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即將來臨的週六4月5日是清明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中華民族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一種固定的風俗。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機會祭祖,很難做到孔子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身居在海外的我們,也無法掃墓。古人云:「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幸好我們還在讀經書,還在學習傳統文化。或許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與先祖,與古聖先賢感應道交。
兩年前的除夕夜,我們曾誦讀以下的祭文祭祀先祖。清明節在即,我們用當年同樣的心境,同樣的至誠,表達對先祖的緬懷!
祭 祀 文
中華民族萬姓祖先
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歷代古聖先賢、列祖列宗:在上
今天是公元2012年1月21日,農曆壬辰年除夕前夜。蒙城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班家長和同學,懷著誠敬之心來到您們的面前。焚香叩拜,祭祀先祖。
這是我們首次祭祖,經驗不足,準備倉促,祭品也不夠豐盛,祈請您們原諒。弟子規言:喪盡禮,祭盡誠。我們知道您們祭奠在天之靈最重要的是一顆至誠至敬的心。
此時此刻,我們以虔誠的心,凝神而聚,感受與您們同在!
我們是旅居海外的炎黃子孫——您們的後裔,龍的傳人。我們血脈裡流淌的血在您們身上也曾經流淌;我們身上的中國人印記是您們留下的。您們給了我們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給了我們中醫、太極、武術;給了我們五千年的文明、睿智的傳統文化。是您們給了我們諸子百家、四書五經,唐詩宋詞,是您們給了我們弟子規,給了我們作為中國人的自豪與信心,給了我們中國人的精神與靈魂。沒有您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血肉之軀。沒有您們,我們也不可能站在這裡。
我們在此披瀝一心,至誠頂禮,感恩您們所給予的一切!
龍年在即,回首過去,我們犯了許多錯誤,造了許多罪業,讓您們蒙羞,我們是不肖子孫。希望您們能護佑我們回歸到您們的智慧之源,學習聖賢文化,堅定學習弟子規信心,用弟子規來規範我們的身、口、意。這樣傳統文化的根不至於在我們手中失傳、不至於在我們手中中斷。在您們面前,我們真誠懺悔以往的過錯,努力學習傳統文化,以期 “德日進,過日少。 ”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今天我們帶孩子們來參加祭祖,讓他們感受到與祖先同在的莊嚴,體會到與先人心與心的交流,感受到您們的精神魅力。他們有的已學弟子規,有的正在學弟子規,有的將要學弟子規,懇請您們祝福這些孩子,無論是在場的還是不在場的,讓他們遠離刻薄、貪婪、自私、懶惰、冷漠、傲慢、憤怒,遠離不良媒體的誘惑,遠離所有不良習氣。讓他們擁有厚道、寬容、慷慨、慈悲、仁愛、善良、平和。請您們給予他們勇氣,認識承認並改正自己的過錯,給予他們力量去承擔責任,迎接挑戰,給予他們一顆寧靜的心靈去面對困境。
今天,他們是祭祖主體,因為他們會將傳統文化的薪火傳承下去。請賦予他們使命吧。讓他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未來,因為因緣際會,也許他們之中會有人成為大醫,用您們不傷害地球資源的中醫智慧為人解脫疾苦;也許他們之中會有人成為外交家,用您們的 “和為貴”的理念,讓世界走向大同;也許他們之中會有人成為政治家,用您們的治國理念,讓國民安康;也許他們之中會有人成為心靈大師,得到您們的真傳,去拯救日益墮落的人心,提升日益頹廢的道德,化解日益頻繁的災難;也許他們只是普通人,但舉止有禮,進退有度,與人為善,正心誠意,用您們的教化去影響去感化他們周圍的每個人。所以請您們將純淨純善的種子注人他們的心田,讓智慧之樹在他們心靈裡成長。我們將以讀誦弟子規的方式,接受您們的加持。
(請在場大眾長跪恭誦弟子規經文)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至。” 這些立志成聖賢的孩子,將是您們真正的精神傳人。
最後懇請您們祝福我們的家長,讓他們改過自新,成為孩子的榜樣,用智慧去引導孩子們走向正確的道路,以慰您們在天之靈。請您們護佑在場的所有人,地球上的一切生靈,讓世界每個角落都充滿友愛,充滿美好、幸福、感恩和平安!
以下是本週我們課堂的簡介。
家長班學習紀要
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第八期
一. 本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 里仁第四
那“仁”却在灯火阑珊处——仁者之言(p167——p200)(电子版 P94——P113)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刘善人讲病》录像三
二.下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
孔子选女婿——名臣的典范(p201——p230)(电子版P113——P129)
2.《刘善人讲病》录像三
三.关于“里仁第四”解读
钱穆先生
——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故《论语》编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
——知仁之可安,即知仁之为利。此处利字,乃欲有之之义。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心不在境。外境有约有乐,然使己心不能择仁而处,则约与乐皆不可安。久约则为非,长乐必骄溢矣。
——仁者,处己处群,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
——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人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浅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长居久安之家。
——放无论外境之约与乐,苟其心不仁,终不可以久安。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
——若人人能安仁利仁,使仁道明行于人群间,则善人尽得人好而善道光昌,恶人尽得人恶,而恶行匿迹。人人能真有其好恶,而此人群亦成为一正义快乐之人群。
——常人富贵则处,贫贱则去。君子仁则处不仁则去。君子之名成于此。
——《论语》最重言仁。然仁者人心,得自天赋,自然有之。故人非求仁之难,择仁安仁而不去之为难。慕富贵,厌贫贱。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摇移。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惟君子能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无不安于仁,故谓之君子。
——此章孔子深叹世人不知所以为仁之方。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己心真能好仁恶不仁,则当其好恶之一顷,而此心已达于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虽知重仁道,而多自诿为力不足,此乃误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恶。
——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故于人之过,尤易见真情。
——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预知。正因时时可死,故必急求闻道。否则生而为人,不知为人之道,岂不枉了此生 ?
——仁偏在宅心,义偏在应务。仁似近内,义似近外。
——《论语》教人,多从自己一面说。若专在利害上计算,我心对外将不免多所怨。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若行事能依仁道,则不论利害得失,己心皆可无怨。此怨字,当指已心对外言。
——与人相处,无论其人贤不贤,于己皆有益。若见贤而忌惮之,见不贤而讥轻之,则惟害己德而已。又此章所指,不仅于同时人为然,读书见古人之贤,亦求与之齐。见其不贤,亦以自省。则触发更广,长进更易。
——所谓几谏,仅微见己志而已,不务竭言。若父母不从,仍当起敬起孝,不违逆。待父母心气悦怿,再相机进谏。
——孝心即仁心。不孝何能仁?当知能对别人有同情,能关切,此乃人类心情之最可宝贵者。孔子特就孝道指点人心之仁。人当推广孝心以达于仁,若以自私之心对父母,处家庭,初视若亦无违孝道,然心不仁,亦将不孝。此心是一,即仁便是孝,即孝便是仁,非谓仁孝可有先后之分别。
——凡谨言慎行皆是约。处财用为俭约。从事学问事业为守约。
南怀瑾先生
——什么叫“里仁”呢?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拿中国唐代以后佛学原理来说,万物只有三个理则——体、相、用。譬 如我们现在讲的,以孔子的《论语》思想为“体”,“相”就是二十篇《论语》,我们来研究、解释。 “用”是了解孔子以后,该怎样去弘扬中国文化,其 “用”就在此。
——自处于仁,里仁象征了学问的中心在如何自处。自心是“体”,处于人之间就是 “相”和“用”了。相就是人的行为,用则是发挥的作用。
——孔子讲到“吾道一以贯之”,换句话说,就是体用一贯,有体有用。
——“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这是第一原则。
——约不是订一个契约,约的意思和俭一样。就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
——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一个真正有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安稳。
——讲仁的体与用。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如何做到仁、爱人;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这是仁的用。
——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
——孔子真正的学问精神是讲“仁”,他的根基则在于“道”。所谓: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门学问的四大原则。
——如果在本篇起来讲: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
——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义作比对。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话来说:立德、立功、立言 ——古人认为三不朽的事业,这是很难的成就。
——孔子的学问,的确有一段内在修养、真实工夫,并不是完全谈空洞的理论而已。
——我们研究了孔孟学说,懂得了人生,才知道作人真不容易,的确须要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然后才能做到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随时随地里居于仁道之境了。
四.刘善人讲病
——商属水,水属财。王凤仪先生说这么句话,现在啊,道让水淹死了。道到水下面去了。现在人只顾财,不讲什么道德不道德。
——什么叫功?什么叫德?什么叫罪?什么叫业?为已的,就是罪、就是业;为他人付出的,就是功、就是善、就是德。
——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儿女不听话,就是我没做好啊。
——夫妻是缘,别把缘变成“冤”。别变成相敬如“冰”呀。
——“管人是假人,管已是真人”不要管别人,先管好自己。
——看人好处是“聚灵” ,阳气聚灵。找人好处,说明你心宽阔,这叫心善。要知错必改,改了就是好人 。
——自己有长处别保留,他人有短处,你也别指责。你是改变不了别人的,得让他自己觉悟。
——要知道“欲”是“欠”的“山谷” ,它填不满,欲壑难平。不然怎么说: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做儿女的,不必管自己的父母慈不慈,你都得尽孝;做老人的,不要管儿女孝不孝,你都要尽慈道,你真要是尽到了,儿女不会不孝敬你的 。
——佛祖圣贤怎么成的呀?就是从争贪里边漏出去的。他们不争、不贪,所以成圣了、成贤了、成佛了。
——我们做母亲的,在孩子刚懂事的时候,千万不要给孩子送毒药。什么是毒 药呢?恨、怨、恼、怒、烦是毒药。
——什么叫明理?明白道理。什么道理?为人之道。
—— 不“争理”,要讲道。做人要有道德。道德道德,倒过来是德嘛。倒过来,待人如己,自己就得道了 。
——不怨人,就是成佛的大道根。
——会怨的怨自己,不会怨的怨别人。
——明明知道行善好,你还要去做恶;明知道生气会得病,你还是要生气,那谁也看不住你啊!得自修,自修才能成材 。
少年班課堂紀要
課程開始:全體起立面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行三鞠躬禮;師生互相行禮。
1. 用恭敬心、真誠心讀誦論語前六篇。
2. 學習《述而第七》。
3. 講解部分經文。
4. 講述伯夷叔齊的故事。
5. 音樂之美: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
作業:讀誦“述而第七”,每日五遍。
下週安排:繼續學習《述而第七》
課程結束:總結、回顧本堂學習內容;全體起立合掌恭誦感恩詞;學生排隊向老師行鞠躬禮道別。
兒童班課堂紀要
1. 向孔夫子三鞠躬。
2.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謹》、《信》兩遍。
3. 學習“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
4. 複習飯前感恩詞
5. 讀誦古詩《憫農》
6. 識字
7. 静心描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