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 2011

與多取少

尊敬的各位學长:您們好!


以下是本週少年班課堂紀要:

[經文複習 --學習心得 ] - 勸善規過
本週值日生徐浩天在課堂上分享學習心得以及他成功勸弟弟的經驗.

[經文講解]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相關經文: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物雖小, 勿私藏. 己有能, 勿自私

[呂老師講故事] 三碗湯麵加荷包蛋的啟示

感恩呂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如下的故事. 故事講得很精彩, 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在故事情節中, 很開心地領悟了取與之道.
------------------------------------------------------------------------------------------------------------------
兒子上小學四年級,平時在家中是個十足的小黃帝,嗜蛋,特別喜歡吃荷包蛋。
一日早晨,我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條上有蛋,一碗麵條上無蛋,端上桌,我問兒子:「你吃哪一碗??」
兒子指著有蛋的那碗說:「有蛋的那碗」
我說:「讓我吃那碗有蛋的吧!孔融四歲能讓梨,你也十歲啦,該讓蛋了吧!」
兒子態度堅決的說:「孔融是孔融,我可不讓」
我答:「真不讓??」
兒子竟先吃為敬,一口就把蛋吞了一半。
我再問:「不後悔」
「不後悔」兒子答後又一口,把蛋全吞了下去。
待兒子吃完蛋,我開始吃麵… 我的碗裡「藏了兩個荷包蛋」,我有意讓他看清楚。
「記住,想佔便宜的人,往往佔不到便宜」
我指著我碗裡的兩個荷包蛋,邊吃邊告誡兒子,兒子顯出一臉的無奈…
第二次,我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條上有蛋,一碗麵條上無蛋。端上桌,我問兒子:「吃哪碗??」
「孔融讓梨,我讓蛋」兒子笑著端起了"麵條上無蛋"的那碗麵條。
我問:「不後悔」
「不後悔」兒子說得很堅決,一口氣吃到底,也不見一只蛋。
我那碗「麵條上有蛋」,「裡面又藏了一只蛋」,我又讓兒子看個分明。
「記住,總佔便宜的人,有時候反而吃虧」
兒子苦笑,他想不到又被我教訓了一次…
第三次,我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條上有蛋,一碗麵條上無蛋。
我問兒子:「你今天吃哪碗麵條??」
「孔融讓梨,兒子讓麵……媽媽,您是大人,您先吃!」兒子手一揮,做出孝子狀。
我端著「麵條上有蛋」的那碗說道:「那我就不客氣啦!」
兒子端起「麵條上無蛋」的那碗麵條,吃著吃著……
兒子發現自己的碗裡也「藏著一只荷包蛋」
「不想佔便宜的人,生活上也不會讓你吃虧」我對兒子說。
兒子點點頭,認為我說得有道理,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明白。不過,我相信兒子一輩子忘不了這三次吃荷包蛋給他的教訓……
--------------------------------------------------------------------------------

[為什麼要與多取少]

1. 當下修心
-- 建德. 不讓自己自私,君子喻於利,小人喻於義,  讓利得義.
-- 讓自己更快樂.

[學術論文]
(Original paper: E. W. Dunn, L. B. Aknin, and M. I. Norton.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 Science 21 March 2008: Vol. 319. no. 5870, pp. 1687 - 1688.)

誰說金錢買不到快樂?錢其實可以買到快樂,只是錢得花在別人身上,或捐助社會公益,因為樂善好施的人果真比守財奴更幸福。
加拿大卑詩大學的心理學Elizabeth Dunn等人在期刊Science發表的研究顯示,「施比受更有福」的確有其科學根據。他們進行三次實驗,評量人們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或用在請別人吃飯、慈善捐款等社會公益用途之後,感覺有多幸福快樂。
Dunn指出,他們發現,花較多錢在別人身上的人比較快樂。她對幫助別人能夠讓人感到快樂並不意外,卻沒想到效果這麼強大,也想不到善用財富比擁有財富更能夠令人快樂。這項研究也顯示連對日常用錢方式做一些微小的改變,就可以製造幸福感受。想要快樂並不難,只要善用自己所有的,多想想自己能夠如何幫助別人就行了。她說,過去有研究發現快樂與社會公益的關聯,但這份新研究顯示,支持社會公益的捐贈是快樂的真正原因。此外,並不只有金錢才能幫人,貢獻時間或技能應該也可以獲得快樂。

他們的第一個實驗僅評量632名美國人把錢花在自己身上與拿錢給別人後,所描述的快樂感。評分從1到5。接著他們請這些人列出自己的年所得,並估計他們花多少錢支付各種生活費用開銷、為自己買禮物、買禮物送人,以及慈善捐獻。他們平均每個月為前兩項私人開支花約為1714元,為後兩項社福開銷花約146元。研究結果顯示,私人開支與幸福感無關,可社福開銷愈大的人愈感到幸福快樂。

第二個實驗則評估一家公司的16位職員,花掉3,000至8,000元不等的分紅後,幸福快樂感有何變化。員工們報告在收到公司的紅利獎金之前一個月,以及拿到獎金之後六到八星期的幸福感。這些員工也應要求列出私人開支和社福開支,統計結果再度證明多為別人花錢的人自覺比較幸福快樂,而且使用獎金的方式,比獎金數額大小更能真實顯示當事人的幸福感受。

在第三個實驗中,他們詢問109名溫哥華卑詩大學學生,他們覺得口袋裡有5元比較快樂還是20元,絕大部分學生當然回答20元。接著他們給45名大學生5或20元,然後要求半數學生在當天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其餘半數學生則必須拿這些錢來請客。報告說,當天結束之後,花錢在其他人身上的學生比較花錢在自個身上的學生更快樂。

[真實人生 - 牛奶]
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在学习中国文化。一天,母亲到学校给儿子送牛奶。寝室里有6位同学,母亲到了就悄悄地告诉她的儿子,你自己喝,一天喝一罐,不要让其他同学知道,说完母亲就走了。这件事被老师察觉了,马上跟同学讲,学习圣贤教诲,不是只在嘴上说和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去,有东西应该跟大家分享,不然你在那里偷偷摸摸地喝,也会喝得不痛快。孩子觉得有道理,当场把所有的牛奶分给每一个同学。当分给同学时,同学们都向他道谢。而且分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怕给自己倒多了其他同学分不到,都说:“好啦,好啦。” 所以一个孩子慷慨的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到了。当天这个孩子在日记中写到:“这一杯牛奶喝下去又香又浓。” 因为他是欢欢喜喜地分给大家,他自己也喝的格外欢喜。这个小事中也教导孩子不要“吝啬”。后来他的母亲看了孩子的日记,觉得非常惭愧,孩子有这种施善的心,自己还不如孩子。这也如我们常说的:“施予比接受更有福啊!”

提問: 為什麼同樣是牛奶, 味道變了?
孩子們回答:
-- 心境變了
-- 牛奶變了: 在好的意念下,牛奶變得更好.

[故事 - 魚頭魚尾]
一对夫妻相亲相爱,彼此体贴入微,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吃鱼.每次吃鱼的时候,丈夫总会第一时间将鱼头夹给妻子,而妻子也会第一时间将鱼尾夹给丈夫,幸福洋溢在彼此的脸上.....
几十年过去了,白发苍苍的他先走一步,看着丈夫留下来的红色日记本,妻子发现这样的一段话:"亲爱的又给我夹了鱼尾,看着她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夹给她的鱼头,我感到满足、幸福。虽然鱼头很好吃,但只要她开心,我愿意一辈子吃鱼尾。"妻子这才发现丈夫最爱吃鱼头,却一辈子吃着她夹给的鱼尾。而她也珍藏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她最爱吃鱼尾,却一辈子吃着他夹给的鱼头..............
 
2. 未來修福

施比受更有福,積累自己的福分,遠離禍. 与人多者,必取人心. 助人助己

[故事 -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一碗白飯
二十年前某日黃昏,有一名看似大學生的男孩徘徊在台北街頭的一家自助餐店前,等到吃飯的客人大致都離開了,他才面帶羞赧地走進店裡。「請給我一碗白飯,謝謝!」男孩低著頭說。店內剛創業的年輕老闆夫妻,見他沒有選菜,一陣納悶,卻也沒有多問,立刻就盛了滿滿一碗的白飯遞給他。..... (請閱附件)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dDL9ftmGdTpJQo2YBtjfRr42L5tDY1KyDtgS2wfkG_s/edit?hl=en#


一把椅子
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大雨突然间倾泻而下,一位浑身湿淋淋的蹒跚老妇,走进费城百货商店。看着她狼狈的样子和简朴的衣裙,所有的售货员都对她不理不睬。
只有一位年轻人热情地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但是,她的脸上明显露出不安的神色,因为雨水不断从她的脚边淌到门口的地毯上。
正当她无所适从时,那个小伙子又走过来了,他说:“夫人,您一定有点累,我给您搬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一会儿吧!”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了谢,并向他要了一张名片,然后就消失在人流里。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信中指名要求这位年轻人前往苏格兰,收取一份装潢材料订单,并让他负责几个家族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供应。詹姆斯震惊不已,匆匆一算,只这一封信带来的利益,就相当于他们两年的利润总和。
当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写信人取得联系后,方知她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就是几月前曾在费城百货商店躲雨的那位老太太。
詹姆斯马上把这位叫菲利的年轻人推荐到公司董事会上,当菲利收拾好行李准备去苏格兰时,他已经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那年,菲利22 岁。
不久,菲利应邀加盟到卡耐基的麾下。随后的几年中,他以一贯的踏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左膀右臂,在事业上扶摇直上、飞黄腾达,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内基的灵魂人物。
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一把椅子的问候.


[如何與] - 態度: 真誠, 尊重

[故事 - 嗟來之食]
春秋時代,齊國爆發大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了食物,供應飢餓的路人來吃。有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著臉,拖著疲累的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拿著湯飲,說道:「喂!來吃吧!」那個人揚眉抬眼看著黔敖說:「我就是不願意吃這種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如此地步!」黔敖立即追上前向他道歉,但他仍然堅持不吃,後來終於餓死了。曾子聽了這件事後說:「應該不必這樣吧!黔敖無禮招呼時,當然可以不吃離去,但如果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原文: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禮記•檀弓下》)

[課後作業]

-- 以"與多取少"為題寫一篇短文 (10句) -- 有關的故事, 感受, 實例, 心得, 如何在生活中運用, 等等.
-- 常禮舉要: 家庭吃飯時, 讓長輩先吃 (如果不得已, 孩子需要先吃, 孩子請示長輩: 我可以先吃嗎?) , 幫長輩挾菜, 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要留給別人
-- 填寫反饋表.
-- 下週值日生: 崔孝誠

謝謝您們的支持!

弟子規教研組敬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