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十一期家長班小結】
經文: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學習提綱:
1. 什麼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根本?
2. 如何面對孩子的要求?
3. “勿輕諾”之於孩子
4. “勿輕諾”之於家長
5. 提升孩子交流表達的禮儀要點
6. 如何面對是非?
7. 什麼是善? 善的準則?
8. 如何勸人為善?
學習內容:
1. 什麼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根本?
信字, 是好關係的根本。整個人與人的五倫大道當中都要言而有信,也都要存著信義,存著道義、恩義來互相付出,互相扶持。那人與人的關係就會非常和樂,非常圓滿。
2. 如何面對孩子的要求?
對於小孩的要求,合理的我們才可以答應,不合理的,你一定要堅持。不然他要什麼你給什麼,助長了他的貪心,他的奢侈、奢靡之氣,這樣就危害甚大。
3.“勿輕諾”之於孩子
當我們發現小孩有輕諾的現象,我們也要給予引導,給予教導。告訴小孩在答應別人的時候,首先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再來是答應別人的事,是不是符合比方說學校的規定,還是有沒有符合法律的規定。這都要從小跟孩子建立這樣的態度,他才不會輕諾。
4.“勿輕諾”之於家長
當別人有求於你,比方說他有急事,有一些緊急狀況要有求於你,你也要穩下心來先把他這件事聽清楚。有時候對方很急,他的急又帶動了你的心很混亂,很有可能你答應了,到時候事情不如你想像這樣。比方說,他只是片面之詞,你又沒有冷靜下來,很可能你答應的事,到時候那個情況不如你預期,你也很難處理。所以急事還要緩辦。而且當對方要找你幫忙,甚至於是跟你一起去做這件事,你也要考量:第一個他的能力夠不夠,第二個自己的能力夠不夠,要看看這一件事情各方的緣分成不成熟。假如不成熟,你就很輕率的答應,到時候你會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到時候就會很尷尬,也會產生一些誤會。你本來是好心,到最後可能會很難收拾。所以我們有善心,還要用理智去判斷才行。
5. 提升孩子交流表達的禮儀要點
《弟子規》講到很多有關講話的態度跟方法。
講話也要看我們的存心,最重要是能夠利益他人,不然“話說多,不如少”。
上台講話的機會,不只訓練講話,還訓練他的威儀,要“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講話的聲調,“勿急疾,勿模糊”。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所以聲調要適中,不可以太大聲,不可以太小
還有“問起對,視勿移”,在跟別人講話的時候眼睛要看對方以示尊重。所以這些小細節,你花點功夫去注意、去訓練,等他三個禮拜、四個禮拜,自然而然就循規蹈矩。
與人交談當中也要時時觀照自己講話有沒有太快?假如太快了,別人聽了會怎麼樣?很吃力。不能拿自己的標準,要拿別人可以接受的標準。而且說實在的,講話的目的在哪?當然是要讓別人聽,講話的目的不是自己要說。
把話複誦一遍,這個習慣也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相信他從很小養成,當他的老師交代他辦事,他都會說:老師,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這樣才會萬無一失。往往是一句之差,會讓整件事要從頭再來。那人生「一寸光陰一寸金」,決不要因為一句言語的疏忽,耗了大家大半的時間,那可就不好。所以也是要謹慎對待。
6. 如何面對是非?
“彼說長,此說短”這叫說長道短。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這樣說長道短?他們的 目的在哪?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而且人群有一個習慣,他都會逼你靠邊站,你到底要在我們這邊還是要在那邊?有沒有這個傾向?那我們就偏兩邊都不站,所以”不關己,莫閒管”,趕快是非之地遠離。
只要有是非,就會對團體有所傷害,那我們絕對不樂見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要帶動的是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我們應該走出一個正確方向,要和氣待人,多多包容。
在團體當中,只要我們能夠不搞是非,能夠盡心盡力做本分,不去做情緒之爭,往往都可以對團體有一個端正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人我們自己的力量。
當別人有過失的時候也不要太嚴苛,你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而且說實在很多事因為你不是當事人,說不定我們做的時候也有可能犯他同樣的過失,所以還是要寬容相待。
當我們都沒有言語上的爭執,對他們也是一種牽制力量.
7. 什麼是善? 善的準則?
善——利益他人! 《弟子規》就是一個標準。
在《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於善的判斷講解得非常的透徹,把善歸納成十件事:第一件事“愛敬存心”。第二個“敬重尊長”,第三“與人為善”。從根本去看。善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偏有正(見故事二) ,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端有曲。
了解真善跟假善從哪裡判斷?從他的存心。一念自私自利,縱使再有禮貌也是惡;一念利益眾人,縱使是打人罵人也是善的,都要從他的存心去判斷。
是善還是非善,我們還要考慮到往後的影響性。所以當場好像是好的,但是往後的害處很多,這種事也不能做;當場做的時候可能會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往後會利益相當多人,這種事要做。這是從流弊問題來考慮到善。 (見故事一)
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們的心念。當我們了解到如何去判斷善,那也才能夠“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故事四)
8. 如何勸人為善?
勸人也是高度的智慧。 “在成人的世界裡面,人們不會聽你說什麼,人們會看你做什麼”。因為成人比較固執,你用講的不見得講得動,他要眼見為憑,不然你只用講的,他說:你跟我也差不多,你也沒資格講我。所以大半都要用身勸,用立身行道去感化。 (見故事五)
經典句:
1. 在目前這個時代似是而非的觀念太多,我們確確實實要會判斷。
2. 一個言語會帶給他人錯誤的觀念,我們一定要謹言慎行。
3. 當我們不確定我們的話是正確的,絕對不能亂傳,“知未的,勿輕傳”。
4. 人與人要信,在政府、在商業、在任何的團體都應該取信於人,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5. “攻人之惡毋太嚴,當思其堪受”。6. 我們還是保持一分真誠的心去面對任何一個人。
小故事、大智慧:
故事一:從“是”跟“非”去判斷善
古代在孔子時代,孔子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子貢,一個叫子路。子貢因為他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到其他的國家去做生意。魯國剛好有一個法律規定,就是只要你在其他的國家,發現我們魯國人被賣到其他國家當奴隸,這個時候你可以花錢把我們的同胞贖回來,國家再以同樣的贖金還給你。這個規定好不好?相當之好,帶動人民要愛護自己的同胞兄弟。子貢剛好就贖了人回來,後來官府要給他錢,因為他太有錢了,他說:不要了。他就沒拿。結果這個消息傳出去,所有的人民一聽到說:子貢好清高!你看連錢都不收。
但是同樣這件事到了孔夫子的耳裡,夫子就跟子貢說:你這樣做不恰當。怎麼夫子跟一般人民的看法不一樣?夫子就分析給子貢聽,我們現在魯國人,窮人佔大部分,有錢人佔很極少數。假如你今天贖人不拿錢,那其他很窮的人到了其他國家看到自己的國人,他又想到說人家子貢都不拿錢,那我贖回去拿錢好像就比他矮一截了。可是我不拿錢,我可能生活都堪憂。所以他救人的時候就會有顧慮、會有遲疑。假如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因為遲疑沒有贖人,那一個人的背後可能又是一個家庭,他可能有小孩、有妻子。所以因為一個人沒贖回來,那我們就有過失!所以夫子就跟子貢說:你這麼做會有流弊問題。這個流弊就是往後會有不好的影響,可能就有人因為這樣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
另外子路有一天剛好走在路上,遇到一個人掉進了水里面快要淹死了。子路非常正義,馬上就伸手相助就跳到水里把他救起來。這個人差點就滅頂了,所以非常感謝子路,高興得把他的牛就牽給子路,說:這個牛送給你。子路也很歡喜就把牛牽走了。所以一般的人覺得子貢不受贖金是優,子路做了好事還牽著牛走,好像比較劣一等。但是孔子看到子路,就跟子路說:你這樣做是對的,往後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別人危急都會奮不顧身去救人,因為他們都會體會到善有善報。所以聖人他都會從大的方向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在一個點上而已。所以是善還是非善,我們還要考慮到往後的影響性。所以當場好像是好的,但是往後的害處很多,這種事也不能做;當場做的時候可能會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往後會利益相當多人,這種事要做。這是從流弊問題來考慮到善。
故事二:善有偏有正。
一個宰相叫呂文懿公,那時候當了宰相,然後辭官回鄉,所以在整個國家的名聲也是非常非常的好,受到人民的尊重。剛好在他回鄉的路途,遇到了一個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間,他的這些隨從就馬上要去把這個喝醉酒的人把他趕到路旁去。呂文懿公因為存心仁厚,所以想說:我們就繞道好了,不要跟他一般見識。結果後來過沒有多久,聽到了一個訊息,就是這一個擋在他宰相回家路上的醉漢被判了死刑。當呂文懿公聽到這個消息,他就想起當初把路都讓給他是錯的。因為這個人明明知道宰相來了,他連宰相都敢擋,膽子大不大?大!之後宰相還繞路走,那看到人他會怎麼講?你看連宰相都要讓我三分。那他就會肆無忌憚,愈來愈囂張,所以之後才犯下死刑之罪。所以呂文懿公才警覺到,當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給他處罰處罰,可能他會有所警戒,今天就不至於會犯下這麼大的錯。所以他存心仁厚是正,但是因為姑息了這一個醉漢,所以結果反而不好,這種情況叫正中偏。
有一次乾旱,整個地區都缺米糧,很多的人民就開始擅自搶員外家的食物。這員外去報告官府,結果官府也沒管。這個員外很怕他的米糧被搶光了,所以馬上把他家裡面這些僕人組織起來,拿著棍子開始去處罰這一些搶劫的人。所以這些搶劫的人就有所畏懼,後來就沒有再作亂。所以當初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糧,之後卻讓這些亂民不敢造次。所以這個叫偏中正。心裡確實不是為了社會大眾,但是後來卻影響了社會大眾,這叫偏中正。所以善也有正有偏。
故事三:善有半有滿
一個女士捐了兩文錢,結果住持親自幫她懺悔。後來她入宮富貴,拿了幾千兩來,結果住持只派了他的徒弟幫她迴向。因為這兩文錢是全心全意,這是滿善;後面只是把她富貴當中的一點拿來捐,而且心已經不如第一次那樣的恭恭敬敬,所以這是半善。
一對農夫老夫婦把他一生的積蓄統統捐出來,買了一台救護車投入救人的行列當中。所以這一對老夫婦他是做到了滿善,全心全意。
故事四:善也有大有小
衛仲達有一次剛好在睡覺的時候,被這些陰司把他帶到閻羅王那裡去,結果這個閻羅王就說:來,把他的善跟惡的記錄搬出來,搬出來秤一秤,看哪裡重,哪裡輕。結果當把衛仲達的惡都拿出來的時候,幾乎可以把一間房子都佔滿;而那個善只有像一根筷子一樣小小的。所以衛仲達一看很驚訝,他就跟閻羅王說:我才不到四十歲,怎麼會有這麼多惡?他自己也很驚訝。閻羅王就跟他講:只要你起心動念是惡是不善,陰間都有記錄起來。所以縱使沒做,但是你的念頭里面常常有惡念,所以才會這麼多。相信衛仲達一聽完,往後對自己的念頭會多加謹慎。
結果把它放上去一秤,那一小小的善錄反而比這麼多的惡還要重。所以衛仲達自己也很驚訝,就說:那一串到底是什麼?後來就把它打開來看,原來那時候朝廷大興土木,當國君大興土木,那人民就要怎麼樣?就很辛苦,一定會勞民傷財,會讓很多家庭都會搞得妻離子散都有,因為丈夫都常常不在家,家庭也會很難維持。結果衛仲達聽完以後就說了:我建議的這件事,皇上並沒有接納,那怎麼也算是善?那接著閻羅王就跟他說:你這一念是為了千千萬萬的人民著想,所以這個善非常的大。
故事五:勸人為善
在三國時候有一個名臣叫管寧,這管寧在他治理的地區他也管理得很好。當他在路上看到一些,比方說有牛到了人家的稻田裡面給人家破壞、亂踩,被他看到了,他馬上去把這一頭牛牽過來,然後在樹蔭下等,等著這個牛的主人過來。那等牛的主人過來,一看到長官在這裡,然後又看到自己的牛乾了壞事,都會怎麼樣?相當慚愧。所以管寧有沒有罵他一句?有沒有?沒有!但是相信這個主人會無地自容,這就是用德行感化。
那時候他的人民也因為常常去打水,因為只有那一口井就會發生爭吵、發生爭奪。結果管寧也沒有去教訓他們,自己去買了很多的桶子,然後很早就去打水,打好了都放在那裡。結果這些人民本來要搶著去打水,一看長官都已經幫他們打好了,馬上心生慚愧。所以這都是以身去勸告,喚醒他們的羞恥之心。所以勸別人也是高度的智慧。
网络文摘: 優秀的孩子是這樣培養的
教育篇:
1.每天花半個小時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語,“早上好,請,謝謝,晚安”等等。3.讓孩子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
4.多聽聽孩子的聲音! ——用耐心、用愛心、用開心,心是長著眼睛的!5.不要為了提醒孩子,而總是揭孩子的傷疤。 6.嚴肅指出孩子的錯誤!
7.不要總對孩子一本正經,要多和孩子一起歡笑:因為笑聲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引導孩子積極、輕鬆愉快的看待事物。
8.給孩子講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9.不要把當年未曾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
10.關愛孩子但適當時候適當的懲罰也是需要的,不要護孩子的短。
11.教育並不一定只是講道理,有時適當可以採取一些強硬的措施。
12.注意培養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3.教會孩子微笑,微笑面對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對人生。
14.對孩子不要亂許願,承諾的事情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兌現。
15.要常換位思考! 對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長應常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話,我將會怎樣?
16.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同時給一定的壓力和責任!
17.向孩子說明,他本身已經很可愛了,不用再表現自己。
18.從來不說孩子比別的孩子差。
19.絕不用辱罵來懲罰孩子。
20.在孩子乾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讚許的東西。
21.不要嚇孩子。以免造成孩子過分膽小、怕事。
22.不要當眾批評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3.不要對孩子過分嚴厲。以免孩子懼怕、害羞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養成面善心惡的性格。
24.不要過分誇獎孩子。以免孩子養成“沽名釣譽”的不良習氣。赞德行,不赞技能.
25.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來、自己的東西不給別的吃、乘車不購票等。
26.讓孩子正確樹立心目中的偶像。
成長篇:
1.給孩子一些私人空間。
2.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權利。
3.讓孩子自由選擇自己的伙伴、朋友。
4.讓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燒水煮飯等,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分子。 6.為孩子準備一個陳列架,讓他在上面展示自己製作的物品。
7.認真地對待孩子提出的正經問題和看法。
8.及時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懂得賞識孩子。
9.記得經常的親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頭,讓他(她)知道你的愛!
10.隨時關注他(她)的進步,並也讓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進步!及時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懂得賞識孩子。
11.多與孩子孩子溝通,了解孩子,與孩子同行。
12.不要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籤。
13.家長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煩惱。
14.要學會真誠地讚美孩子,而不是像對寵物一樣說句“你真聰明”。
15.讓孩子經常有機會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6.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7.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人,一個健全的人。
18.在生活中創設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過。
19.鼓勵孩子盡量不依賴成年人。
20.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這很重要。
生活篇:
1.給孩子一些錢,讓孩子學會理財。
2.沒有得到孩子的許可,不要看孩子的日記與信件。 3.經常和孩子郊遊。
4.睡前給孩子講講故事,讓孩子笑著入睡!
5.如果有條件,每天晚飯過後和孩子到戶外散散步。
6.快樂與孩子一起分享!
7.對小傢伙開心的笑,並希望他(她)也常笑!
8.幫助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正常交往。
9.鼓勵孩子與各種年齡的人自由交往。
10.給孩子留出真正的“玩”的時間和空間。
11.教會孩子騎自行車,游泳,這都是進入社會的一種基本技能。
12.每天早上與孩子相互問候,讓他感受到美好的一天的到來。
13.夫妻實在要吵架,請一定要記住:避開孩子
14.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首先微笑著問他一遍:孩子,你今天快樂嗎? 15.不給他留有太多的物質遺產,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給他一個健康的心理,一個快樂的人生。
16.著重進行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17.父母對自己的雙親要孝敬有加,讓孩子覺得家中充滿了愛,同時父母也是他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18.父母之際間要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19.不要太關心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養成以我為中心的壞習慣。
20.不要太親近孩子。讓他與年齡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養成性格孤僻的惡習。
21.不要孩子要啥買啥。讓他知道“勞動與所得、權得與義務” 的關係。以免孩子羞成好逸惡勞的許多性格。
22.生活中的困難以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時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
23.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一會兒晴,一會兒陰。
學習篇:
1.和孩子一起讀書,家長可以看看報,一個好的學習夥伴很重要。
2.孩子在家學習,家長切莫搞一些娛樂活動,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很重要。 3.不要逼孩子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4.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而責罵孩子。
5.不要因為孩子試卷上的低分而認為孩子沒有出息。 6.教他(她)足以帶來成就感的知識:古詩、數字、故事、家務、玩耍、交朋友···
7.教育孩子讀好書、好讀書
8.不要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表示太大的關注,那樣會造成孩子學習緊張,壓力增大。
9.不要把孩子的成績與其他孩子相比,要分析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反思一下有沒有自己的責任。
10.孩子的房間要有自己的書桌,書桌上要有幾本自己愛看的書籍.
娛樂篇:
1.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歡的動畫片、一起聽他愛聽的故事等。
2.和孩子一起玩遊戲、鍛煉身體。
3.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每天在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
4.多讓孩子看一些少兒節目:動畫片、益智節目等,少看動作片、連續劇。
5.孩子看電視時,家長們適時地陪他們一起,並且對裡面的內容作一些講解與討論。
6.春天可以和孩子騎自行車去郊遊,夏天和孩子一起去河邊游泳,秋天則背著鐵鍋和孩子去野炊,冬天一家三口在野地上打雪仗,堆雪人。
7.允許孩子收集各種廢棄物。
8.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9.和孩子下棋,讓孩子知道落子無悔,教育他對自己所做事要負責任,同時下輸了要承認,家長有時也要放手讓孩子贏一兩盤,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告訴孩子的話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懷,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對你好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感恩。
(二)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將來就算你失去了世間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天或許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預期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愛情只是一種感覺,而這感覺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的所謂最愛離開你,請你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
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緊記!
(六)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
(八)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最重要父母的言傳身教!愛會傳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