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26, 2011

家長班匯報21

                    
                           弟子規與創造力

      這期家長班同以往一樣,先學習蔡老師對“出則悌”禮儀部分的理解和具體落實。接著,由王盛雲先生同我們分享他的學習體會。他的主題是關於《弟子規與創造力》。
      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很大,我們不迴避它,因為這是我們現代人學習傳統文化最困惑最敏感的一個問題。我們希望在自己不斷深入的學習過程中能有自己切身的感受和體悟。
      記得在前幾次的討論中,王盛雲先生就曾經談到過這個問題,他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曾經接觸過許多優秀的人士(主要是西人),都是嚴以律己,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同時,我發現越是有真材實學的人,越是謙遜。“學問深時,意氣平”。再觀這一百年的發展,美國和日本代表的是兩種文化的成功,日本人引以為驕傲的日本文化,它的根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看看現在的日本企業,不僅守規矩,還有著非常嚴格的程序……所以我覺得教孩子守規矩,不會錯。嚴格自己的人,其實是有成就的人。”
      今天,他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客觀更仔細的梳理。他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
      首先,對“要不要學弟子規”?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要!接下來的問題是:創造力的培養需要的是自由平等的環境,《弟子規》會不會影響創造力的發展?孩子天性好奇,家長和學校要如何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我們的《弟子規》與西方文化相矛盾嗎?恭敬心是否意味著不能挑戰權威?
      他非常謙遜地說:學的時間短,與大家交流,大家都來談談,共同提高。他從目前影響世界的“悅悅事件”談起:“佛山事件,對世界震動很大,世人非常震驚。中國怎麼了?曾經的禮儀之邦,變成缺德之邦了,道德水平的倒退,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到現在,經濟發展了,道德下降了,傳統文化丟失了。非常可惜!……”接著他又談到孩子教育的問題:“孩子天性好奇,家長和學校的責任是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家庭和學校教育不能讓孩子很好地融入社會,是不可能有好的結果。創造力的培養需要的是自由平等的環境,這是基本條件。沒有知識,創造力會受到限制,而知識是需要積累,孩子要上學,要去學校。人們發現有些孩子在家很活潑,到學校後孩子變得拘謹了,因為學校有規則要遵守,以後還要被社會的規範制約,我們的困惑就由此而來。特別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是處在西方文明中,我們的行為準則能融入這個社會嗎?”
      他繼續引導說“今天我們有機會來了解學習傳統文化,學《弟子規》是一個好的開端,它是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孩子的敬畏心是很好的方式。我感覺《弟子規》不是製約而是規範,是告訴孩子如何與人相處; 《弟子規》教孩子行為謹慎,培養的是一個好的生活習慣; 《弟子規》告訴孩子如何讀書做學問,能養成孩子好的學習習慣。”他舉例說道“西方非常強調團隊合作精神,大家按程序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這就是一種創造力的表現。”
      他提醒道:“我們家長要學會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理解他們,平等的對待他們,不要讓孩子對我們的規範產生抗拒力,就不至於打擊孩子。”
     最後他感慨道“高一品同學之所以出色,因為他有自己看問題的獨特的視角,他沒有因為學《弟子規》變得平庸迂腐,所以說,弟子規還是要學的。”
      每個人有自己對創造力的理解。王先生非常睿智的把問題擺出來,也把弟子規的益處講出來,雖然沒有具體地回答,但卻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角度和思路。
      從“悅悅事件”對世人的震動,不難看出,無論東西方文化,對生命對人性的尊重都是一致的;西方文明強調的民主平等和《弟子規》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沒有任何的對立;西方文化為了確保自由平等的落實,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規, 《弟子規》則是我們作為一個人首先要遵守的基本的規則,不僅與法規沒有衝突,還能很好的幫助我們快速的融入新的環境和新的社會; 《弟子規》在“餘力學文”中告訴我們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方式和方法,讓我們的學習更專注,更有效;恭敬謙遜之心,並不是盲目服從的代名詞, 它讓我們的治學行為更踏實更厚重,思路更清晰,不僅有助於學習的提升,更有益於團隊的合作與協作。
      也許當我們謙虛用心的去學習東西方文化精髓之後,我們可能會發現更多的相似相通之處。我們的視野和我們的心量都會隨之更大更廣。
     王先生說的好:“我們一定要培養自己有獨到見解的下一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