與宜多”等等。倘若我們家長們慢慢將這些在生活的細節中去落實, 倘若我們能這樣要求自己,我們的仁慈之心就會慢慢激發出來,我們對家人對朋友對同事對陌生人的關愛就會自然而然。孩子的仁愛之心,也會在家長的善行中得到熏陶。恭敬心,感恩心,愛心就會增長。孩子生活在爱的环境中,她的列夫。托爾斯泰:為了做一個幸福的人,就要去做一件事,那就是——愛。

    徐先生說,其實愛的付出有時很簡單,給人微笑可以溫暖人心。當我們抱怨別人對我們很嚴肅,其實是自己不苟言笑。顧文蓮女士說,微笑是成本最低的付出。
由利莉女士談到她的女兒從不願意同人說話,到主動跟周圍人問好,發現一個簡單的問候,不僅給人愉悅,也令自己的環境變得快樂。家長們紛紛回憶起各自感受到的愛與被愛之事。
    如今是一個需求協作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學會寬容,學會感恩,學會換位考慮,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美國的斯賓塞。約翰遜說:生命可以是一座玫瑰花園,或塵世地獄,這都看你的心靈而決定。
      
博愛是人類追求的一種境界。莎士比亞說:上天生下我們,是要把我們當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我們都渴望著生存的環境更加美麗,如果大家都用愛心去澆灌這個世界,我们的胸襟才能開闊,才能真正做到待人熱情、友善,樂於助人,才能在人際交往中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讓我們由覺醒,到改變。愛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

窗体顶端
故事:慈善不是錢,是心

    2007216日,剛卸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個莊園裡,舉行了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應邀參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會名流。
   
在晚宴將要開始時,一位老婦人領著一個小女孩,來到了莊園的入口處。小女孩手裡捧著一個的瓷罐。
   
守在莊園入口處的保安安東尼,攔住了這一老一小:“歡迎參加今天的晚宴,請出示你們的請帖,謝謝。”
    老婦人聽後,對安東尼說:對不起,我們沒有接到邀請。是這個小女孩要來。安東尼回答:“很抱歉!今天晚宴邀請的都是重要人物,除了工作人員,沒有請帖的人一律不能進去。”
   
老婦人問:“為什麼?這裡不是舉行慈善晚宴嗎?我們是來表達自己心意的,難道都不可以嗎?如果我不能進去,這個小女孩可不可以進去?因為她從電視上知道,非洲的孩子特別可憐,很想為他們做點事。她把儲錢罐裡的所有錢都拿來了,打算捐給非洲的孩子們。”
   
安東尼解釋說:“今天這場慈善晚宴,來參加的確實是重要人物,他們將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興你們帶著愛心來到這裡,但是我想,這場合不太適合你們進去。”
   
“叔叔,慈善不是錢,是心,對嗎?”一直沒有說話的小女孩突然問道。她的話,讓安東尼愣住了。
   
突然有一位老人說:“孩子,你說得對,慈善不是錢,是心。你可以進去,所有有愛心的人都可以進去。”他面帶微笑,摸著小女孩的頭,彎腰跟她交談了幾句,然後直起身來,拿出一份請帖:“我可以帶她進去嗎?”
   
安東尼接過請帖一看,忙向他敬了個禮:“當然可以了,巴菲特先生。(巴菲特先生曾將個人股份的85%,捐贈給比爾﹒蓋茨夫婦慈善基金會,價值高達370億美元。)”
   
結果出人意料,當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議者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不是捐出300萬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萬美元的比爾﹒蓋茨,而是僅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女孩——露西。她贏得了最多、最熱烈的掌聲。而且晚宴的主題標語也變成這樣一句話:“慈善不是錢,是心。”
   
故事聽到很久了,出處無法考證,其實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感動改變了很多成年人和孩子的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