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萬物推陳出新的春季,弟子規家長班推出了開班以來的第一次特別講座 -----"如何培養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請來的嘉賓是大企業家葛建新先生。
葛先生的演講洋溢著企業家少有的浪漫主義激情,猶如一股春風,給我們帶來了一種久違的清新和振奮的感覺。他對人生的感悟,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對人生的思考,引發我們反省自己久違的理想和追求。他說:人的差別不是擁有物資的差別,而是精神追求的不同。他對母親的感恩和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感情用母親燒的菜來形容,即溫馨又特別,讓很多家長感動不已。
對家長感興趣的教育問題,他有如是的見解:
1。對孩子教育的原則是尊重,鼓勵和肯定。善用“三言兩拍”的經驗。
2。家長要了解我們不是要教孩子什麼,而是孩子能接受什麼。
3。我們給孩子的是“魚”還是“漁”?
4。家長的行為和價值觀就是孩子手中“最大的玉米。”
5。家長不要放大自己的觀念,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6。家長要發現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興趣。
7。家長要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養成一些一輩子收益的習慣 ---比如讀書!
8。跟孩子不要講道理,要用體諒關懷和愛跟孩子交朋友。要平視而不是俯視。
9。對孩子的心結,要及時疏導。學會引導孩子講出自己的煩惱甚至是憤怒,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
10。好的父母能發現孩子自己不知道的優點和缺點,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
11。跟孩子溝通要選擇一個寬裕的時間,不要先入為主。跟孩子分享自己對人生和事物的心得,推薦好的書籍和信息。交談的過程中,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思路,與孩子意見不同時,不要馬上反駁,找機會有了好的例證和依據時,再跟孩子談,不要忘了微笑。
12。關心孩子身體的同時,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他談孩子的教育,談他自己與孩子的趣事,妙語連珠引起大家會心的笑聲。他說:我們教育孩子,不是讓他成為一個“知道分子”。而是讓他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和生活理念。家長的責任是如何讓孩子的生命更有意義,是幫孩子成就他的最大價值,讓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他的觀念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路,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家長們從各自角度,獲得了不同的啟示。
兩個多小時的演講在他引經據典,風趣幽默的分享中很快就過去了。葛先生的演講受到家長們的熱烈歡迎,大家感覺意猶未盡。面對大家的感謝,葛先生謙遜地說,我們古語說得好,施比受更有福。在此,讓我們再一次感激葛先生充滿睿智的分享。
第二期演講小結:如何培養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4月3日,弟子規家長班就“如何培養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的主題,繼續請葛建新先生和他的夫人朱麗萍女士,同我們分享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心得。
葛先生認為教育的根本作用是要發現孩子的潛能,使孩子的天性得到有效的發揮,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性。教育的內容則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他認為做父母的不僅要像“蘋果樹的故事”中的樹一樣,奉獻自己。同時也應該是愛花的使者而不是喜歡花的索取者。讓孩子在人性的關懷中自然快樂的成長,這是為父為母者的智慧。對人們常說的代溝問題,葛先生的方法是:
1。養成經常溝通的習慣。
2。注意自己說話的口吻,態度和自己的姿態。
3。與其說,不如多聽。
4。尊重孩子,少用命令式。
5。考慮問題多從孩子的心理和角度出發。
6。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思想活動。
7。縮短心理距離,建立親切感。
在這一次的演講中,葛先生對孩子的教育談得更具體,更生動,更形象。他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朱麗萍女士的演講非常的樸實,她強調:教育孩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庭的和睦和自己的社交圈對孩子很重要,家長講話要守信用,要做個有心人,要給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等等。她熱衷於公益事業,大家明顯感到她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庭孩子及社會的愛心和奉獻精神。她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以身作則地不斷完善對自我的教育。讓孩子在每天都能看到,感受到媽媽的理性,毅力和責任感。所以她對孩子的引導往往是水到渠成,因為孩子也深深地感到媽媽是做到了才說 - 心服口服不打折扣。
這次的演講同樣受到了家長們的好評。李濤女士說:葛先生的演講很精彩,他說當家長的要有心,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行為時,要及時的指出。平素對孩子要有一份同理心和寬容心。因為孩子不懂事是很正常的。這些觀念對我很有用。肖先生的感慨是:我通過今天聽葛智瑋父母的演講,感覺他們之所以能培養這麼優秀的孩子,真的是他們為父為母的做的很好。父母的身教比什麼都有用。我特別贊同葛先生說 8到10點幹什麼,決定孩子的未來的提法。從他們夫妻的身上,我看到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蔡老師說得好,我們學習弟子規不是要求孩子做到,主要是我們家長要力行才是正道。
再一次衷心的感謝葛先生和朱女士為我們蒙城傳統文化弟子規公益學習班進行的免費講座和熱心支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