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22, 2011

勸善規過2

[經文複習 --學習心得 ] -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本週值日生涂家瑋在課堂上分享學習心得:

上一節課,我們學了“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總結成四個字是“勸善規過”,兩個字是“規勸”,一個字是“勸”。當我們規勸人的時候特別是規勸長輩,要有一個好的態度,找對時機,建立信任。蔡老師說過假如該規勸的時候不規勸,那我們當朋友或者當兒女的本分就沒有盡到。這讓我想到小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小孩子很調皮,他的媽媽很愛他。有一天,孩子從鄰居家偷回一根針,媽媽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獎勵他一顆糖。每次孩子從別人家裡拿東西回來,媽媽總是用類似地方法來獎勵孩子並且獎勵越來越多。後來,這孩子長大了,成為大盜,最後被警察抓住要殺頭。在刑場上,大盜要求見媽媽最後一面。媽媽來到兒子身邊,兒子讓媽媽靠近些說話,媽媽剛靠上去,兒子竟然一口咬掉媽媽的耳朵。人們大驚,趕緊將母子分開。警察就問:“你為什麼要咬你的母親?”大盜回答說:“我有今天,全是因為她。她沒有好好的教育我。小時候,什麼也不知道的時候,我偷一根針,她沒有規勸我。導致我現在偷錢.”
通過這個故事,我覺得以後,見到別人的錯誤要盡量幫助別人。更要虛心的接受父母或者別人的規勸。因為你的身旁有一個規勸你的人,是一個很幸福,很寶貴的事。

[說文解字] -- 規 (過不規)

規: 有法度也
圓規 --無規矩不成方圓 --  畫道的工具
弟子規 -- 正道
規勸 -- 把偏離正道的人拉回來

比喻故事 -- 開車 (from book "Extreme Programing Explained")
It was a beautiful sunny day. Kent and his mom were driving along a straight stretch of I-5 near Chico. He was about 12 years old.
"It's about time you learn how to drive," said Mom. "Really?" Excitement bubbled in Kent's chest.
"Yes. Now, what I want you to do is get the car right in between the lines and pointed absolutely straight," said Mom.
"I can do that."
Kent very carefully lines up the star on the beige Mercedes 240D dead straight to the horizon. His eyebrows raise a little at just how easy this driving thing really is. After a moment, his eyes drift to a roadside sign.
***ggggrrrrrrccccchhhh*** (hey, you try to write down a sound that combines wheels on gravel with a preadolescent yelp). Kent's mouth goes dry; his heart pounds.
"Okay," says Mom, concealing a smile, "that's not how you drive a car. Driving a car is not about getting the car pointe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Driving a car is about constantly making little corrections. You drift a little this way, you steer a little that way. This way, that way, as long as you are driving."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有時偏離正道是難免的. 關鍵是握緊方向盤, 將自己規到正道上. 弟子規是我們心中的方向盤, 時時用它檢點自己是否有所偏差. (自勸)

[為什麼要勸善規過?]

大孝: 養父母之志 -- 親有過, 諫使更
介绍功过格: 建父母之德, 十功

不勸善規過的後果 -- 故事:

從前明朝英宗正統年間,宰相呂文懿公剛才辭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鄉來,因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國的人都敬佩他。獨獨有一個鄉下人,喝醉酒後,罵呂公。但是呂公並沒有因為被他罵而生氣,並向自己傭人說:這個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計較。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的講:若是當時同他計較,將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懲罰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於犯下死罪了,我當時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輕輕放過他;那知道,反而養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惡性。他以為就算是罵宰相,也沒什麼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

(原文: 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不勸善規過的後果 -- 失人失言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1);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2)。知者(3)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勇气:劝应劝的人  -- 不失人
平静:接受不能劝的人 -- 不失言
智慧:什么时候该劝, 什么时候不该劝 -- 不失人,亦不失言

[規勸的理想狀態] - 互相接受规劝
-- 唐太宗與魏徵
-- 故事: 崔瞻與李概

南北朝时期,崔瞻和李概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他们两人可不是一般的玩伴。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赋诗唱答,一起学习和促进,如果对方有什么缺点,就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后来,李概要回老家了,崔瞻十分难过,他给李概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意气用事,仗气喝酒,是我经常犯的毛病。有你在,总是毫不犹豫地教训我,如今你走了,谁可以指出我的缺点呢!”足见两人友情的深厚。

(原文: 《北齐书·崔瞻传》:“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交。概将东还,瞻遗之书曰:‘仗气使酒,我之常弊,底诃指切,在卿尤甚。足下告归,吾于何闻过也?’”)

規勸他人很難:
別人不願意改變
別人认为其他人有同样的错误
別人不願意被人指出錯誤
錯誤養成了習慣
規勸不妥容易變成干預, 侵犯他人空間

[怎麼規勸] - 身教
《论语·子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反例: 自己安全帶未帶好, 卻要求別人繫帶 


[規勸態度]  -- 怡吾色, 柔吾聲
愛心 -- 助人之心, 初始心 ( 有關初始心, 宋思頤老師有專文)
耐心 -- 壞習慣 (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 物體的慣性, 比喻: 火箭升天, 開始時需要巨大的能量克服地球引力
愧心 -- 反躬自省. 見人惡, 即內省. 將人錯, 當己錯
     是否我以前錯了, 影響了她
     是否沒有及時勸
     自己德不高      

故事:
当我们把他人的过错看做自己的 过错时,规劝的效应是不可思议的。蔡礼旭老师在《细讲弟子规》当中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次,一位母亲看到她的孩子放学回家,书包里有三个苹果,而且这 个孩子的脸色也不大对劲,这位母亲就非常警觉,把孩子叫过来问苹果的来历。孩子还算老实,交待说是在放学路上从路边水果摊偷拿的。母亲第一个反应,不是教 训孩子,而是拿着苹果牵着孩子,找到那家水果摊,向摊主鞠了一躬说:“对不起,我的孩子偷拿了您的苹果,是我没有把孩子教育好,都是我的错,请您原谅我。 这些苹果需要多少钱,我如数付给您。”当这个孩子看到***言行之后,思想受到很大的振动,深深反悔自己的过错。这位母亲如果一开始就马上批评孩子,肯定 不能收到这样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在这位母亲身上学习这种规劝人时的忏悔心态。  

[課後作業]

-- 以"勸善規過"為題寫一篇短文 (10句) -- 有關規勸的故事, 感受, 實例, 心得, 如何在生活中運用, 等等.
-- 填寫反饋表.
-- 下週值日生: 徐浩天(喊口令,談感受,發作業)

[教學反省]
-- 應該把重心放在讓孩子自勸, 受他人勸. 這樣長養他們謙虛的心. 而不是指責他人, 盯別人的缺點
-- 課堂結構和時間控制得不是很成功. 主題不明確.
-- 孩子課堂參與得少.
(感謝宋老師和孫老師的建議)

謝謝您們的支持!

江帆敬書於辛卯年正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