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20, 2012

新第十五期家长班小结

【新第十五期家长班小结】


新十五期家長班小結
                    
學習經文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蔡老師本期的提綱如下
1
、患難之間見真情,朋友間的勸誡,要以身作則,默默感化。
2
、學習《弟子規》要抓住經義,要配合生活情境。
3
、萬法因緣生。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4
、孝養父母要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5
、教孝的重要方法、綱領:以身作則、親師合作、夫妻配合、家庭教育原則一致。

家長分享       
              孝親尊師是為人的根本
     本期家長班每位學長都結合自己的情況發表了對孝親的看法大家都肯定孝道是中華文化的根。可是當我們去落實孝親的時候,多多少少都遇到一些困惑或不盡人意。本文旨在幫助大家開啓一扇方便之門,能在落實孝親的路上,腳步邁得更遠、更踏實。
   
孝親是為人的根。父母養育了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一切都來源於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最大。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他會懂得愛妻子兒女,謂之悖德。試想: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他的天地可想而知。
   
尊師是做人的本。老師養育了我們的慧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老師對我們的恩德僅次於父母。試想:一個連老師都不尊重的人,他還會尊重別人?
   
世道不古,人心澆漓。禮教不能勸化。刑罰不能禁止。做父母的不能以身作則,不能督導孩子尊敬老師;老師們也不再引導孩子長養對父母的感恩心。家庭教育不能落實到實處,因果教育被斥之為迷信。試想: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養,老師都不尊敬的人,有什麽樣的壞事不敢做?把天下留給他們去治理,能不大災大亂?
    所以《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明確指出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故為德本。教之所由生也。言教從孝而生。―― 教育應當從教孝開始。不是父母要求孩子必須孝順自己,而是父母應當著孩子的面,把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孝心、孝行演出來讓孩子效仿。並督導孩子把孝心、感恩心推及到老師、長輩身上,這才是以身作則、親師合作。一個孝親尊師的好孩子,隨著年紀的長大,自然而然會把這份感恩心和恭敬心推廣到他的朋友、上司、同事、妻兒……人人如此,則天下太平之世不是垂手可得。難怪乎二戰前西方一群學者、科學家聚在一起討論: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中國?而且中華泱泱大國幾千年未曾分裂?他們的結論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補充一句:重視孝親尊師的家庭教育。
   
《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又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孔子認為:人,若上不能孝養雙親,使其衣食無憂,老懷歡暢;中不能孝義於君,盡忠報國,保衛社稷;下不能孝弟忠信,使老者安之,幼者育之,少者懷之,便是不孝。從這兒可以看出我們老祖宗的心量,也能掂量出老祖宗給子孫後代積的福有多厚。―― 於像我們這些崇尚西方文明、遠離父母親友的移民,在短短幾年內能異國他鄉安身立命,不得不感恩老祖宗的智慧和陰騭的庇佑。
   
   所以我們在這裏重溫中華文化,感恩之心油然而生。而這一點點感恩之心的流露加深了我們對中華文化、老祖宗智慧的堅實信心。
    
  這些年來,我們深深感受應當將愛送到全世界​​,肯定人性本善,人人皆有善心、孝心、愛心。因為孝是愛的原始和下手處、愛是孝道推廣和深化。期望人人能學會自愛、愛人、愛家、愛國、愛世界、愛眾生。”字,從心、從受,―― 以真心感受為義。孝心、真誠心的感受就是愛。現代人習慣、沉迷於感受父母、親人、情人的愛;而疏於將這份愛回饋、凈化、擴大。殊不知以真誠、清凈、平等、覺悟的愛心對待萬事萬物,得到被愛的回饋無量無邊,得到幸福和快樂的感受無量無邊 ―― 因為這是所有的聖人來這個世界得到的、證明的、想分享的永恆不變的真理。於是,我們深信:真誠包太虛、仁愛週沙界,落實在世間,即是弟子規;圓滿落實弟子規,就是接受人類智慧經驗的承傳,亦是成就世間的大孝、大愛的起點。何不勉而行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