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期家長班小結(10月2日)
蔡老師在這節課中告訴我們家長如何把弟子規的禮儀靈活的運用到我們現代的生活中,如何教導孩子有禮,如何將我們的感恩心、恭敬心、孝心和我們的情義通過生活的細節傳送給每個認識我們的人。李濤女士感慨地說:學習感觸不少,蔡老師對生活中的禮儀講的很細緻,教孩子要“慎於始”,讓孩子懂禮貌很必要,反省自己在教孩子禮儀方面太簡單,知道教孩子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但自己做得不夠好。她舉例談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插曲,同時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小問題及周圍朋友的一些困惑,拿出來跟家長們進行了分享和討論。
問題一:孩子要強,輸不起,怎麼辦?
胡暢萍女士建議道:我的孩子也有這個情況,很好強,什麼都想贏。我的方法是給他講些故事,慢慢引導,不能急,讓他心裡慢慢緩過來。朱詠梅女士說:可以通過夫妻間玩遊戲的方法,故意演示面對輸贏的樣子給孩子看,讓他感受到輸贏不是唯一的結果,享受玩的過程很重要。戴玉春先生說:當孩子遇到失敗時,大人不要抱怨,要安慰孩子,幫孩子轉境。看到失敗中的好處。
問題二:學《弟子規》會不會讓孩子變得傻呼呼的,沒有了創造力?
李濤女士說她的朋友感覺西方的教育好像很隨意,對孩子很寬鬆,如果我們用弟子規來約束孩子,是否就缺少了創造力?面對這種困惑,平素很少發言的王盛雲先生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曾經接觸過許多優秀的人士(主要是西人),都是嚴以律己,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同時,我發現越是有真材實學的人,越是謙遜。真的是“學問深時,意氣平”。再觀這一百年的發展,美國和日本代表的是兩種文化的成功,日本人引以為驕傲的日本文化,它的根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看看現在的日本企業,不僅守規矩,還有著非常嚴格的程序……所以我覺得教孩子守規矩,不會錯。嚴格自己的人,其實是有成就的人。李曉明女士說:學習弟子規後,我的孩子進步很大。如果我們對有禮貌的人,守規矩的人感覺舒服,很喜歡,那我們就要學著這麼去做人。我覺得幫孩子選朋友很重要,弟子規就是我們選的一個好朋友。
呂女士說:不要被一部分西人的行為誤導,其實真正有教養的西人是很守規儀的。自己做好很重要。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在央視講解《弟子規》,也遇到觀眾提出同樣的疑問,錢教授說:當你讀到受傳統文化熏陶的李白、杜甫、蘇軾等人的詩歌時,會覺得沒有想像力嗎?如果認為學習傳統文化會變得消極、刻板,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不了解。易經上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傳統文化對進步的要求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 樂記》中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有個學了弟子規的小女孩如是回答什麼時候最快樂? ------走到哪裡守那裡的規矩最快樂。
問題三:擔心對孩子管的嚴,會不跟自己親,會很判逆?有位新來的家長提出了對孩子管的嚴,是否會不跟自己親,會很叛逆的擔憂。李曉明女士說:嚴不怕,但要讓孩子感受到愛。恩威並重。胡暢萍女士說:對孩子要嚴,但自己的態度和控制力要夠,自己的期待值不要太高。我也發現自己對大兒子要求比較高,有時對孩子的關愛不夠。王盛雲先生說:批評孩子時,要就事論是,不要延伸,要展示自己的愛,明白處罰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不好的習慣。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我們教育孩子,是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徐曉先生說:關鍵不是用什麼方式,主要在我們的存心,心要用得正,沒有對立,是真的幫孩子,孩子不會有怨,孩子會感恩的。要相信孩子。有個優秀的小學老師說:是給壞習慣動力,還是給好習慣助力?真心幫孩子心境很重要,要堅持原則,沒有情緒。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改過,犯錯就變成好事了。家長們在學習和討論中,對學習弟子規的目的——為孩子一輩子的幸福負責越來越清晰了。願我們的孩子在人生的大道上走的更穩更快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