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19, 2011

家長班匯報20

第20期家長班匯報

      
“夏將至,切勿躁。
      
身躁則無成,心躁則害身。
      
智者終日勤行,而不以為躁;
      
是以清靜為基,而泰然處之。

    
“人知本末,事知始終,交人通明,執事豁達,是謂知慧。
  
取而不爭,與而不念,凡取宜少,凡與宜多,是謂賢明。
  
信而無惑,忠而無慕,謹言多慮,摯誠意實,是謂仁義。 當我們讀到這些對人生的感悟時,很難把它同一個18歲的孩子聯繫起來。但這確實是我們的特邀嘉賓高一品同學的詩賦。

    
關於高一品,我們從上期的簡介中已經略有知曉:18歲, 出生於山東青島, 高中就學於蘇州, 畢業後, 被Mcgill大學錄取,隻身抵達Montreal剛六週。而《弟子規》則是“我的姨父, 一兩年前給了我一本。我讀到的第一句是'便溺回, 輒淨手'。 覺得很有意思, 傳統文化居然這麼親切, 關注日常細節,當讀到'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發現弟子規是用來力行的。一下子, 我就很喜歡弟子規。一直到現在, 我每天都讀一遍。 ” “我以前脾氣不好, 經常不聽從父母的話。自從讀了弟子規, 慢慢的我對父母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很聽從他們的教誨. 媽媽發現了我的變化, 感覺很驚訝. 她也開始學弟子規。我的姥爺現在也加入了學習的行列。”這些話語,給我們勾畫出一個簡單樸實的大孩子形象。今天,當高一品同學坐在家長們面前,有些靦典地,不時翻著手中《弟子規》小冊子,跟家長們娓娓道來學習弟子規的體會之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生動的高一品:真誠快樂,謙虛有禮,思維敏捷,見解獨特的大男孩。他一再表示自己學的不夠好,要向叔叔阿姨們學習。他從自己接觸弟子規開始講起,談弟子規是如何讓他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如何幫他度過學習的困境,如何改變以往的習慣,如何學會思考,以及在學習中慢慢領悟到一些人生道理給心靈帶來的喜悅。
  
      
家長問:你學習弟子規,對家庭有影響嗎?為什麼?     
他開心答道:因為我的變化吧。現在不僅爸爸媽媽學,姥姥姥爺也開始學了。第一次讀到“牆壁淨,几案潔”時,就馬上整理書桌等,爸爸說:立竿見影啊!
      
家長問:同學們知道你在學習《弟子規》嗎?他們怎樣看待?      
他答曰:同學們知道。很遺憾,他們不感興趣,我沒有能力讓他們讀,我只是自己讀,盡量做,比如寄宿時,從開拉窗簾“緩揭簾,勿有聲”做起,衛生值日雖然很累,​​但還是多做,同學們也願意做了。
      
家長問:多大開始學習弟子規的?如何學習的?      
他很有感觸地回答:高一開始的。起初是常看,現在是每天讀,心里特別的靜。感覺每天開始讀了以後,進步很大。原來覺得古文很複雜很華麗,學習是為了考試,沒有太多用處,能背,但沒有感覺。弟子規讓我體會到文言文也很有趣。有種衝動,很想去細讀“論語”,因為《論語》的“學而篇”就延伸出了這麼有趣的《弟子規》, 只是現在還沒時間。弟子規的功效很大,能陪我一輩子。
      
家長的感悟:古人教導我們: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每天讀,讀走了煩惱,讀走了傲慢,讀出了清靜,讀出了智慧。
       
家長問:你聽蔡老師講座嘛?       
他說: 沒有。爸爸媽媽聽。
       
家長建議說:你可以聽聽,蔡老師有閱歷,講的淺顯,觸類旁通,貼近生活。看到你由無知到有知的變化,很不簡單,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他謙虛地答:我不行,我沒有他們做的好,他們這麼小就開始學了,比我好。我沒有閱歷,要向家長們學習。
       
家長問:你學習弟子規,對不同的見解或不好的行為,如何處理?有沒有壓力?       
他誠懇地答道:做多於說。 “人所能,勿輕訾”。國外的一些同學講髒話,無法告訴他“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但自己決不說。因為自己接觸傳統文化不多,還是多做吧。
      
家長問:你學弟子規,同學有反感的嗎?      
他客觀地說:從小的事情做起,言談舉止做的好,不影響他們,他們不反感。現在學習英語,從中也學到了很多西方的文化,感覺不是哪個文化更好,更高深。只是自己的文化學起來更容易理解和做到。
     
家長問:對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這四句和“親有過,諫使更。”你覺得難行嗎?你是如何去勸、去協調的?      
答:不覺得難,爸爸叫我,我都會馬上應。剛開始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需順承”還不太認可,現在感到是自己心太浮躁。姥姥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長輩見識多,他們的話還是要聽的。父母比較傳統,我不能全接受,我也不要求他們都認可我的觀點,但會多溝通,“勸”是多交流,明白自己的難處,讓他們了解。出國前父親讓我記住“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每天讀,不會忘記。
      
家長說:你感動了你的父母,你父母聽講座多,你力行的好,能舉個例子嗎?      
他則謙虛道:千萬不能這麼說,他們做的好。我小學成績不好,初高中好些,只知道學習,僅限於書本,只知考高分,沒有自己的思想,不會思考。後來每次讀完弟子規,心裡都有些感觸,開始在博客和微博寫些詩,爸爸看了很感嘆:語文不好,能寫詩,開悟了,是弟子規有用吧。在高三時,成績一度不理想,不用父母訓責,能自己激勵自己:“勿畏難,勿輕略”,“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人變得樂觀了,父母感覺很好。高中住宿,每週回來帶的東西都不同,只有《弟子規》是每次必帶。出國前,父親送了這本中英文對照的《弟子規》給我。
    
家長感慨道:我們家長每週都聽蔡老師講座,在學,卻沒有行。高一品沒有時間聽蔡老師講座,卻在做,這需要我們家長們反省。
     
家長問:是什麼動力促使你學習弟子規的?
他真實地答曰:開始看弟子規不太懂,真正開悟是高三,上晚自習,很靜,讀弟子規進步很大。當我學習很忙,很困惑,有很多問題時,讀完弟子規後有種滿足感,很快樂,能釋放自己,幫我解決問題,成了我的精神食糧。我只是初學者,沒有上過弟子規班,理解不夠深,要像叔叔阿姨們學習。
 
家長問:弟子規是告誡人不要去犯錯,我們在西方環境中生活,如何讓孩子堅持,而不被其他的東西影響。
他自信道:融貫中西更重要。弟子規是從內向外的淨化,西方的一些文化是由外開始,也是一種改變。孩子們應該沒有問題,學什麼都不重要,弟子規千萬不要丟!家長感嘆道:弟子規能使我們的身心與外界環境協調,自然就能與新事物很快適應。
     
家長問:如何對待父母的嘮叨?叛逆期是如何轉變過來的?    
他誠懇地答道:初中時叛逆,對父母的嘮叨很煩,是慢慢變的。讀弟子規是被感染,然後感染人。只讀不去體悟也感受不到。他們可能還是嘮叨,我現在有了新的思路,從單角度變成多方位的看問題,就真的感覺不同了。 “能親仁,無限好。”長大點,在校寄宿,能主動與有自覺性的、仁義的、好榜樣的人一起,也會有進步和改變。現在心平靜下來了,想事情真的不一樣了。
    
家長讚賞道:你認同弟子規,讓弟子規伴隨你,來矯正自己的不足,很幸運啊。
     
家長問:你覺得學習弟子規會讓人變得沒有創造力嗎?
他肯定地答道:“創造力的缺失,不是讀弟子規丟失的。弟子規是增長智慧,是做人的根本。學習後,變成自己內心的東西,是從內發生改變。聰明是浮華的表面,知識是外在的改變。學的知識沒有到內心去,只增加了浮華。”他從蘋果的變化講到中國現在太多的山寨版的問題,他說:“山寨版多,說明中國學習能力很強,但都是從外追求,太多表面的東西。現在總講要“創新”,還是由內向外的能力太弱。智慧是由內向外,比學到的知識更重要。當智慧與知識結合,才能使知識昇華。”家長讚歎道:那是反向設計,是一種發展的過程,畢竟落後了一百年,需要時間。但我同意你的觀點,很精闢,我們是要培養自己有獨到見解的下一代。
    
高一品回答了很多家長的提問,他說的最多的感受是舒服和靜,他說每天讀一遍弟子規,心裡就特別的靜,感覺在與古人對話。當他感慨“老易至”要“惜此時”時,在座的家長們發出了會心的笑聲。家長們在為他父母慶幸的同時,更多的是讚嘆和認同,他無形中讓我們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更大了。讓我們也用他的詩來勉勵自己吧:《自礪學文•深省以得明鑑》
    
“茫然無獲滯塞未通何以致終期,
      
子時已過夜猶未央奈何閱萬卷。
      
力行學文日漸未果是以慕生戚,
      
切磋琢磨直諒多聞鑑過當自礪。
 
     
再一次感謝高一品同學的分享!感謝家長們的參與和支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