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紀要】 親仁無限好
【課前複習】
吕老师:亲仁篇学了什么?江枫: 对别人说话时要注意方式。
涂家伟: 亲近仁德的人,能亲近仁德的人,品德会提高,过失也会减少。
孟天: 坏小孩的话不要听。 (小人近,百事坏)
庄静华: 坏人接近你, 很多事就变坏了。
吕老师:要学会去选择学习对象
【經文學習】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譯文)
能夠接進德行寬厚的人,好處非常多,我們的品德會一天天進步,過錯也就一天天減少。
如果不去接近那些德行寬厚的人,並且和他們學習,那就會有許多壞處。因為,沒有好的模範學習,那些品德惡劣的小人,便會趁機接近,無形中使我們受到影響,我們將逐漸敗壞;到最後,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
(故事一) 馴象記
有一頭大象,體型強健、性格溫順,國王非常喜愛它,特地為它建造一間舒適的象舍。 一群強盜看中象舍周圍靜僻隱密,接連好幾個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搶劫的計劃,像是如何破壞門戶、如何行搶、如何逃走,以及遇到有人抵抗時,怎樣殺人滅口!大象聽了這些內容殘暴的言語,性情逐漸變的很暴躁,看到人就用鼻子捲起來摔下去,看到小動物就用腳去踩,好像發狂一樣。
照顧大象的人跑去報告國王,國王聽了很擔心,原本相當溫馴的大象為什麼變的這麼暴戾?一位很有智慧的大臣自願去調查這件事。
大臣來到象舍,發現大象的皮膚及毛色都很正常,並沒有生病,為何性情突然改變那麼多?他仔細想了一想,問照顧大象的人:「最近象舍周圍有沒有什麼異常?是不是常有人在附近徘徊?」「有!有!最近有一群人經常在象舍附近說話,我不知道他們說些什麼,不過看來都不是什麼好人。」大臣聽了,點點頭說:「原來如此!」
大臣向國王報告:「這只大象身體很健康,但是心理被一群惡人的言語影響了,導致性情大變,必須請一些有品德的人來為它說法,才能使它恢復善良的個性。」
國王於是邀請一些品格良好的人,聚集在象舍周圍說好話、談好事,經過一段時間,大象逐漸平靜下來,恢復以前溫順的性格。
(故事二) 鹦鹉兄弟
从前,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住着两只鹦鹉兄弟。有一天,暴风雨来了。无情的风把两只鹦鹉分散了。哥哥落到隐士家,弟弟却落到强盗家。鹦鹉哥哥见到路人都会彬彬有礼地讲话。鹦鹉弟弟却一看到路上行人就会凶狠地说:“抢啊!杀啊!”为什么呢?因为哥哥受到了隐士的教育,所以讲话、行为一切都彬彬有礼。弟弟却受到强盗的影响,所以它只能说出凶狠的话。
(故事三) 吃肉的兔子
(故事四) 選擇益友
有一次,許偉和媽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途中經過一間賣魚店,魚臺上面放著一堆魚,旁邊擺著一束用來綁魚的茅草。
許偉的媽媽就叫許偉拿起那束茅草,在手中捏一捏,然後,再聞一聞手掌,看看有什麼味道。結果許偉覺得又腥又臭,真是難聞。
接著,他們又經過一間香料店,許偉的媽媽又叫他去摸一摸包著香料的紙,然後再聞聞手上是什麼味道。結果許偉覺得芬芳好氣味。
於是,許偉的媽媽就告訴他一個賣煤炭商人的故事,讓許偉知道選擇益友的重要。
從前,有一個賣煤炭的商人,每天從城外運煤炭到城裡去賣,由於賣煤炭的利潤不很好,所以生活過得很清苦。他心裡想「如果我在運煤炭的同時,也幫別人運送別的東西,就可以多賺一些錢了。」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漂布夫,就跟他聊了起來。賣煤炭的商人說「你和我一樣,每天都要進城一趟,浪費時間也浪費力氣,為什麼我們不合作,一起搬運呢?這樣一來,你就不必這麼辛苦了,而且我也只要收你一點費用就好了。」
但是,漂布夫看了看全身髒兮兮的煤炭商人之後,用非常有智慧的口氣對他說「是啊!如果我的布拜託你搬運,的確可以省下不少功夫,但是,我的布卻會被你的煤炭弄得髒兮兮,而沒人敢買。這重大的損失和你給我的那一點點好處比起來,是絕對不值得的。」
許偉的媽媽說完故事後,又告訴許偉說「結交朋友的道理,就和你剛纔摸茅草和摸包香料的紙是一樣的,如果和好朋友接近,就可學習到他的好處,得到進步,好像你摸過香料一樣,染有香氣。但是,如果結交壞朋友,就會感染壞習慣,得到壞結果,像你摸了綁魚的茅草一樣,沾染了魚腥的臭味。媽媽告訴你賣煤炭商人的故事,是希望你能像漂布夫一樣,懂得去分辨益友和損友。」
(故事五) 胡斌: 我被13所學校開除. 未講完,下週繼續。
胡斌的轉變是為什麼呢?
涂家伟: 接触的人不一样,江枫:因为环境不一样,所以改变。
吕教师:人在迷失时, 会将错当对, 将对当错。
吕教师:人在迷失时, 会将错当对, 将对当错。
-----------------------------------------------------------------
由以上的故事我們得知結交朋友要小心謹慎。我們要多接近努力、善良、忠誠的朋友,而遠離那些懶惰、貪心、暴躁的朋友。在複雜的社會裡,我們随時随地都可能接受到環境的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所以我們要用智慧來分析好與壞,要慎擇良友、遠離損友,以免步入歧途。多跟優秀人才交往,吸收正知、摒棄邪見,時刻警惕自己將心念照顧好、將行為調整好,如此,德行才能日日提昇。
從「親仁篇」開始,我們講了很多有關學習對象與環境的重要性,也引用了很多的故事,為的就是要讓你們更容易懂或者加深印象。雖然說接觸的人與環境能影響一個人,但最大、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自己。蓮花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是因為它本身具有高尚的特質。雖然生長在淤泥之中,但不沾染一點低俗的氣息。其實做人也是如此,無論外界有多大的誘惑,如果能保持住自身的清淨,也就不會同流合污。之所以「同流合污」,那是因為本身有問題,所以才會「感召」相同習性的人、事、物。就如故事中的主角,胡斌說的:「學習好的同學,他的周圍都是學習好的和愛學習的;那些調皮搗蛋不聽話的,周圍肯定都是調皮搗蛋不聽話、愛打架的。」這個就叫做「感召」、「物以類聚」。怪不得人。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不順?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倒楣,人家對不起我?那是因為我們沒做好,所以「果報還自受」。所以在選擇學習對象的同時,自我的行為審視與檢點更是重要。
【課後作業】
早起: 通过曾国潘的早起的故事,一个好的习惯,只要30天就可以养成。
學會專注,關注自己的心:人的心象一池水,心中的慾望,念頭象风一樣在吹,心不静,波在动,我們見不到水底,智慧就出不来。所以心要平静,就不会起波, 智慧就出来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