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課堂紀要】- 緊用功
【溫故知新】“宽为限”是指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做事环境。
【故事:三个小板凳】
有位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不爱说话,同学认为他笨,【紧用功】
外松是为了内紧,宽的是环境、心境,紧的是时间、专注力。坐正、集中精力、认真,用全部身心做事、学习。以下是古人用功的故事:
【曾国藩与小偷】
据曾国藩回忆,小时候他曾遭遇这样一件尴尬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深。这个小偷是很聪明,至少其天赋要比曾国藩高许多,但是他却荒废了天赋沦落为“梁上君子”;而曾国藩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奇才。曾国藩读书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明白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可以进德,可以无虑,可以无添,可以自卫其身,可以改变人对忧虑和后患的一些态度,可以掌握正确的人生观。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
【鑿壁偷光】
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七录书斋】
据曾国藩回忆,小时候他曾遭遇这样一件尴尬事:有一天晚上,
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深。这个小偷是很聪明,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
【鑿壁偷光】
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
【七录书斋】
张溥是明朝进候的文学家,自幼勤奋好学。张溥在学习方面天资较差,记忆力不好,东西背了好几遍都记不住。但他却一点也不懒惰,用勤奋来克服这个缺点。一次,张溥在书里面读到了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了张溥很大的启示,他认为:别人读一篇文章,读上七八遍就能够背下来了,而我却要读上一二十遍。然而无论怎样,最终还是能记下来的。书读上百遍才能理会其中的意思,我正好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更深层的东西。从那天开始,张溥更加勤奋了。古时候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背诵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而这些枯燥乏味的文章,要重复地读上一百遍,在常人看来都是无法忍受的。可是张溥并不觉得厌烦,口渴了,他就舀一瓢凉水喝;嗓子哑了,他就把声音放低一点……苦读了一段时间,他终于能连贯地背出文章来了,这个收获使他非常高兴。然而,本来是白天背地挺熟的文章,睡了一觉之后竟又忘了一大半,张溥很是苦恼,但他并没有放弃。
有一天,在学堂里,教书先生让张溥背诵课文。一开始,张溥背得还很流利,可是背着背着,后面的内文就全忘了。结果,老师十分生气,用戒尺使劲地责打了他,说他读书不用功,并罚他回家把这篇文章抄十遍。张溥委屈地接受了惩罚,回家之后,他立即准备好了纸和笔,开始抄起文章来。这篇文章较长,他抄得又认真,等他抄完,已经是深夜了。第二天到校,老师又让张溥接着背昨天的文章。这下可把张溥急坏了,他昨天只顾抄书,没有特意背呀!可看着先生那严厉的样子,他只得硬着头皮背了起来。谁知奇迹发生了,上句刚一出口,下句居然就跟着跳了出来,一会工夫就把全篇文章顺利地背了出来,而且还没有一次停顿。先生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张溥终于知道,原来抄书也增强自己的记忆,于是从那天开始,他读书必手抄,读后又随即焚去,再抄,再读,再焚,如此六七次方才罢休。这便是“七录书斋”的典故。
【磨杵成针】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有一天,在学堂里,教书先生让张溥背诵课文。一开始,
【磨杵成针】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
【課堂討論】如何緊用功
涂家玮:學習時,不開電腦,把iPOD Touch拿開。
肖云瀚:專心學習30分鐘,比散漫學習1小時有效。
Amanda: 學習剛開始,心不靜。先做一些讓心靜的活動,在開始學習。
Jack: 一回家,馬上先學習。不拖拉。
【回家作業】(以下內容,來自本週的家長回執)
- 像栾茗荃學習:每天填寫幸福力行表。
- 像荆含慈學習:每天幫媽媽洗碗,關心弟弟 (具體事蹟:出去玩时,怕冻坏弟弟,
claire用小手使劲拽着毯子包住弟弟, 结果把自己的手冻痛了。能把毯子全让给弟弟, 并且为了不让弟弟冻着,光着小手压住毯子可太感人了。) - 像Amanda 學習:昏則定 (具體事蹟: 每天晚上给妈妈鞠躬道晚安,
这已成为Amanda的睡前仪式。Amanda总是牵着妈妈, 让妈妈坐在固定的沙发上,然后毕恭毕敬地鞠躬,并说“妈妈晚安! ”,然后我们会紧紧拥抱好久,这样温暖的感受,让人很难忘怀, 尽管每天都这样,我还是被感动。) - 像肖云瀚學習:制定学习计划时表并努力执行
- 像涂家玮學習:感恩 (具體事蹟:每次上完各种课程,都能主动地谢谢老师。)
- 像江淮學習:不打電子遊戲 (具體事蹟: 周五,当爸爸在一个抽屉里找东西时,
看见了那个江淮交给爸爸保管的浅蓝色的任天堂掌上游戏机, 心理勇气一股暖流:孩子听从父母的教导, 已经好久没玩电子游戏了。) - 像江楓學習:承擔責任 (具體事蹟:一年來, 負責做家裡的麵包)
- 像韩孟天學習:做家務 (具體事蹟:平时有帮忙做些家事,比如饭前摆餐具,添饭,
饭后洗碗,也有帮妈妈叠衣服,主动收拾自己的房间。 ) - 像徐浩天學習:讀聖賢書 (具體事蹟: 開始誦讀《了凡四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