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8, 2012

第40期家長班小結

【第40期家長班小結】

                      孩子讓父母變成更好的父母

    本期的學習內容是“餘力學文”。

    蔡老師如是說:
——
用君、親、師,時時觀照自己言語行為、起心動念,那就是真正時時親近仁德,親近聖賢。那就“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
自己的德行還沒有相當穩固,對於這一些比較沒有德行的朋友,我們要敬而遠之。
——
一個人的學問要增長,必須“力行”加“學文”。這叫解行相應。因為你行得愈徹底愈幫助你理解,那你理解得愈深行的就愈到位,你才會有所感悟。
——
學東西、求學問甚至於求世間的技能都要專而不能雜。不能貪多,貪快。太躁進,那個心根本都很浮動,跟學問不相應
——
讀經是訓練定性,而《弟子規》是讓他的言語行為能夠循規蹈矩。當他循規蹈矩跟這些經典就會暗合道妙。
——
人的心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環境清淨,內心也會清淨。
——
寧可終年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這個小人不單是人,還指書本。就好像一滴清澈的水,滴了一滴墨汁下去,你可能要十倍的時間,可能要百倍,甚至更久的時間都不容易把這一滴墨汁清出去。所以防止污染特別重要。要防自己的污染,也要防孩子的污染。
——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時時以仁、以禮、以聖賢教誨存心,絕對會讓德行不斷提升。

   
家長們的分享:
    這期由呂君女士分享她的學習體會。她是由孩子難管,想讓孩子能聽管教而接觸弟子規。通過短短幾次的學習,感觸很大。特別是聽蔡老師講何為“君、親、師”,如何做好“君、親、師”,發現自己在與孩子相處時,為“師”太多,對孩子不是教育,是管束。對照弟子規,反觀自己同孩子的關係,認識到:
——
孩子不服管是果,因是父母造成的。孩子要學,自己更要學。
——
勸諫孩子時,要“怡吾色,柔吾聲。”不可“怒目金剛相”。
——
在按自己模式要求孩子時,需“將加人,先問己。”
——
俗話說:沒有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人。孩子反叛,要反求諸己。
——
感謝孩子,讓自己有機會結識學習弟子規!
   
呂君女士誠懇謙虛的發言,引發如何處理好父母與孩子關係的話題,其他家長也紛紛舉例,談了各自的一些體會和經驗。
   
宋文盛先生:
——
家長總想讓孩子完美,看到的就會是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對孩子要求自然是苛刻,勢必會太擔心,太焦慮,最後給孩子和自己都造成壓力,自然影響和孩子的關係。
    郝永靜女士:
——
減少嘮叨和不信任,給孩子營造一個舒服、安全、寧靜的生活環境很重要。
——
總是看到孩子的優點,多鼓勵。
——
批評孩子時要考慮孩子的自尊心,選擇孩子高興的時候,讓孩子舒服的接受。
    王盛雲先生:
——
孩子在工作時,家長情緒好,孩子就做的好。
——
批評孩子要和顏悅色,注意周邊環境,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能打擊孩子。
    欒宇橋先生:
——
對孩子的態度不能太情緒化,陪伴孩子時,要多些耐心和愛心。

    中國先人們對教育孩子早有“幼時勤教,漸長勤啟迪。”“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故需早教。”之訓。朱嘉說:愛子以正。
      
籍由孩子,我們有機會來學習傳統文化——“能親仁,無限好”;籍由孩子,我們能在百年後收讀祖先寫給我們的“信”——“聖人訓”;籍由孩子,我們獲得了一套周全的行為準則指導我們的生活——“謹而信”;籍由孩子,我們擁有了幸福人生的快樂指南——“汎愛眾”;籍由孩子,我們已經意識到從修養自己的品行德行開始,善待家人和孩子,多關心,少操心,成為孩子的榜樣; 籍由孩子,也讓我們做父母的變成更好的父母。
   
蔡老師說:只要領導者,只要父母、老師能夠遵守君、親、師,一定可以把員工、把孩子、把學生教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