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感動
蔡老師這期講座給出了積善之方和改過之法。蔡老師說:
——勸人為善要用身勸,用立身行道去感化,“教人以善毋過高”。
——對人很有禮貌、很恭敬是善。
——了解真善跟假善從哪裡判斷?從他的存心。一念自私自利,縱使再有禮貌也是惡;一念利益眾人,縱使是打人罵人也是善的,都要從他的存心去判斷。
——聖人他都會從大的方向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在一個點上而已。所以是善還是非善,我們還要考慮到往後的影響性。
——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們的心念。
——歸納十善:“愛敬存心,敬重尊長,與人為善,勸人為善,成人之美,救人危急,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愛惜物命”。
——見到別人有不好的地方,我們先不批評,先反觀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錯。
——“見人惡”,絕對不要放在心上,那是把我們最純潔的心裝了很多別人的垃圾,這樣是最傻的。
——當人處處看到本分,就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數落別人的不是上了。
——改過的方法: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
——改過要發三種心:第一要發羞恥心,第二個要發畏心,第三個要發勇心。要有勇氣去對治我們的壞習慣。
王培琳女士做了主要發言。她說自己沒有女兒學的認真,做得不夠好,卻要求孩子很嚴,於是很矛盾很痛苦。有時孩子在家和在外表現不如 意時,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對於如何循循善誘讓孩子了解行善的意義和快樂,王培琳女士跟我們大家分享了她的教女之道:經常在生活中扮演反面的角色,把問題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思考判斷,這樣得出的結果,比灌輸效果更好,給孩子的印像也很深刻。她講述了跟女兒的小故事。一日,女兒告訴媽媽撿到了 10元錢。媽媽故意說:太好了,我們可以用它賣東西了。女兒馬上說:不可以的!這是別人的錢,丟錢的人會很著急的。媽媽問:我們找不到失主,那怎麼辦?女兒想了想說:那我們幫他把錢捐了吧,幫丟錢的人做善事好嗎?面對孩子如此的善念,當媽的非常欣慰。當女兒跟媽媽去麥當勞時,女兒馬上發現了捐款箱,興奮地把檢來的錢捐了出去。
王培琳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啟發孩子主動思考和行動的能力,不失為一種勸人為善的好方法,也是機會教育的好方式。孩子成人之美的想法和做法,也令家長們讚歎不已。
家長顾文莲也跟我們分享了她學習弟子規的小兒子陪姐姐買晚禮服的故事。當八歲的葉凡看到姐姐試穿的暴露禮服時,馬上的反應:這是“邪僻事 ”。當姐姐告訴這禮服很貴,大家都買。弟弟說:不是自己的錢,用爸爸媽媽的錢,買
這麼貴的衣服不好。當姐姐問漂亮否?弟弟答:心靈美更重要。蔡老師這期講座給出了積善之方和改過之法。蔡老師說:
——勸人為善要用身勸,用立身行道去感化,“教人以善毋過高”。
——對人很有禮貌、很恭敬是善。
——了解真善跟假善從哪裡判斷?從他的存心。一念自私自利,
——聖人他都會從大的方向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在一個點上而已。
——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們的心念。
——歸納十善:“愛敬存心,敬重尊長,與人為善,勸人為善,
——見到別人有不好的地方,我們先不批評,
——“見人惡”,絕對不要放在心上,
——當人處處看到本分,就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數落別人的不是上了。
——改過的方法: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
——改過要發三種心:第一要發羞恥心,第二個要發畏心,
王培琳女士做了主要發言。她說自己沒有女兒學的認真,
王培琳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啟發孩子主動思考和行動
家長顾文莲也跟我們分享了她學習弟子規的小兒子陪姐姐買晚禮服的
國內有一位教育實踐者朱永新先生說的好:中國傳統教育,
一月: 學會吃飯 ——節儉
二月: 學會不闖紅燈——規則
三月: 讓我們去植樹——公益
四月: 讓我們去踏青——親近大自然
五月: 讓我們學會掃地——勞動
六月: 讓我們學唱一首歌——藝術
七月: 讓我們玩球去——健身
八月: 讓我們笑著和人打招呼——交接
九月: 讓我們每天閱讀十分鐘——求知
十月: 讓我們給爸爸媽媽寫封信——感恩
十一月: 讓我們做一回演講——口才
十二月: 讓我們每天記錄自己的生活——自省
朱永新先生說:教育是家長、老師、孩子組成的一個最大的合力,
無論是對善的分辨還是對錯的改正,無論是對習慣的培養還是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