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8, 2011

施與受

[呂慧玲老師心得分享]                      

在「隱惡揚善」心得裡,我稱它為重量級的單元,因為「了凡四訓」一書中,「善」細分為:大善,小善,陽善,陰善,真善,假善,半善,滿善…等等。反之惡亦是。「施與」這個單元,則是心性煉丹術的基本元素,是看破放下的入門。
施與是一種仁的表現,懂得施與的人必定具有寬惠善良的德行,當他人陷於困境或有需時,必會觸動其惻隱之心而給予幫助,因此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施與」貴在無私與貼心,知道別人的需要和感受,在不求任何回報的同時,也懂得維護接受者的自尊,讓對方在接受時,不會有壓力或虧欠感。

施與也是看破放下的一種體現,佛學的究竟在於看破放下自在解脫。真正懂得施與的人,其我執與貪欲相對地比一般人來的少。人是很矛盾的動物,縱使知道諸法無自性,任何事物現象沒有永恆不變的,但事實上,我們卻每天忙於迷戀與追求這些虛妄的東西,想要的追求不到,已得到的又擔心失去…因為這些,我們產生了苦惱,天天忙忙碌碌,竟然是為了自尋苦惱而忙。雖說是為了生活、事業、成就感…,其實說穿了只不過是養大貪欲以及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與似有實無的事物而忙。施捨表面上好像是吃虧損失,其實不然。所謂「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捨了財物,得到友誼。捨了貪欲,得到自在。捨我見,方能豁達。捨我所,換來分享的喜悅…。因為看破世間物之無常,所以放下佔有的執著而饋贈有需之人。

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鼓勵與談論「施與」,而「接受」這一區塊則少有人去探討,其實施受是一種深奧的哲學,它們之間有著親密的關係,是一體的。佈施的行為一定要有一位施者與一位受者,缺一不可,雖然說:施比受更有福,但若沒有受者,想佈施的人也沒有機會。因此學習如何接受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我的個性是不喜歡欠人人情,總覺得麻煩人家,虧欠人家,所以能不接受就不接受,即使接受了,也趕緊要還人情,其實這是不圓滿的。我之所以有這樣的省悟,是因為我的朋友,她比我還客氣,所以常搞得我有種好意被拒絕的無奈感,因此接受他人的施,使對方內心歡喜,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施,不是嗎?歡喜地接受他人的善意與幫助,把對方的善行牢記在心,並且將自己由對方身上感受到的溫暖善意傳遞給其他人,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所以「歡喜施,感恩受。」才是圓滿的善行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