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本週報中“英语学习从莎士比亚开始”一文選自《理念普及读本之二:英文经典》一書(見附件)。這種通過經典學習外語的方法,可以作為您和您的孩子學英語的借鑒。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在约1590年-1596年间创作的浪漫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最流行的剧本之一。我們找到了如下有關《仲夏夜之梦》的鏈接 (所有材料均免費且無版權)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http://www.gutenberg.org/ebooks/1778?msg=welcome_stranger (ebook, you can select the right format to load to your e-reader,for example, Kindle)
https://archive.org/download/midsummer_nights_dream_0806_librivox/midsummer_nights_dream_0806_librivox_64kb_mp3.zip (Audio book in mp3 format)
http://www.gutenberg.org/cache/epub/1778/pg1778.html (text format)
http://www.opensourceshakespeare.org/views/plays/playmenu.php?WorkID=midsummer (This site has better format of text and presentation)
英语学习从莎士比亚开始
周应之老师
从“儿童英语”(所谓“儿童英语”就是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模式学习英语 )入门学英语作为几十年来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已使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英语水平低下。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第一,文化的汲取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要求,而“儿童英语”则是以生活口语为标准,在随之而后的一系列的英语教材中,也很难闻到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气息,是以我们的英语学习毫无文化内涵可言,语言的表达当然空乏无味;更为甚者,因为没有接触西方优秀文化的机会,导致西方庸俗思想的泛滥,祸及社会风气。第二,生动活泼的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是人类生命的组成部分,是有机的系统。有机系统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可分割”,因为系统经分割后是无法还原的,(试想如果细胞从生命体中分割出来,能否将其再组成有机的生命呢?)而“儿童英语”正是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让我们一开始不是学习系统的语言,而是从发音、记忆单词、简单句型及语法开始学习,这种对语言肢解的学习方法,结果只能导致表达呆板、语言、语调中国化的英语,因为肢解的语言无法还原出语言系统的本来;第三,人类天生就有系统学习语言的能力,从来没有难易之分,无论简单和复杂,难和易,只要不断模仿、薰习就可以掌握,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而“儿童英语”则让我们从易到难、从初级到高级来学习英语,这种方式背离了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是以终身无成就可言。只有一开始就系统地学习英语,才能完整地掌握英语。
背文章是学英语的最佳捷径
系统的掌握在于对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熟练把握,而语言系统是由语音、语义、语法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只有在整体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把握语音、语义、语法从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系统、完整地掌握语言。
一个在母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因为有大量听和说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就能把握语言的构成要素及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他在三岁之前就能充分地掌握和运用自己的母语。
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客观上不可能象母语那样有大量的学习时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要系统把握英语语言,这就要求我们所提供的学习内容要含有丰富的词汇,而且这些词汇之间要具有高度的关联,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体现语言系统的完整性,使我们能在短时期内就能把握英语的构成要素及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要达到这一目的,唯有从学习英文文章入手,因为文章是语音、语义、语法的有机组合,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和掌握语言的构成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与其背短篇,不如背长篇
语言的习得,要体现学习的效率。
在提供给孩子有限的学习内容中,若选择若干短篇作为学习内容,由于每篇文章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不同文章又围绕不同主题而写,这就存在着文与文之间文理与语脉(也即所谓的“语法”)不尽相同,虽然文与文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如果孩子没有大量的语言实践作基础,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和有限的背诵量内,其思维就不能把他在各篇文章中所掌握的有限的语音、语义、语法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做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的能力不足,其“望文生义”的能力就不足,有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深刻领会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不能体现语言学习的高效性。
若选择长篇而分割成若干短篇,让孩子背诵,则各篇均能联系成文,文中上下文理通顺,语脉畅达,更能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体会和把握语音、语义、语法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孩子快速建立起语言的整体观念,这样可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背最有文化价值的文章
既然要背文章,当然要背最有文化价值的文章,也即所谓的经典文章(我们称之为“英文读经”)。因为经典文章不仅具有恒久的文化价值,而且是高度凝练的精粹语言,是值得终生记诵学习的。从小读诵英文经典,既可熏习西方优秀的文化精神,为未来中西文化的融通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可习得优雅的语言,因此“英文读经”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从《莎士比亚》开始
在众多的西方经典名著中,我们为什么选择莎翁作品作为英文经典学习之初基,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首先,莎氏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和思想家,其不朽的人文思想不仅为世人所推崇,而且也是西方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历久而弥新,无疑是开启童蒙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为引领让孩子深入到西方文化中去也是轻松自然的事。
第二,莎翁的语言精炼妙美,形式中诗歌、散文、民谣无所不有;既是剧作,人物及事理具足,场景丰富,因此,其语言的全面性、整体性比之其它形式的英文经典为甚,这对孩子系统地学习英语是极为有效的。
第三,学习语言,“语”和“文”均不可偏废,莎翁之剧作以人物对白为主,是“语”和“文”高度的融合,从莎翁之剧作入手学英语,“语”和“文”可同时并重,这一点是其它以“文”为主的英文经典所不具备的。
第四,莎翁之剧作,每一场均可作为独立的文章,场与场、幕与幕之间又上下成文,这也符合我们选择长篇文章的编辑思想。
第五,莎翁作品本为国人所熟悉并喜爱,同样有助于提高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经典语言与现代语言
或许有人会问,莎士比亚的语言是古代的语言,这个时代能用的上吗?其实,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都是由语音、语义、语法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差异仅在于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不同,而构成要素几乎是不变的,它们仍然在同一系统内,因此熟读经典的孩子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运用现代语言形式,而没有任何障碍,就如同千年前的中医药方之所以能延用至今,在于古今之人虽体貌各异,却系统相同;以上两者事虽不同,理出一辙;同样基于此(经典语言与现代语言是同一系统),现代人学习和继承古代文化才有可能。
第二,现代语言是由古代语言演变而来,很多古代语言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并没有发生变化,经典中精妙的语言在现代仍俱有无限的活力,几个世纪以来莎翁的作品为全世界文学爱好者所耽读,其戏剧更是在舞台和银幕上盛演不衰,莎翁笔下的人物和语言早已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相融合,岂有今古之分?熟练地掌握这些精妙的语言可以极大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要使现代语言更丰富多彩,更具有生命力,也只有建立在对古代语言的消化及吸收的基础上。
第三,语言是人类创造的为人类自身所使用的工具,人类一代一代沿袭语言、传承文化,而且语言的变迁也是人类随时代的不同而自行改变的。因此,实在没有理由怀疑心智自由活泼、熟背经典的孩子对语言形式变化的适应性。
再者,文化内涵丰富的经典同样有助于对语言深刻的理解与学习,而且可以保持孩子学习和背诵的长久兴趣。
学习的最佳年龄
经典的学习,自然是越早越好,因为13岁以前是人生记忆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唯若错过了这一时期,要想学习和背诵长篇的英文经典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在推广英文读经的活动中也深深地体会到: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其背诵英文经典的能力就越强,并且背诵速度越来越快,而那些年龄稍长(指 3年级以上)并过多接触“儿童英语”的孩子,因为已染上的不良学习习惯(如讲求单词的标准发音,弄清每一个单词的中文意思等)所造成的诸多心理因素,反而使他们对英文经典的亲和性示弱于未曾接触任何英语的孩子。因此,有远见的家长,要在孩子心灵纯净,未受任何机械的英语学习方法染污时,趁早进行英文经典的学习,方能打下良好的语言和文化根基。当然,成年人若能抛开固有的英文学习观念而埋首经典,相信“书读百遍”之后自能收到事半功信的良效,同时也可弥补西方文化修养之不足。
我们希望通过英文经典导读活动的推广,以期在未来几十年中能培养出如辜鸿铭、钱钟书、林语堂等中西兼通的大家,不辜负中华历代硕学通儒辈出之盛名。
以下是本週我們課堂的簡介。
家長班學習紀要
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第五期
一. 本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为政第二 :
诗的伟大——是什么东西(p71——p102 )(电子版P40——P55)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刘善人讲病》录像二
二.下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为政第二:
异端与偏激——淡泊以明志(p102——p134 )(电子版P58——P75)
2.《刘善人讲病》录像三
三.问题:有家长感觉学习论语,对照圣贤君子,感觉压力很大。
在此,我们不妨从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马一浮先生的《复性书院讲录·论语大义》
中获得些许治学方法。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为政第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注解道:
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全,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学者因当循此努力,日就月将,以希优入于圣域。
然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至于知天命以上,则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悬以存诸心中则可 ,若妄以已比仿模拟之,则是妄意希天,且流为乡愿,为无忌惮之小人,而不自知矣。
学者试玩学而篇之首章与末章,而循循自勉,庶可渐窥此章之深处。盖学而篇首末两章,只从浅处实处启示,学者可以由此从入。
此章虽孔子之自道,无语不实,其中却尽有深处玄处。无所凭依而妄冀骤入,则转成谈空说玄,非孔子以平实教人之本意。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 …….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如读此章,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
马一浮先生在论语大义首末章中有说:
学者读此章(学而第一) ,第一须认明“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个甚么,第二须知如何方是“时习”工夫,第三须自己体验自心有无悦怿之意,此便是合下用力的方法,末了须认明君子是何等人格,自己立志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如何才彀得上做君子,如何才可免于为小人,其间大有事在,如此方不是泛泛读过。
世间只有此二途,不入于此,则入于彼,其间更无中立之地。学者果能有志于六艺之学,当知此学即圣人之道,即君子之道,亟须在日用间自家严密勘验,反复省察。一念为君子,一念即亦为小人,二者吾将何择?其或发见自己举心动念有属于私者,便当用力克去。但此心义理若有未明,则昏而无觉,故必读书穷理,涵养用敬,进学致知。学进则理明,理明则私自克,久久私意自然不起,然后可以为君子而免于为小人 。此事合下便须用力,切不可只当一场话说。孔子曰:“(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此语决不相瞒,望猛著精采,切勿汎汎听过。
四.关于《为政第二》
钱穆先生
——孔门论学,最重人道。政治,人道中之大者。
——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学者当深参。
——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之记义与职责。道义职责似不难知,然有守道尽职而仍穷因不可通者。何以当然者而竞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属当然,其义难知。遇此境界,乃需知天命之学。
——不惑:人事有异同,有逆顾,虽有志能立,或与外界相异相逆,则心易起惑。必能对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明到深处,究竟处,与其相互会通处,而皆无可疑,则不仅有立有守,又能知之明而居之安。
——耳顺:当知外界一切相反相异,违逆不顺,亦莫不各有其所以然。能明得此一切所以然,则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一反一正,一彼一我,皆由天。斯无往而不见有天命,所以说耳顺。
——学至于知天命,则远近正反,占今顺逆,所见皆道.皆在天命中。将更忠于自尽,将益恕于待物。于己重在知其所当然,于人重在明其所以然。明其所以然则耳顺,一切不惑其有所违逆,于是而可以施教,可以为治,可以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然则天命之终极,岂非仍是此道之大行 ?故人道之端,要在能反求诸己。
——自志学而立而不惑,皆下学。自此以往,则上达矣。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顺故不尤人。此心直上达天德,故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知我者惟天。知命耳顺,固非学者所易企,而不怨不尤,则为学者所当勉。
——孔子教人以观人之法,必如此多方观察,其人之人格与心地,将无遁形。然学者亦可以此自省,使已之为人,如受透视。
——一切智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否则智识仅如登记上账簿,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不可不深思。
李炳南先生
——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 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 证境。
——孟懿子问孝,孔子答复为无违,即不违背自然规律,不违父辈的教 导,不违背中华传统文化,这就是孝道。
——敬与不敬,是人兽之别。
南怀瑾先生
——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 “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
——英雄与圣贤的分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 ——“人情世故”。 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八个字,现代一般人看来,是非常陈旧的老古董。可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八个字的境界,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来说,无论是什么政治理想都达到了。而这些老古董,就是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政治哲学思想。
——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
——《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
——从政的人,对天下人要负公道的责任,视天下人如父母,那才是真孝,这是大臣的风度。所以 “无违”,就是不可违反人心。
—— “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 ”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
五.刘善人讲病
——媳妇,媳妇是个喜神。我们夫妻之间要效法古人,孟光和梁红举案齐眉,有福同享有罪同遭,这就是结发夫妻。
——人要认命,命中没福别强求,求来求去犯忧愁。求大劲了,求出祸来了,愁事还来了。
——人和人是缘聚,千万不要把缘当成冤,你冤我,我冤你,这不成冤家了吗?
——总争那个理字,争来争去争一身罪,搅来搅去搅一身孽,贪来贪去贪一身过,造一生无边的罪孽。
——女人有文化,她明理了。明理了,明白道德了,明白道德了,生出道德的子孙。现在的人明理,都明到争理上了。
——别讲理,讲理不就气死了吗?不讲理,讲道。
——讲道是什么?倒过来,道德,道德,倒过来是德嘛,讲自己做人的道,那就是德。讲他人是过了。
——一个人代表一个天地,一个人好,好一片天地。因为人是天地生成的,天给的性,地给的命,父母生的身子。
——舍得舍得,要舍性,性很难舍。人的秉性很难化,它不是我们今世固有的东西,它是我们前生带来的。今世到你跟前的人,就是你命中有的。你不受,它就不能了,你今世把它受了,一切都了。
——学会当人,是姑娘,当好姑娘,就是姑娘佛。会当媳妇,媳妇做到了,就是媳妇佛。一个人变了,就变了一个家,不用要求别人,你先变。
——举止言谈都在行道中,方能保住自己!一步天堂,一步地狱。
少年班課堂紀要
課程開始:全體起立面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行三鞠躬禮;師生互相行禮。
· 用恭敬心、真誠心讀誦論語前四篇。
· 學習《公冶長第五》。讓同學們分段領讀。
· 講解部分經文。
· 故事:公冶長解鳥語。
· 詳細講解:“君子不器” “無欲則剛”
作業:讀誦“公冶長第五”,每日五遍。
下週安排:學習《雍也第六》
課程結束:總結、回顧本堂學習內容;全體起立合掌恭誦感恩詞;學生排隊向老師行鞠躬禮道別。
兒童班課堂紀要
1. 向孔夫子三鞠躬。
2.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謹》兩遍。
3. 學習“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
4. 複習《入則孝》
5. 學習《三字經》“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
6. 學習唱誦 古詩《明日歌》
7. 識字
8. 静心描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