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家長班小結】
能親仁,無限好
本期的學習內容: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蔡老師如是說:
——“親仁”,親近仁德之人。 “仁”是會意字,二人,哪兩個人?能夠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仁德之人,第一個存心仁厚,處處謙卑能夠以身作則。第二是謙卑。第三點必定是以身作則。
——一個人所處的境界,完全是他的心去招感來的,能感是真心,所感是境界。相信“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學問絕對不是說出來的,學問是做出來的。要以身作則。
——如何改變仁者稀?真正把聖賢學問紮根紮好,不隨波逐流,就可以從一個人轉一個家,轉一個團體、一個社會,我們要有這個信心。
——君、親、師,君是指以身作則的意思,是身教;親是指關懷、愛護,當一家人看待;師是代表教導,代表因材施教,是言教的部分,也是抓住很多的機會教育點。君、親、師一定可以解決所有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家長們的發言:
這期繼續由呂蕙珍女士分享學習體會。談如何與孩子融合相處,如何跟婆婆感情和睦。她的體會:
——尊重孩子的個性,不要把自己的希望模式強加給孩子。
——面對孩子的缺點,不要急躁,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孩子自己成長。
——現在家長給孩子“灌溉”的東西很多,有點營養過剩。家長要學會適度。
——面對幾個孩子,對孩子的愛盡量要公平。
——明白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愛心耐心,給孩子學習的機會。
——婆媳有矛盾不是定式,如果多體諒老人的心情,從老人的角度去想,矛盾是會消彌的。
呂蕙珍從生活的細節中用心體會孩子和長輩的心情感受,讓自己的家庭和樂融融,令家長們看到了一個好的榜樣,她的體會也引起家長們的共鳴。
盧玉葵女士自詡是個“羊”媽,她也談了對兩個性格迥異孩子的陪伴體會,認為尊重孩子的個性很重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慢慢成長,也會有所得到。
有家長從蔡老師講的如何做“君,親,師”的角度,反省自己的不足:身教不夠,無君之正行,關愛無方,言教太多,造成孩子青春期出現反感叛逆的情緒。
有人說:做父母的應該懂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僅僅有文化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格和人品,而且,這一點將日益成為孩子將來在社會立足的關鍵因素。對孩子的責任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引導,是我們家長責無旁貸的責任,家長不必無所不能,但要以身作則,同時也應該讓孩子親自去體驗。
最後大家分享了幾則如何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小故事。故事啟發我們,當孩子出現錯誤,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抓住機會就事論是,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避免孩子因感到受委屈而想法推卸責任的行為發生,這對孩子人格和人品的教育和培養可以起到較好的作用。
蔡老師說的好: 只要時時用君親師去觀照自己,把天地之德落實在立身,落實在齊家,落實在貢獻社會上。相信我們的道德學問會愈來愈提升,家庭也會越來越幸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