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13, 2012

新第七期家长班小结


【新第七期家长班小结】
                    

                           親近聖賢心生智慧
蔡老師如是說: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開了百善自然就開。我們來看看,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自私?不會!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頂嘴?諸位朋友,這些壞習慣,只要長了一個善全部都解決。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隨著你深入聖賢教誨,你的體會會愈來愈深。
——“父母呼,應無緩,父母命,行勿懶”。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規》,一個“入則孝”就解決你所有小孩的問題。當他知道“身有傷,貽親憂”,他會不會生活顛倒?不會!他會不會沒責任心? “德有傷,貽親羞”。他會很勤勞,因為“親所好,力為具”,希望能讓父母歡喜,讓父母安慰。
——孝心一開除了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因為兄弟發生衝突誰最難過父母。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也體會到,一個人真有孝心,他對其他人的父母也會有恭敬之心。所以推而廣之,他這一分孝、這一分敬會對一切長輩。那他會不會去欺負別人的孩子?不會。因為他知道當別人的孩子受傷害,他的父母最痛苦,他這分同理心就會自然而然延伸開來。所以一個人的仁慈之心是從這個原點,從“父子有親”這個孝道擴散開來,所以學“入則孝”就特別重要。
——為什麼孩子會懶惰根源在哪孩子懶惰不可能是長大才養成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俗話說“習勞”,他真正付出,真正去勞動,才知感恩,才知付出者的辛苦。所以不能讓孩子不勞動,絕對不能讓他養成懶惰的習慣。
——當父母的要抓住機會教育,不然很多好機會當面錯過。
——我們為人父母,要讓孩子生活規律,自己要當榜樣,要讓他的三餐正常,我們也要多付出一點。而你這些付出對孩子將是一生的影響,不管是他的身體還是榜樣,對他都很重要。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為都從你的心延伸出來,當一個人的內心真正恭敬,他會對一切人都恭敬。
——當一個人能深刻體會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軟自然恭敬。
——真正孝子能夠讓父母寬慰讓父母身體健康

家長分享
                 
 為什麼繼續學習《弟子規》

   
 當我們聽著讀著蔡老師講解的入則​​”,似乎只與孩子的行為有關但這盡孝的點滴反觀自己的行為又何嘗不是家長曾經面對和繼續經歷的呢我們過往又是如何盡孝的呢
   
 有人說在今天這個時代,“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已經過時了要改念智慧就是力量”!知識必須要轉化成智慧才能真正對生命有效否則只能是一堆美麗的垃圾。
   
 這個說法對我們習慣了的觀念不能不說是一種提醒和拓展。中國字的造字本義告示我們拂去俗塵清心淨慮洞察真相明心見性。智慧的獲得也許是我們學習的真正目地。
    
  參加《弟子規》班學習已有三個年頭了,為什麼還能欣然如初,為什麼每次課後滿心喜樂?在同樣的教室,聽同樣的老師,講同樣的主題?這似乎頗令人費解,但其中的樂趣,唯有親近古聖先賢的教誨,才能明了。
    
  回顧學習《弟子規》的三段過程
1
從讓孩子來學《弟子規》能聽話好帶順便熏習一些中國文化的初衷。
2
進而感動自己反省自己改正自己體會到孩子是父母的未來父母更是孩子的未來。明白了“ 控制他人不是辦法,成長自己才是力量(寂靜法師)”的因果。
3
 如今從總序24個字,似乎感到大道至簡的不可思議和生命成長的喜悅。 《弟子規》告訴我們的並不是什麼大道理,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正是這些簡單的小事,成就的則是我們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命運。 《弟子規》讓我們對傳統文化內涵,對人生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通過聖賢的智慧,老祖宗透過小小的《弟子規》將我們的行為與整個人生緊密和諧的聯繫起來:
       入則孝和父母的關係開啟百善之門
     
 出則悌和同學同事的關係培養友愛仁厚之德
    
  對事對物的態度長養恭敬之心培養獨立生活和做事的能力。 
    
  與社會的關係,“誠於中形於外植入守信的根
     
 汎愛眾和自然萬物的關係明白給予付出乃幸福人生之本
     
 親仁和生命成長的關係增長人生智慧
    
  餘力學文同功課事業的關係成就人生理想的途徑。
     
 每個人都渴望獲得幸福人生但幸福的反面就是痛苦煩惱。當我們在面對日常的困惑和不幸時能如理如法用聖賢的教誨幫我們生起智慧驅散不如意將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這是多麼令人快樂的事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後是一位幸福之人。有现代瑜伽之父的艾揚格認為:聰慧的人追隨慧道,即通過汲取知識而覺悟。那些懂得如何運用辨別力和智慧區分不真實與真實,短暫與永恆,愉快與美好的人是幸福的。而那些充滿愛心,為別人的福祉進行無私服務的人們將得到三倍的賜福。无论中西智者对幸福的认知竟不谋而合。
     
 兩年多的薰習我們的行為和觀念在學習中發生了改變——漸離抱怨心懷感恩懂得收斂制止學會轉怒為恕學會從他人的角度去看事對造成性格命運的生活中的細節更敏感。在孝、悌、謹、信、親仁、汎愛眾和余力學文中體驗著成長的快樂和心智的提升。話說起來有些抽象,但看到課後每位家長眼睛裡透露出的歡喜,各種滋味真的是妙不可言。
    
 當我們在磕磕碰碰的按《弟子規》去思,懷感恩、謙恭、慎獨、仁慈、真誠之心,敦倫盡份,立身行道之時,我們的視野和心量都隨之更大更廣。我們能預見自己和孩子的未來,我們的擔心少了,我們的信心強了,我們的心靜了,生命因此蕩漾著喜悅,越來越明白生命能量充盈的緣由——親近聖賢之故,心生智慧之缘!
   
 現代瑜伽之父艾• 揚格說的好“高官厚祿也許會從天而降;金銀財富也許會不求自來;可是智慧非得我們自己去追求不可。”
   
 我们相信蔡老師說的“中國的古聖先賢一定可以讓我們透過他們的教誨,讓未來二十一世紀能夠得到家庭和樂、社會安定”。
     
 感謝老天的恩賜,讓我們能在祖宗這麼貼心的經驗結晶中與孩子一起成長!


家長分享:
《关于幸福》
九月,第一次带孩子去参加弟子规课程,本意是想让孩子学学做人做事的规矩,结果和孩子一起听课下来,受益匪浅。
         
首先,说说课程本身,讲课的老师都是义务授课,孩子和家长也都是免费参与,目的是能让更多的孩子学习和了解中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家经营幸福人生。
         
幸福人生似乎是个很大的话题,那就先回答老师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自己感觉幸福快乐?当可爱的孩子们说着五花八门答案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我幸福吗,我什么时候最快乐,似乎自己许多幸福快乐的感受是那一瞬间的感动.......
       
 老师的总结,让我的思路突然很明晰:幸福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幸福感受的时间有长有短。第一种,短时间的快乐幸福,比如说品尝了一道美食、买到了漂亮的衣服或者去某地痛快地玩了几天等等;第二种幸福,较第一种幸福感受会更持久,那就是收获别人给予的帮助和爱,比如父母给我们的爱,朋友爱人给予我们的爱,这些都让我们回味起来久久不能忘怀,会觉得自己拥有这么多人的爱,很幸福快乐;第三种幸福,是付出的帮助和爱,这种幸福是可以伴随一生的。因为前两种幸福是被动的,都是外界给予的,当很多时候你收不到这些给予的东西,你也就无法体会他们带给你的快乐与幸福。然而第三种幸福,是可以自己主动创造的,所以只要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利与他人或者有意义的,不管近到家人还是远到大众和社会,一点点的付出,都会源源不断地为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
       
 所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往往让人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美国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讲师本-沙哈尔说: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曾经一度认为,幸福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没有物质哪来幸福。但就象前面提到的一样,不管富贵贫穷,幸福感是来自内心的。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在网上找到这样一组数据:据统计,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而在中国,许多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让大多数人过着奔波忙碌型的人生,吃喝玩乐享乐主义也成为当下很多人追求幸福快乐的目标,可是很多人内心却总充斥着空虚不快乐和不满足。所以并非物质决定幸福,再来看一个普通人的例子:河南人刘贵军,在丰台区正阳大街以收废品为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废品收购人,为大众当起了日常义务指路员,期间平均每天看摊10小时能为50人指路。因为刘贵军认为自己在北京算是弱势群体,所以很少能有帮助别人的机会,而义务指路这种他自称动动嘴而已的行为,却为他的生活增添了很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感,是可以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付出而获得。
       
对于孩子,说到学习弟子规,起初似乎是要用所谓的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和品性,但是事实上希望通过学习和体会,让成为一种自身固有的特性和习惯,从而让他们懂得怎样体会和感受幸福,让他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以及如何去追求和掌握能抓住幸福的本领。
因为幸福,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从现在开始,把孩子每天做的好事情记录下来,让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让大家开心,自己也高兴的事情。至于我们大人是不是更应该好好思考一下,然后再从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事情开始,着手去寻找我们的幸福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