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週日(六月五日)家長班匯報:
1。上週值日家長:宋思頤女士
2。首先學習蔡老師細講“弟子規”第十三講的電視講座。
3。每次聽蔡老師的講座,都會給家長們很多的啟發,這期也不例外。對“親所好,力為具。德有傷,貽親羞。親有過,諫使更”等等事情,蔡老師又給了我們很好的提示和建議。
家長幫孩子養成做家務事的好處 ----習勞知感恩,提高工作能力,鍛煉意志力,改善人際關係。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人生第一大事是“守身為大。”對不符合道德的行為和操守要有判斷力。家長在培養孩子好習慣和改正不良習慣的過程中,要掌握規勸的四個要點:存心(利人),時機(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態度方法(不動氣,怡吾色,柔吾聲)和耐心(愛心和時間)。蔡老師提醒家長們一定要嚴以律己,因為“德未修”才會造成“感未至”的局面。
宋女士反觀自己“嘮叨母親”的形象,反省自己經常大聲以勢服人的行為,造成與孩子關係的緊張,深感學習“弟子規”的必要和重要。她跟大家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位大學教授,期末考試給同學們出了一道題目:兩個人吵架時,為什麼總是那麼大聲?而兩個人談愛時,為什麼聲音卻那麼小?同學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吵架是要說給別人和旁人聽的,所以愈大愈好。談愛不想讓別人聽見,所以愈小愈好。“有的答:”一般人都認為聲大就有理,所以愈吵聲音愈大。相愛之人有互信的基礎,不管對方說啥都是對的,小聲說就可以了。“其實故事想告訴我們兩個人心與心之間的距離,遠與近的差別。吵架時,心與心很遙遠,不大聲說,對方聽不見。相愛時,心與心很近,輕聲細語對方就可以聽見。我們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聽能行,不在聲高,不在隱忍,前提是要讓孩子信任信賴,讓心的距離很近才對。最後家長們通過談各自在生活中與孩子相處趣聞軼事,對蔡老師的建議:你不動氣,他就不容易動氣。做了生動的佐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