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30, 2013

新三十三期家長班小結

新三十三期家長班小結
                                     
德行是萬福的根基
經文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學習提綱
1. 為什麼欲是深淵?
2. 為何要德才兼備?
3. 為何聞過怒,聞譽樂, 損友來,益友卻?
4. 如何幫孩子明白聞譽恐,聞過欣?
5. 為什麼聽到別人的稱讚,我們要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

學習內容
.為什麼欲是深淵?
花了大把的錢去買一件昂貴的衣服,快樂多久?三天。痛苦多久?可能那一個月都要吃泡麵,把身體搞砸了。假如看到一台名貴的跑車他就動心了,去買了一台名貴的跑車,快樂多久?快樂一個月,快樂兩個月。而且在那一段快樂過程,你的太太被打入冷宮,那台車變什麼?變大老婆。每天在那裡擦車,都把太太視若無睹,快樂一、二個月,但是那個貸款一付要付多久?可能要兩年,可能要三年,所以那一段時間你可能痛苦的在付貸款。開了半年、開了一年,突然又看到有新款出來了,他看到別人又開的款式比他還新,他會怎麼樣?他的心又有點不平,又很心動要再去買新的。所以往往貸款還沒付完,又要有新的支出,又要去買新的款式,可能一生都會變成物質的奴隸。不只自己變物質奴隸,可能連家裡的人都被拖累進來了。確確實實物質的豐沛並不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但為了追求物質,卻讓自己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故事一)

.為何要德才兼備?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德才兼備”。德在前,才在後,這一句成語也告訴我們,德比才重要。
“德”是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根基,不紮好很危險。就好像一棵大樹,你根不紮好,它的樹幹長得愈高,樹蔭長得愈大,遲早有一陣風吹過來就會連根拔起來,這樣的情況可多的。所以一個人的罪業都是盛時所造,等到他飛黃騰達,沒有德行就會幹出很多錯誤的事情。
一位李姓老師遇到他的書法老師,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給他,當他的老師教完他,就對他說:假如你沒有真正的德行,我把這些才能教給你,我是害了你一輩子。他老師接著說:因為這一些才華教給你,你很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就會名利雙收,而這個時候將是你人生危險的情況出現了。這個時候你又不知謙卑,就會招來很多的嫉妒;你又不知節約自己、勤儉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會養成揮霍的習慣。所以我們也看到很多藝術界的人,也都是曾經紅極一時,結果很多晚年也是非常潦倒,那都是養成了這些奢華的習性。所以李老師對他老師這段話非常的深刻的領受,所以都謹遵老師的教誨處處謙卑。他才三十三歲,已經得到好幾次的大獎,而且也常常義務教學。所以德重要,德行是萬福的根基,而這個福才能立得安穩。
近代有一位書法家被尊為當代的草聖,叫林散之先生,曾經就說過:有德有才會愛才,無德有才會嫉才(會嫉妒人家),有德無才會用才,無德又無才會毀才。有德行,懂得包容,他會去欣賞別人的才華,他知道“見人善,即思齊”,他就懂得去珍惜這樣的人才。無德而有才華, 那必然會嫉妒他人;假如連才都沒有,那就會毀才。 (故事二,故事三)
. 為何“聞過怒,聞譽樂, 損友來,益友卻”?
像我們剛剛念到的這一句“聞過怒,聞譽樂”,假如我們是聽到過失很生氣,別人稱讚我們,我們就洋洋得意,假如我們是這種態度,能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就很困難,就會造成“損友來,益友卻”。為什麼損友要來?因為他很清楚,只要給你幾句美言,你就會神魂顛倒,到時候他就有機可乘了,所以損友就來,益友就退了。益友為什麼會退?因為這一些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他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諱。你有缺點,他一定會很正直幫你提出來。當你不能接受的時候,他只好先怎麼樣?先避開。因為他假如不避開,你常常看到他,也會讓你生煩惱,所以他為了不讓你生煩惱,他只好先離開一段時間。等你真正肯接受了,肯接納他的雅言、他的規勸,他才會再回到你的身邊來。(故事

. 如何幫孩子明白聞譽恐,聞過欣?
“聞譽恐,聞過欣”的態度必然要從小紮起。所以我們中心老師在教這一句的時候都會提醒小朋友,今天別人把你的缺點講出來,就好像你的臉上剛好有一個黑黑的東西黏在上面,這個時候別人告訴你,讓你可以把這個污點污垢去掉,那你應不應該感謝他?那當然應該。那當別人指出你的缺點,就好像去除你臉上的污垢一樣,那你當然需要跟他道謝。所以這些小朋友跟小朋友之間,只要同學把他指出缺點,我們接下來就會聽到一句很優美的話,他會一個鞠躬,跟同學講: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當這個孩子對於他的缺點又有所改變,我們老師又適時的鼓勵他,“過能改,歸於無”,那他就更歡喜去好好把他這一些缺點修正過來。所以從小扎了這個根對他終身都有很大的益處。

相同的,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當學生或者孩子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也要虛心接受。當你跟孩子承認錯誤,很多長輩心裡會想:這樣我會不會好像矮了一截?其實恰恰相反,當我們老師真正有錯誤,比方說犯了《弟子規》哪一句,我們馬上跟學生說:老師這裡錯了,老師要改過,老師跟你們一起學習。往往老師認錯的時候,在孩子的眼中能看到什麼?看到對老師的尊敬。所以當一個人認錯那是德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當長者主動修正、主動改過,也會帶動起整個團體都有勇於認錯的這種風氣。
. 為什麼聽到別人的稱讚,我們要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
因為我們的才華,甚至於我們的成就,絕對不是個人的能力所能達到的。比方說我們的整個成長都是父母的養育、教育,還有很多長者給我們指導、給我們關懷,我們才能形成這樣的能力。所以當我們有所成就的時候,首先一定要想到這些功勞都是他們的,這樣我們才不會自視甚高。而且比方說我們一個課程的成就,都是眾人的協助幫忙。我們這幾天的課程,很多的朋友可能晚上很晚才睡,隔天很早又要起來打理事務,又要起來煮飯給我們吃,所以一件事的成就都是眾人的付出才能得到。所以我們也要處處感謝這一些付出的人。當我們有這樣的存心,那聞譽就不會樂,會覺得誠惶誠恐,要趕快盡心盡力把自己那一分角色做好,以回饋這麼多人的付出。
經典句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小人之交他是有所目的,所以他就會竭盡所能的巴結你、諂媚你,很會甜如蜜.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君子是以德行與朋友相交往,所以在交往的過程會淡中有真味.——為了追求物質,可能讓自己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可能一生都會變成物質的奴隸。不只自己變物質奴隸,可能連家裡的人都被拖累進來了。
——有德有才會愛才,無德有才會嫉才(會嫉妒人家),有德無才會用才,無德又無才會毀才。
——我們教育孩子要高瞻遠矚,要以德為本
——當我們身邊有非常多朋友能夠主動給我們一些規勸,那你的人生就好比多了好多雙明亮的眼睛幫你看路。
故事一: 無言的敬意
他已76歲,和妻子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套一居室的出租屋裡。他從來沒有穿過名牌衣服,眼鏡破舊不堪,佩戴的手錶是地攤上的塑料手錶。他不愛美食,最喜歡的是價格低廉的烤奶酪西紅柿三明治。他沒有自己的小汽車,外出通常都是乘坐公交車,他曾經的公文包是個布袋。另外,如果你和他一起到小酒館喝上一杯啤酒,他一定會仔細核對賬單;如果你住在他家裡,睡覺前他一定會提醒你把燈關了。一個貧窮而吝嗇的美國老頭有什麼好說的?那麼讓我們看看他76歲以前都做了哪些事。他曾為康奈爾大學捐獻了5.88億美元,為加州大學捐獻了1.25億美元,為斯坦福大學捐獻了6000萬美元。他曾投入10億美元,改造和新建了愛爾蘭的7所大學和北愛爾蘭的兩所大學。他曾建立慈善基金為發展中國家的腭裂兒童做手術提供免費的醫療費用……迄今為止,他已經捐出40億美元,還有40億美元等待捐獻。  
他就是全球免稅集團DFS的創始人--對己吝嗇待人大方、喜歡掙錢卻不喜歡擁有錢的查克費尼。目前,查克費尼還有三個願望:一是在2016前捐光剩下的40億美元,否則死不瞑目。現在,這筆錢正以每年超過4億美元的速度流向世界各地需要的地方。另一個是為富豪們樹立一個榜樣--“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做出饋贈”。據說,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深受他的影響並已付諸行動。媒體追問查克費尼,為何非要捐得一干二淨?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裹屍布上沒有口袋”。
故事二:無德有才
在春秋戰國,在秦國有一個宰相叫李斯,他是無德有才,看到有才華的人他很嫉妒,所以他嫉妒他的師弟韓非子,還陷害韓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韓非子,還陷害讀書人,所以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歷代很多聖賢的教誨一併都燒了,這個罪業太大了。後來李斯也沒有好下場,跟他的孩子都受到腰斬東市的刑法致死。這是無德有才會嫉才。我們培養孩子絕對要先重德行才行,假如不重德行,我們把孩子的才華培養得再高,他的人生絕對不會幸福。因為嫉妒別人,內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別人也會形成他人生很多的障礙,別人也會同樣嫉妒他,這是我們必須謹慎的地方。
故事三: 依靠誰?老子當初要離開的時候剛好遇到一個官員,這個官員就問老子,他說:我有兩個兒子,我不知道以後應該靠哪一個?那老子就拿了一把錢放在桌上。然後就對他兩個兒子說,先對他的大兒子: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這些錢都是你的。這大兒子比較憨,他就低下頭說:不行,怎麼可以打父親。他寧死不從。那接著老子又對他的小兒子,這個小兒子聰明伶俐,腦筋轉得特別快。所以一般的父母會覺得哪一個孩子比較好?可能到處都誇:你看我這個小兒子多聰明。結果老子就跟他說:你只要輕輕打一下,這些錢都是你的。小兒子馬上過去打一下,趕快把錢收到口袋裡面去。老子就對他父親說:現在你知道晚年應該靠誰了。
後來這一位官員去世了,確實是他的大兒子在晚年照顧他,他的小兒子到其他地方去做生意。結果他父親的死訊傳到了這個小兒子的耳裡面,小兒子說:我這個來回又要一段時間,不知道又要少賺多少錢。後來連他父親的喪禮都沒​​有參加。所以老子他很有智慧,可以從小孩的行為當中推出他的存心,因為“重利者必輕義”,只要跟他的利益有衝突的,他一定會先不關心,一定把利擺在第一位。所以一般的人他對小孩可能都覺得那個聰明伶俐的特別欣賞,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較老實的孩子在照顧。
故事四: 聞過怒,聞譽樂
宋朝有一位大文豪蘇東坡,他跟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常常兩個人都會互相切磋學問。有一天剛好蘇東坡覺得他的境界很好,就寫了一首詩,詩上寫到“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覺得他現在的境界很好,連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清淨心。諸位朋友,哪八風?這個八風就是很多我們人生境界的考驗:利、衰、苦、樂、稱、譏、毀、譽。這個利就是你很順勢的時候、很順暢的時候,衰是衰敗下來,然後苦,受苦的時候,或者很歡喜的時候、很樂的時候;往往人一苦就會怨聲載道,人一樂就有可能樂極生悲,所以這一些境界都在考驗一個人的修養。接下來是稱讚,可能就洋洋得意。譏,別人對我們譏毀,我們就很生氣、很不舒服。還有毀譽,毀是詆毀,是毀謗我們;譽,當我們有很好的名譽可能又會起了貢高我慢。所以蘇東坡覺得這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心境,他都可以保持清淨,所以寫了這一首詩要送給佛印禪師。
結果佛印禪師看完,就在信上寫了一個字,寫了一個“屁”字,就讓他拿回去。結果蘇東坡可能原來期待佛印怎麼回答他?他可能想說:趕快稱讚我一下。其實八風動了沒有?動了。想要人家稱讚、想听好話。結果看了之後,他很生氣,非常生氣,就趕快趕到佛印住的地方,結果一到他的門口,門是關的,寫了兩行字,說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來了。蘇東坡一看很慚愧,就離開了。
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是不是也八風吹不動,時時從起心動念把我們這一些不好的習性去除掉,才不會犯“聞過怒,聞譽樂”的這種錯誤。

附網文:   當我們享受任何美好的東西時,讓我們想到別人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磯一家有名的咖啡廳閒坐,品著咖啡。這時進來一個人,坐在我們旁邊的那張桌子旁。他叫來服務生說:“兩杯咖啡,一杯貼牆上。”他點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們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來,但他卻付了兩杯的錢。他剛走,服務生就把一張紙貼在牆上,上面寫著:一杯咖啡。這時,又進來兩個人,點了三杯咖啡,兩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貼在牆上。他們喝了兩杯,但付了三杯的錢,然後離開了。服務生又像剛才那樣再牆上貼了張紙,上面寫著:一杯咖啡。似乎這種方式是這裡的常規,但卻令我們感到新奇和不解。不過由於事不關己,我們喝完咖啡,付了錢,就走了。幾天后,我們又有機會去這家咖啡店。當我們正在享受咖啡時,進來一個人,此人衣著與這家咖啡店的檔次和氛圍都極不協調,一看就是個窮人。他坐下來,看著牆上,然後說:“牆上的一杯咖啡。”服務生以慣有的姿態恭敬地給他端上咖啡。那人喝完咖啡沒結賬就走了,我們驚奇地看著這一切,只見服務生從牆上揭下一張紙,扔進了紙簍。此時,真相大白,當地居民對窮人的尊敬讓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咖啡既不是社會的基本需要,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需要指出的是,當我們享受任何美好的東西時,也許我們都應該想到別人,有些人也喜歡這樣的東西,但卻無力支付。再說說那位服務生,他在為那個窮人服務時一直都是面帶笑容。而那位窮人,他進來時無須降低自己的尊嚴討要一杯免費的咖啡,他只需看看牆上。注:人們提前買了咖啡,讓付不起的人享受溫暖。這開始於義大利,現已傳遍全世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