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蕙玲老師的心得分享:
所謂:見解無對錯,只是深淺之別。以下是我從生活所體悟到的心得與淺見。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禪,也是我對善惡的意境與體悟。這短短的幾句話帶出了三種境況的轉變。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當我們看一件事物,事物透過光線投入我們眼球裡的視網膜,視網膜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達給大腦,大腦就會為那件事物作出判斷和辨認,視覺上如是,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亦如是。我們與事物之間構成了主觀與客觀的對立關係,於是我們看到山的時候,大腦就判斷它是山,我們看到水的時候,大腦就判斷它是水,這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認知能力。因此,熱心公益、造橋鋪路、幫助他人、敬人禮人…等等,我們自然而然地認知那些行為是「善」的;反之,打人罵人、掠奪百姓、貪財妄取…等等,便稱作「惡」。這就是「見善是善,見惡是惡。」。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生活的閱歷,因而進入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當進入這個階段後,對「善惡」的評估就會深入到行善當下的動機與目的。所以在這個階段對「善」的詮釋,很多人會說:「凡一切以利益他人為主,沒有絲毫的私心存在。」,諸如此類的話。對後面這一句話「沒有絲毫的私心存在」,我沒有任何異議,然而「以利益他人為主」這一句話,卻不盡然。就像「弟子規」班,一位小朋友說:「施捨乞丐不見得是件善事,與其給他錢,不如給他份工作。」。施捨乞丐也好,幫助他人也行,我相信都是以利益他人為主,以沒有私心唯出發點而為。可是這不足以謂「善」,對方有可能因為我們的善意而沉溺於好逸惡勞的惡習,那豈不是害了他? 再有,為人父母總希望讓子女有個好生活,殊不知「易開罐的愛」已經危害了孩子…。因此我對「善」的見解是:「在沒有絲毫私心,無所求,一切以利益他人為主,並且能激發與提升他的良知良能,進而有好的結果。」。只要是能達到這種效果,其方法不限於一般人所謂的「善行」,有時責罵懲罰也能激發與提升對方的良知良能。這就是「見善不是善,見惡不是惡。」。佛家說:「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縱使他所呈現的是惡行,若我們能藉由他的惡行而加警自己,那這個所謂的「惡」也就變成「善」了。所以我們在看待一件事情時,要用長遠開闊的眼光去看,不能侷限在世俗的觀點與局面。至於第三階段呢?我還沒達到這個境界,還差得遠!所以沒資格談論心得,我只能簡單地轉述從佛學中所學到的道理。比如,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這句話是真理,就是說我們所接觸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沒有善惡、是非、好醜。是非、善惡、好醜,都是從自己心裡面生的。如果我們用善心來看一切人,那麼一切人都是善人,惡人也是善人,惡事也是善事,這叫「境隨心轉」,到這境界,人就自在了!這個境界已經沒有主觀性,純粹客觀性,就好比笑臉照鏡,鏡現笑臉,哭臉照鏡,鏡現哭臉,但對鏡子本身而言無所謂的哭笑。所以「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就是這個意思。
對「善惡」有了客觀性的認知後,「規過」時,就會有效率些,也圓滿些。古聖先賢流傳給我們的教示方式有:身教、言教、境教。
身教:在勸人為善或開導他人過失,除了讓對方有信任感外,本身的行為舉止也要符合禮儀規範,這樣規勸者才會有說服力,受勸者才能產生信服力。
言教:顧名思義就是用言語的方式教示他人,有直接與間接兩種方式。像古聖先賢所流傳下來的經書典籍,就是間接的教示,縱使我們無緣遇到善知識的引導,透過經書典籍我們也可以學到做人處事,灑掃、應對、進退…的道理與規範。
境教:透過事物之情景境地而感悟到真理。有時候我們透過書本知識的吸取遠不如實境的洗禮,這叫體驗、體味、領悟…。這是富有震撼力,也有一種茅塞頓開、恍然大悟的快感。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書,活到老學到老;活著是一種修行,學而時習之,要能誠於中,形於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