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家長班小結
第33期家長班小結
孩子快樂成長的根基——家長的德行與引導
這期蔡老師繼續講“信”中“德”與“才”的關係和如何面對批評和讚譽。
——林散之先生曾經說過:有德有才會愛才,無德有才會嫉才,有德無才會用才,無德又無才會毀才。
——“德”才是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根基,不紮好很危險。
——你不知謙卑,就會招來很多的嫉妒;你不知節約自己、勤儉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會養成揮霍的習慣
——德行是萬福的根基,而這個福才能立得安穩。
——當我們身邊有非常多朋友能夠主動給我們一些規勸,那你的人生就好比多了好多雙明亮的眼睛幫你看路。
——當你有接納別人諫言的這種虛心,自然就有眾人給你幫忙。
——對於我們身旁的人、事、物都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都去接受他們的雅言,都去向他們學習,那我們的人生會增加很多的助力。
——我們的才華,甚至於我們的成就,絕對不是個人的能力所能達到的。
王盛雲先生做了主要發言。他說蔡老師對“德”與“才”“財”的關係作了非常淺顯透徹的講演,告誡家長在平日生活中一定要“謹言慎行。”自己的感受:
1。對於如何培養孩子“德”行,說教很難讓孩子接受,唯有家長自己有好的習慣理念,對自己言行舉止的一致,才能給孩子好的影響。比如家長在面對物慾需求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因為孩子生活在一個物資豐富的時代,物慾的需求很容易滿足。
2。如何面對孩子的物資需求?現在孩子都有很多玩具,但並不會滿足,往往欲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居然會認為:我不幸福!抑或爸爸媽媽不愛我!對此,我們家長一定要有智巧把好這個度,讓孩子明白物資並不是愛和快樂的全部。
3。面對“德”與“才”的關係,蔡老師說的很好:“德”才是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根基。我們做家長的給孩子從小培養好的行為準則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孩子的所有要求,家長要自己先做到,並謹言慎行。
最後他分享了跟孩子在一起的幾則小故事,比如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剷除車上的雪,但有天事忙忽略了,孩子馬上就發現爸爸行為的不對。這讓我們看到家長言行一致的重要。也感受到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們真的會有許多的收穫。寂靜法師說的好“控制他人不是辦法,成長自己才是力量。”《菜根譚》中亦言“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
對“聞過怒,聞譽樂”,《菜根譚》上告誡說:“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身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鳩毒中矣”。即“損友來,益友欲”
當我們面對自己、家人或孩子犯錯事時,不妨聽聽《菜根譚》上給出的方法:“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它提醒我們家中事,“和”是最高原則。如果批評人的人暴怒不止,傷害對方的自尊心,那麼他就犯了比對方更大的錯誤。 “能容物者,物乃能容。”是宋朝丞相晏珠告誡初入仕途王安石的人生至理名言。王安石雖然學識淵博,卻口下無德。有人寫詩引用李白的詩句,他就嘲笑:“此人不識字。”成名前他舅舅曾諷刺他的蛇皮身。一旦科舉得中,他就立即寫信給舅舅報此仇。儘管他的變法利國利民,但攻擊四起,終於夭折。如果他能寬厚待人,結局也許是另一種樣。
孔夫子“聞譽恐,聞過欣”的故事:
一天。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等門生外出講學。剛到海州,天空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當地的一個老漁翁把他們領進一個山洞避雨。
這山洞面對著大海,孔子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不覺詩興大發,吟成一聯: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活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才合適呢?”
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說,“咱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應當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衝著老漁翁說:“哎哎,聖人作詩,你怎能亂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無禮!”
老漁翁拍著子路的肩膀說:“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麼打法,你們會嗎?”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瞧著子路的窘態,也不等回答,轉身出去,跳上漁船,撒網打魚去了。
孔子看著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他談海水、改詩句、議“聖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於是把門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為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句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說罷,順口吟出小詩一首:
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
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
今天我們的學習,不再是為給孩子說教提供理論依據,更多的是对自己身心的一種供給。收益者不再是自己,還有孩子、家庭和周圍的朋友。貝多芬曾說: “把美德、善行推薦給你的孩子們,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的只有它,而不是財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