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1, 2011

古道今行

                                    执古之道,修今之行
                                                                                                  ---家長班第二期心得分享
                                                                                                                            宋思颐

    这期家长班,讨论的话题是围绕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第二讲展开的。

思想观念为什么重要?
家庭是不是谈利益的地方?
我们教孩子是要长他的欲望,还是要长他的德行?
你希望你的孩子怎样经营一生?
面对这些跟我们教育孩子息息相关的问题,做家长的确实有再思考的必要。
   
   老子日:“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道什么才是做人的常道、正道,成了明白人,才不会盲目人生,所做所为,才不会造成人生往后的凶灾。
   面对满世界的教育理念,我们如何抉择,对我们的人生很重要。因为思想决定了行为,行为会形成习惯,习惯会改变性格,性格将决定命运。

   在《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爱丽丝说,“小猫咪,请你告诉我,我应该走哪条路?”
猫说,“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想去什么地方?”
爱丽丝说,“去哪儿我都无所谓。”
猫说,“那么,你走哪条路都可以。”
——只要能到达某个地方就可以了。”爱丽丝补充说。
“啊,只要你一直走下去,你肯定会到达那里的。”猫说。

    我们没有爱丽丝的无所谓, 栾先生说的好,弟子规班的家长们,选择的是走学传统文化之道, 以古圣先哲的大道为体,以弟子规的力行为用,将按古圣先哲的教诲去行。从基本开始,同孩子们一起学习体验,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的习性。 
    孟子说: 富润屋, 德润身。弟子规班的孩子们年龄大小、个性脾气都不相同。但这不妨碍我们孩子的学习。因为弟子规班不是中文识字班,不是经典读誦班,不是才艺技能班。诚然,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 孩子们在识字、读经、学艺, 但这不是弟子规班的重心。我们是想通过这个平台让所有参与的人(老师, 家长和孩子) 一起身体力行圣贤教育, 以德养身。 
    电影<非诚勿扰二>, 里面有句台词:生活就是一种修行。我们学习力行弟子规, 时刻关注自己的存心, 孝父养母, 关爱他人。从 “父母呼, 应勿缓” 做起, 学会做人, <<弟子規>>113件事,一条一条地落实在生活中,在有为的力行中实践, 成就无言之身教,顺势之引导。实为一种真修行。
    老子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人不怕愚钝,也不怕平庸,若能常反顾自己的行为处境,有意去学去用,真为道德而努力修养自己,那么就会天天发现自己在道德上进境了,自然会睿智超脱些许。
    当我们从经常的有为学习中,根据蔡老师的<细讲弟子规>,反省对照自己的生活,反观自己的失误,并慢慢开始改正自己的过失和偏颇。在家长们的分享过程中,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孩子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问题, 自然会明白如何根据自己孩子本身的情况,行有的放矢的引领和疏导;知道如何用身教启发孩子, 为孩子的人生之路修道搭桥。 这不实为一种开悟。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今天的生活,是由我们几年前的思想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以后的人生。

1 comment:

  1. 編者按:
    我們隨時面臨選擇,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譬如為了健康, 我們可以選擇中醫養生--調理生理 -- 抵禦疾病
    我們也可以選擇買保險,一旦有病 -- 看醫生 。。。。
    同理,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可以選擇弟子規來養孩子們的德身 -- 調理心態 -- 抵禦生活壓力、邪思邪念
    我們也可以選擇私校,補習班,才藝班,讓老師去教 -- 孩子出了問題,再找專家。。。
    看看兩百年前的中國人,人人都能落實弟子規,上至皇帝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挑夫農婦。因為代代心印祖祖相傳。各位可以迴憶一下自己的爺爺奶奶,太爺,太奶。他們的處事待人是不是弟子規?!即使他們沒讀過,甚至連弟子規的名字都不知道。現代社會,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災難頻繁。。。就是因為我們把爺爺奶奶們處事待人的經驗全拋棄了,才感召這無止盡的煩惱、壓力。。。如果我們意識到了,也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能從中解脫出來 -- 請選擇 爺爺奶奶們的選擇吧!!!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