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八期家长班小结】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蔡老師如是說:
——“入則孝”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對待父母,不管是一言還是一行。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對父母,應該是對身旁周遭所有的人都不失恭敬。
——當父母的重視德行,小孩就重視德行;當老師的重視德行,小孩也會起而效法。
——道德、學問最根本的下手處,就是時時能觀照好自己這顆存心。當念頭不對了,馬上修正,那你的言語、行為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差。
——當夫妻之間言談非常地相敬如賓,非常地尊重,已經在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當我們的態度一修正,家庭就會修正過來,所以不要小看一個言語的態度。
——我們對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相同的,對妻子、兒女已經答應的事,我們也要言而有信;當我們言而有信,孩子對我們就會非常尊敬。
——當孩子德行的根沒紮好,他的能力愈高愈危險,因為外面很多的誘惑,愈有能力,到時候又禁不起誘惑,爬得愈高摔得愈重。
——“順”有兩種情況,當父母所責備我們的事都是正確的,我們要趕快記住,好好地去落實,這時候要順;當父母的責罰跟要求是不對的,這個時候不要當面頂撞,要懂得順勢而為。
——中國的孝順,這個“順”絕對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們都去做,要先分辨對錯,要用理智去孝順。當父母有過失,我們沒有去勸,那是陷父母於不義,就不是我們為人子應該有的態度。
——學問有多大的成就,可以從恭敬心中斷出來,一分誠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會得到十分的利益。
——一個人在學問上、在事業上能否有好的成就,都要先從他的恭敬、謙卑心中去求得。我們的小孩,我們也要教導他懂得恭敬、謙卑,懂得處處學習。到一個新的環境去,不要先抱怨一大堆,先多看、多聽、多學。長官怎麼教,我們先老實去做。
——“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個“志”也可以當父母的心願,假如我們用自己的德行,對家庭、對社會有所貢獻,最高興、最滿足的是父母,還有老師。這是養父母之志。 “養父母之身”,所以生活起居、食衣住行都應該去關懷。我們珍惜跟父母相處的機會,善體親心,常常去關懷、去問候,讓父母心裡面能夠常常很歡喜、很自在。這是“養父母之心”。
家長分享:
蔡老師如是說:
——“入則孝”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對待父母,不管是一言還是一行。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對父母,應該是對身旁周遭所有的人都不失恭敬。
——當父母的重視德行,小孩就重視德行;當老師的重視德行,小孩也會起而效法。
——道德、學問最根本的下手處,就是時時能觀照好自己這顆存心。當念頭不對了,馬上修正,那你的言語、行為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差。
——當夫妻之間言談非常地相敬如賓,非常地尊重,已經在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當我們的態度一修正,家庭就會修正過來,所以不要小看一個言語的態度。
——我們對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相同的,對妻子、兒女已經答應的事,我們也要言而有信;當我們言而有信,孩子對我們就會非常尊敬。
——當孩子德行的根沒紮好,他的能力愈高愈危險,因為外面很多的誘惑,愈有能力,到時候又禁不起誘惑,爬得愈高摔得愈重。
——“順”有兩種情況,當父母所責備我們的事都是正確的,我們要趕快記住,好好地去落實,這時候要順;當父母的責罰跟要求是不對的,這個時候不要當面頂撞,要懂得順勢而為。
——中國的孝順,這個“順”絕對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們都去做,要先分辨對錯,要用理智去孝順。當父母有過失,我們沒有去勸,那是陷父母於不義,就不是我們為人子應該有的態度。
——學問有多大的成就,可以從恭敬心中斷出來,一分誠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會得到十分的利益。
——一個人在學問上、在事業上能否有好的成就,都要先從他的恭敬、謙卑心中去求得。我們的小孩,我們也要教導他懂得恭敬、謙卑,懂得處處學習。到一個新的環境去,不要先抱怨一大堆,先多看、多聽、多學。長官怎麼教,我們先老實去做。
——“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個“志”也可以當父母的心願,假如我們用自己的德行,對家庭、對社會有所貢獻,最高興、最滿足的是父母,還有老師。這是養父母之志。 “養父母之身”,所以生活起居、食衣住行都應該去關懷。我們珍惜跟父母相處的機會,善體親心,常常去關懷、去問候,讓父母心裡面能夠常常很歡喜、很自在。這是“養父母之心”。
家長分享:
有感蔡老師講的:從“入則孝”看孩子的恭敬心。當父母的重視德行,小孩就重視德行。
北大樓宇烈教授說:現代人缺乏兩樣東西——禮節、禮儀和感恩心。禮的核心就是敬,敬就是相互的尊重。
如果孩子對父母沒有孝心,就不懂恭敬,不可能有感恩之心,對身旁周遭所有的人就無法恭敬,助人的行為就出不來。比如不爱做家务和不想做义工。
如果孩子懂得孝順、恭敬、謙卑,到新的環境,就不會抱怨,就不會只看到缺陷。比如在學校就不會對老師評頭論足,上課就不敢隨便講話,學習不會不認真。
如果孩子沒有恭敬心,增長的就是傲慢心,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就會形成障礙。
如果孩子的德行根紮好了,無論學習技能或基礎知識都可以學的紮實,家長老師都不用太擔心。
【江老師学习心得分享】
孝为德之本
在没有深入传统文化之前,对“人应当过有道理的生活”有些认识,斯宾诺沙说过:一位坚守道理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康德更用纯理性的推导,证实道理律的重要性。
然儿西方文明从未象儒家文化一样把“孝”推到极致境界。孝经言:“夫孝,德之本也,敬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认为“百善孝为先”。如果说德是人之本,而孝是德的根本。我们的父母成了我们通向快乐、开启幸福之门的最重要的人物。
上个世纪,著名生理学大师弗洛姆在他的传世名著“爱的艺术”中提及:人的不幸福来源于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的孤独感被隔离感。摆脱这种孤独感,最好的方式是主动的去“爱”别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爱”)。
我们身边的父母是我们练习“施爱”最好的对象,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在养育我们过程中付出了无数的辛劳,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挂念我们,即便我们已经成年。爱父母所培养的是恭敬心、感恩心,而这些心境在我们爱其他人时是不容易产生的。黄香如果为他的孩子温席,没有人会颂扬他。陆绩作客时如果 为他的孩子拿走主人的桔子,会被人所嘲笑。正是九岁的黄香为父亲温席,正是六岁的陆绩为母亲怀桔,才成了千古佳话。
传统文化将父母甚至推上了“神”的位置。林则徐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明代姓杨的居士发心寻访无际大师,被告知“访大师不如访活佛。活佛是披 衿倒履来见的人。”杨居士遍访无结果,夜半回家。叩门,母亲惊喜不已,披着被子,倒穿鞋子为儿子开门。当下杨黼震惊:千里寻佛,而佛就在家中。从此事母至孝,如事活佛。
父母是我们一层天。不尊重父母其实是被天道不容,(王凤仪善人在他的言行录里在这方面有极为细致的阐述)。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作为结尾,用如下诸语与大家共勉: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
推薦:一. 《黃帝內經育胎智慧》—— 古人對孩子的七不責
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夢連連。
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悲憂不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二. 《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和體質調理》
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夢連連。
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悲憂不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二. 《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和體質調理》
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它的理論及實踐最全面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觀念和思維方式,學習一點中醫常識,對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體質情況,有針對性的保健養生應該會有一些幫助。
感謝家長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