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8, 2012

第31期家長班小結

 即知即行,知而善行
      本期繼續講“信”篇,蔡老師如是說:
——
整個人與人的五倫大道當中都要言而有信,也都要存著信義,存著道義、恩義來互相付出,互相扶持。那人與人的關係就會非常和樂,非常圓滿。
——
我們要考慮到一個言語會帶給他人錯誤的觀念,我們一定要謹言慎行。所以當我們不確定我們的話是正確的,絕對不能亂傳,「知未的,勿輕傳」
——
對於小孩的要求,合理的我們才可以答應,不合理的,你一定要堅持。不然他要什麼你給什麼,助長了他的貪心,他的奢侈、奢靡之氣,這樣就危害甚大。
——
人與人要信,在政府、在商業、在任何的團體都應該取信於人,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小孩在答應別人的時候,首先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再來是答應別人的事,是不是符合比方說學校的規定,還是有沒有符合法律的規定。
——
講話也要看我們的存心,最重要是能夠利益他人。
    對此,家長們也逐句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提示我們眼見未必為實,不可以妄加揣測,妄加揣摩,也不要輕易下結論。
    
例如: 有一次,孔夫子與眾弟子們在陳、蔡的地方被圍困,連續七天沒有食物可以吃。子貢便用自己身上的財物,突破重圍,到外面換了少許的米回來,希望給大家解解飢。人多米少,顏回與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鍋,在一間破屋子裡,開始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離開了,恰好此時,子貢從井邊經過,一扭頭,正好看到顏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貢看了有些不高興,但他沒有上前質問顏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間。
      
子貢見了夫子,行禮後,問夫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回答道:“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如果在窮困的時候,就改變了氣節,那怎麼還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貢接著問夫子:“像顏回這樣的人,該不會改變他的氣節吧?”夫子很明確地回答子貢:“當然不會。”子貢便將看到顏回偷吃粥的事,告訴了夫子。
   
   夫子聽後,並沒有很驚訝,說道:“我相信顏回的人品已經很久了,雖然你這麼說,但我還是不能因為這一件事就懷疑他,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吧,你不要講了,我先問問他。”
      
於是,夫子便召了顏回來,對他說:“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護佑我們吧?你粥做好了之後,我準備先祭祀祖先。”
      
顏回聽了,馬上恭敬地對夫子說:“夫子,這粥已經不可以用來祭祀先祖了。”
     
孔子問:“為什麼呢?”
      
顏回答道:“學生剛才在煮粥的時候,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屋頂被熏後,掉了一小塊黑色的塵土到粥裡。它在粥裡,就不干淨了,學生就用勺子舀起來。要把它倒掉,又覺得可惜,於是便吃了它。吃過的粥再來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聽後說:“原來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樣會吃了它的。”
      
其實“見未真,勿輕言。”不僅限於工作和人際關係之中,在我們和孩子的互動中亦復如是。
    
例如:曾經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裡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兒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那位母親有多麼的失望。她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變了主意,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一臉的童真:“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霎時,母親的眼裡閃動著淚花。我們都為那位母親慶幸,因為她對兒子的寬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兒子的愛。我們也為男孩慶幸,他純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為母親給了他把話說完的機會。
      
對於“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蔡老師提醒的好:對於小孩的要求,合理的我們可以答應,不合理的,一定要堅持。不然他要什麼你給什麼,助長了他的貪心,他的奢侈、奢靡之氣,這樣就危害甚大。這要求家長一定要慎於始,要敏感。曾國藩先生告誡我們: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有新觀念說女孩要富養。其實無論男孩、女孩,都要“富養”,這個“富”不是物資的富,物慾的富,而是精神的“富”,品行的“富”,德行的“富”!要“窮養”物質、“富養”精神。 “富養”出孩子開闊的眼界、恭敬的舉止和文明守信的生活習慣。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這段話某種意義是否也可理解成我們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小心我們的態度和存心。雖然我們是好心,但批評不當,我們就是在教給孩子自責的思維習慣,或是抵抗和拒絕好的建議和方法。
      
王盛雲先生說:家長的問題是太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做的好,不以為然,做的不好,就很誇張放大孩子的行為。盧玉葵女士例舉了自己與孩子相處的事情,她說: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太想淋漓盡致了,往往低估了孩子的敏感性和領悟力,家長其實只要點到為止就好。家長對孩子要寬容,不可太急太在意。要放低自己,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家長的誠意要讓孩子感受到。
      
批評的要點:要準確,要具體,不要誇大,不要以偏概全,不要涉及屬性。要指出具體錯誤,指出錯誤是暫時的、可以改進的,是有努力餘地的。
      
我們應該多從正面去理解孩子的表現,同時多去找行為背後的原因。對於幼兒,基本談不上什麼道德問題,家長如果找到背後的真正原因,調整了,孩子的行為問題往往就消失了。如果是孩子自己已經很難過、知道錯的事情,那就應該先共情、表示理解當時的情況,再指出如果能怎樣做,那就更好了。最後再給點以後改進的小竅門。這就足夠了。我們的目的是要建設。
       
寂靜法師說:優秀是鼓舞出來的,廢物是打擊出來的!不過,都是父母製造出來的!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讓我們遠離是非。但生活中還是很難避免,這個時候,我們說話要保持一分真誠的心去對事。面對孩子談起學校的人和事,這就涉及如何幫孩子分辨對錯,如何去說長道短的問題。比如有的孩子做的很好,那我們應該去讚歎,對不好的行為要小心引導孩子表達他的態度,引導孩子往好的有益的方面去想,讓她學會客觀的看問題。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當看到別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們應該讚美,不應該有嫉妒的心態。這個方面,大部分家長都做的很好,別的孩子的優點都能看見,卻往往容易忽視自己孩子的好行為。孩子表現不錯,往往都吝於鼓勵,家長的這些習慣對孩子不公平。因為我們自己在工作有成績時,對公司的鼓勵和獎勵會感到欣慰和高興。當小孩表現得不錯,我們也要適時的獎勵他、讚美他。曾經有一個小朋友得了不少的獎卡。他的母親說,孩子自從得到這些獎卡之後,便默默的把它保存起來,每天晚上會看一會這些鼓勵的字眼。這些鼓勵的話對他的功課、對他的為人,母親觀察之後說有很大的效益。
      
例如:東漢末年,有位叫郭泰的文人,他學問高深,為仍謙和。有個叫魏照的人,不僅常來聽他講課,還把行李搬來,整天和他住在一起。郭泰很奇怪他聽完課為什麼不回家。魏照說:“能找到一位傳授知識的老師很容易,但找一位能教自己做人的老師卻很難。我天天和您在一起,是要模仿您待人接物時所表現出的高尚品格。 ”郭泰很感激,盡心竭力地教他,魏照很快就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志向遠大的人。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家長自己若努力成為郭泰,天天和我們在一起的孩子,就會誌向遠大。
    
有人說,在用智慧引導知識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一個陷阱——就是將智慧本身,又再次退化為知識。即本來是能夠指導人生的智慧,最後卻也成了不過是知識的東西。導致這種境況的根本原因,便來自知與行的互相分裂。其結果,便會出現《聖經》中,聖保羅所悲嘆的那種情況:“我願意做的善,我偏偏做不了,我不願意為惡,我偏偏去犯。”
    
在這一點上,重視生命智慧的传统文化,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不僅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莊子,還是墨家的墨子等,都有一共同特點:智者不僅僅是一種學派的提出者,更是自己理論的實踐者,他們以身體力行的榜樣,貫​​徹了其認識到的各種智慧。所以,他們的理論也才有如此大的生命力。
    
我們現在學習弟子規,不僅要知行合一,而且要即知即行,知而善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