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29, 2012

第34期家長班小結

【第34期家長班小結】
                                如何面對孩子的過錯
    人的一生會遇到自己或別人的各種過錯,如何面對這些過錯,如何改正或勸諫,是一门充滿智慧的學問。蔡老師從《弟子規》的方法中,告訴我們:
——
人皆有善惡,在這個惡當中,我們懂得去規勸,自己懂得去改過,這樣就可以“德日進,過日少”。
——
別人對不對,那不是最重要的事,我自己有沒有做對,一定要時時提醒。當我們真正做對了才有資格去講別人,而當你真正做對的時候,你在他人心目中的信任程度一定相對提高。先從自己的修身,立身行道開始下手。
——
把心思都放在看別人的錯,都看到別人應該學什麼,那專注力沒有回到自己,可能自己的進步就會相對減小。所以整個人生的轉變,第一步還是要從自身開始做起。
——
真正的“勇”是能夠降伏自己的壞習慣、自己的習氣,那才是真正的勇者。俗話講:擊敗他人一千次,不如擊敗自己一次。
——
改過確實對一個人的人生相當的重要,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改過不只會影響一個人,甚至於會影響一個家庭,影響一個國家。
——
孔老夫子給我們三個很好的修身法寶:“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過要能改,而改過必須要先悔過,悔過又必須要先知過,所以了解道理才能判斷是非。
——假如是強迫對方一定要聽你的話,那就變成控制,這樣就叫慾望而不叫愛。所以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才行。
 ——
我們學了《弟子規》就有一個是非做人的標準。這一本《弟子規》一定要拿回去當您家裡的家規,當你班級的班規,當你公司的常規。
      
蔡老師清楚的告訴了我們如何面對孩子過錯的態度和方法——歸根結底是從自身做起!
    在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一個墓碑上刻著一段非常著名的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这期盧玉葵女士做了主要發言。對“無心非,名為過。有心非,名為惡。”中的“惡”與“過”,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說:對於“惡”大家都能分辨,不會去犯。但有些過,有些錯,其實是模棱兩可,也許並不會造成什麼後果,所以就會去做。比如夫妻間的爭吵,明知對自己和孩子都不太好,可經常會控制不住。古語言:“唯恕則情平”。她還例舉了叫孩子起床有脾氣、力行《弟子規》磕磕碰碰、沒有訂家規、孩子不喜歡做家務等等讓她糾結的小事,並跟大家談了自己面對這些情形的體會和方法,最後她謙虛地說是自己言傳身教不夠,自己做的不夠好,遇事缺乏幽默感,只顧宣洩自己的情緒。还要多学习。寂靜法師說會犯錯是小錯,犯錯而不認錯改錯,才是大錯。
      
面對孩子的過與錯楊安的姥姥非常生動地給大家講她是如何善巧感化孩子的幾個故事,使家長們受到了啟發。老人語重心腸道:1.育孩子,批評孩子,要抓住時機,不要太嘮叨。 2.要允許孩子犯錯,然後適時指出。 3.做父母的要身教重於言教。4.遇事要避免直接衝突。 “善相勸”是看時機,看機會而後“怡吾色”的勸。 5.家長光會學不行,還要會用,要實踐。
    《菜根譚》上也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提示我們對別人的過失不可都明察秋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容不得別人的過失是一種苛刻。批評別人的缺點也要講究方法,多從對方考慮,有階段性地進行。
宋文盛先生結合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提醒說:孩子都是好孩子,家長不要希望孩子把自己的思想完全接受。孩子的成長是逐漸的過程,每個年齡階段的能力是不同的,家長不要著急,要給孩子時間,要相信孩子。
     
確實,陪孩子成長不僅是孩子的事情。正如蔡老師所說:“一個家庭絕對不能只有一個人在成長,應該一起成長”。我們家長從《弟子規》的學習中,對照自己,慢慢在改變自己的不好習性,逐漸從“知道”向“悟道”“做到”進步。蔡老師說:當你真正去落實聖賢的教誨,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仁慈之心,才能不斷看到孩子的需要,看到家庭的需要,看到社會的需要,看到自己的本分,力行近乎仁。
感谢各位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分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