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以下是本週我們課堂的簡介。
家長班學習紀要
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第十期
一. 本期学习内容:
1. 《论语别裁》:
玩物丧志——周富济贫(p230——p260)(电子版P129—— P146)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 “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 “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二.下期学习内容
《论语别裁》: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误聪明(p261——p292)(电子版P147——P163)
三.关于”公也长第四”“雍也第五”的解读
钱穆先生
——孔子称颜渊为好学,而特举不迁怒不贰过二事。可见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为人,此为学的。读者当取此章与颜渊子路各言尔志章对参。志之所在,即学之所在。若不得孔门之所志与所学,而仅在言辞问求解,则乌足贵矣!
——孔门师弟子之所志所愿,亦即孔门之所日常讲求而学。子路、颜渊皆已有意于孔子之所谓仁。然子路徒有与人共之之意,而未见及物之功。颜渊有之,而未见物得其所之妙。孔子则内外一体,直如天地之化工,然其实则只是一仁境,只是人心之相感通,固亦无他奇可言。读者最当于此等处体会,是即所谓志孔颜之志,学孔颜之学。
——此章亦观人于微,品德之高下,行为之是非,固不论于事之大小。
——孔门之学,言即其所行,行即其所言,未尝以空言为学。读者细阐此等章可见。
——本章言美质易得,须学而成。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可以至圣人,不学不免为乡人。后人尊崇孔子,亦仅可谓圣学难企,不当谓圣人生知,非由学得。
——本篇历论古今人物,孔子圣人,人伦之至,而自谓所异于人者惟在学。
——本章孔子当冉有之请,不直言拒绝,当原思之辞,亦未责其不当。虽于授与之间,斟酌尽善而极严。而其教导弟子,宏裕宽大,而崇奖廉隅之义,亦略可见。学者从此等处深参之,可知古人之所谓义,非不计财利,亦非不近人情。
南怀瑾先生:
——《公冶长》代表修德之体;《雍也》代表进业之用。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一个人到了某种地位时,在言行上,一举一动,一句话,都会影响到社会风气。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月就完蛋。国家天下事,是要从人生经验中得来。什么经验都没有,甚至连 “一呼百诺 ”的权势经验都没有尝过,那就免谈了。
——一定要富贵功名都经历过了,还能保持平淡的本色,最了不起时是如此,起不了时还是如此;我还是我,这才有资格谈国家天下事。不然去读读书好了。
——至于批评尽管批评,因为知识分子批评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严格说来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过只是自私心的发展,不能做到 “见危授命”,不能做到“见义勇为 ”。
——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 ”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
——为什么妒忌?只能说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我们必须以学问、道德来消磨它。这种妒忌心理,到了事业或利害相对的时候,就忌刻别人。所以学问之道,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把这些罪恶的心理,消磨了、转化了,那才是真正“仁道”之“仁”。
——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而转进糊涂,这就更难了。下一句话说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权位都让给人家,心里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后报答,只要当时心里舒服就好。
——国家天下所以安定,必须要以教育文化为基础。
——年轻人有够狂的豪气,凡事看得太容易太简单。文章见解固然有,却不知道仲裁,不知道裁取。如何是该不该?怎样是能不能?都不考虑。学问之道,最难的是如何中肯仲裁。
——圣贤与英雄的分野: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克服自己;圣贤不想征服天下,只想征服自己。所以圣贤比英雄还要难。换句话说,英雄可以施劳,把自己的理想,建筑在别人的烦恼、痛苦上。圣贤则不想把自己的烦恼、痛苦放在别人的肩膀上,而想担起天下人的烦恼与痛苦。
——其实人生随时随地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愿做,但欲望一起,就压不下去,理智始终克服不了情欲。所以孔子儒家的学问重点,在于内讼和自省。
——孔子认为许多人有天才,但没有加上学识的培养,因此不能成就。就道德心理而言,问题也是一样。任何人都有道德的基本因素,只是因为没有学养,不知道把这种道德心理的基本因素培养出来。要使这种心理上善良的本质见之于行为,就必须加上学问的陶冶。
——做一个领导人“居敬而行简”,如果对一件事——处事,对一个人 ——待人,都是敬重的心理,事情自然就可以简化。这样来处理老百姓的事情,和一般社会的事务,就对了。如果说内心的精神,没有尊重这件事情,没有重视行政组织,没有 “敬业 ”的心理,只是满不在乎,以此来标榜简化,以简化的目的来实行简化,就变成一种权术、一种手段,就不是政治的道德,这样就未免过分简化。
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第十一期
二. 本期学习内容:
1. 《论语别裁》: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误聪明(p261——p292)(电子版P147——P163)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二.下期学习内容
《论语别裁》:
政治与宗教——刺激与诱导的教育法(p292——p324)(电子版 P163——P181)
三.关于 “雍也第五”的解读
钱穆先生
——其心三月不违仁: 仁指心言,亦指德言。违,离义。心不违仁,谓其心合于是德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然有此心,未必即成此德,其要在能好学。浅譬之,心犹薪,仁犹火。薪无有不燃,然亦有湿燥之分。颜子之心,犹燥薪。
——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子夏之学,或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然终可免于小人儒之讥。而孔子之善为教育,亦即此可见。
——先生说: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朴质,像庙里的祝官(或衙 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
——不仁之人而得生存,亦赖人群之有仁道。若使人群尽是不仁不直,则久矣无此人群。
——本章‘之’字指学,亦指道。仅知之,未能心好之,知不笃。心好之,未能确有得,则不觉其可乐,而所好亦不深。譬之知其可食,不如食而嗜之,尤不如食之而饱。孔子教人,循循善诱,期人能达于自强不息欲罢不能之境,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浑然而为一,乃为可乐。
——道有高下,人之智慧学养有深浅。善导人者,必因才而笃之。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之道,不惟无益,反将有害。惟循序渐进,庶可日达高明。
——先难而后获:此句可有两解:治人当先富后教,治己当先事后食。《诗经》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是也。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仁者之心。又一说:不以姑息为仁,先令民为其难,乃后得其效。后解专主为政治民言,前解乃指从政者自治其身言。两义皆通,今姑从前解。
——《论语》樊迟凡三问仁,两皆兼问知,而孔子所答各不同。解者每谓弟子问同而孔子答异,乃因材施教。然一人同所问,何以答亦各异。盖所问之辞本不同,孔子特各就问辞为答。记者重在孔子之答,略其问辞之详,但浑举问仁问知之目,遂若问同而答异。樊迟本章所问,或正值将出仕,故孔子以居位临民之事答之。
南怀瑾先生
——孔子告诉仲弓,你心里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如何,只要自己真有学问,真有才具,真站得起来,别人想不用你,天地鬼神都不会答应的。
——说一个国家的人才,要几百年社会安定的文化才能培养得出来。但战争一来,又都光了。
——世界上贫病交迫的人太多了,这是我们应该用心致力的地方。所谓行仁道,就是要从社会整体的环境来均富。
——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倒就冤得很。社会上贫病交迫的人很多,要想心理上不再添愁,这个修养就相当高了。
——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烦恼都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里一样快乐。这实在很难,物质环境苦到这个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旧。我们看文章很容易,个人的修养要到达那个境界可真不简单。
——孔子说,你不管做不做得成功,只要你肯立志,坚决的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这便是真正的努力。现在你自己划了一个界限,还没开步走就先认为自己过不去,这不是自甘堕落吗?
——“儒”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 “需”字,便成了儒。
——“需人”则是人类需要他,社会当中不可缺少的人,这就是“儒者 ”。我们都称孔孟思想为儒家学说,但是究竟要什么样子才能叫“儒 ”呢?孔子在这里提出来分为两种:一种叫君子之儒,一种叫小人之儒。
——君子之儒,就是人情练达,深通世故。如前面所讲的,子路的“果 ”,子贡的“达”和冉求的“艺”,都具备了,那就是“君子儒”。
——什么叫小人儒?书读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学理也讲得很好。但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书呆子,小人儒。
——说人一定要有作人的标准。尽管许多人,不走正道而得意一时,最后还是有问题。不过许多人还是只顾目前,不顾自己的后果。虽然我们看到不少人作恶多端,却仍然安享天年,但是这笔帐终归有来世结算的。
——“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
——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
——可是社会上有才具的人,能干的人,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不一定在学校里就是书读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课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会有伟大的成就。
——假定一个人书读得好,学问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算是一个人才。
——一个人知识虽高,但才具不一定相当;而才具又不一定与品德相当。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但学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对此多加注意。
——我们根据孔孟思想,认为人性的本质,本来是善良的。最有名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善。”不善都是后天学坏了的恶习气。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欲期学问的成就,进入“乐之”的境界,就太不简单了。我们对于部下或者子女的教育,就要注意这一点,看他乐于哪一面,就在哪方面培养他。
——就算爱打麻将,也可以培养他,当然不是培养他去打麻将,而是将他打麻将的心理转移到近似的正途发展。这才是师道的原则,不但对人如此,对自己修养学问也要如此。
——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教导方面,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他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
——教育后代,只是希望他很努力,很平安的活下去,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分子,这是最基本的要点,并不希望他有特殊的地方。
——大凡领导人的时候,对部下先要认识。看他的能力若是中人以下,却把较高的任务交给他,那一定糟糕。教育的原理也是一样,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更要注意,千万不要 “儿女都是自己的好 ”,对自己的儿女也要看情形。
少年班課堂紀要
課程開始:全體起立面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行三鞠躬禮;師生互相行禮。
1. 用恭敬心、真誠心讀誦論語前八篇。
2. 繼續學習《泰伯第八》。
3. 根據經文:“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講解故事: 趙氏孤兒(托孤救孤)
這是一則與趙宣子有關的故事,是第一部傳入西方的戲劇,這也可能是在西方搬上舞臺最多的中國古典故事 ,許多文豪為這部「中國孤兒」寫過劇本。故事中的承諾與道義千古流芳。
+++++++++
有一出古戲叫《趙氏孤兒》,演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中就有兩個人以生命為代價信守諾言的情節。
春秋時候,趙國有個忠臣趙奢,遭到奸臣屠岸賈的誣陷,被殺了。臨刑前,趙奢對他的兩個門客程嬰和杵臼說:「我死後,你們一定想辦法保住我的兒子,日後讓他為我報仇,除掉屠岸賈這一幫禍國殃民的壞蛋。 」兩人鄭重地答應了。
趙奢被害後,他們兩人就歷盡千辛萬苦去實踐自己的諾言。趙奢的妻子是趙王的女兒,帶著兒子住在王宮裡。他們估計趙奢的妻子不會被害,但趙奢的兒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設法把他從宮裡偷出來。當時這孩子只有半歲。程嬰也有個半歲的兒子,就把他放在程嬰家一塊養。但是,很快屠岸賈發現孩子不在宮中,就到處搜查,查了個把月,沒有查到。這傢伙惱羞成怒,一定要斬草除根,命令全國搜查;若查不出來,就把全國三 3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孩子全部殺光。
程嬰、杵臼看到這種情況,於心不忍,就商量出一個既要保住全國的孩子,又要保全趙氏孤兒的辦法,拿程嬰的兒子冒充趙氏孤兒,獻出去。由誰來獻呢?獻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譴責,保藏孩子的則肯定活不了。最後杵白說:「讓我去死吧。我年紀大些,今後撫養的任務很重,時間也長,再說你能文能武,留下來也比我有用些。」於是杵臼把程嬰的兒子藏在自己家裡,而程嬰去「告密」,並帶人到杵臼家裡去搜,果然搜出個孩子,當著程嬰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雖然是瞞哄了屠岸賈,但眼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摔死,心裡有多難受!而且這種難受還不能有任何表現,要裝出極力討好屠岸賈的樣子來。當時屠岸賈要賞程嬰一筆錢並給他官做。程嬰說:「您多賞點錢,我不做官,我出賣了朋友,人家會罵我,不如多拿點錢遠遠離開京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 」屠岸賈誤認為程嬰是跟自己一樣的勢利之徒,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給了一大筆錢。程嬰帶著錢和趙氏孤兒藏在深山裡。一躲 19年,不僅把趙氏孤兒培養成人了,而且調教得能文能武。程嬰這才告訴這孤兒 19年來的事情經過,趙氏孤兒最後終於在程嬰的説明下,報了仇,把屠岸賈一夥全殺了,把趙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嬰和杵臼真可謂「一諾千金」,是古代講信用的典型。
我們給每位同學都發了一套蔡禮旭老師的“小故事大道理”。讓同學們回家閱讀。同時我們也將其作為教材,在上課時使用。在課堂上我們一起朗讀了“曾參受杖”的故事:
在春秋時代,有個孝子叫曾參。有一次他父親很生氣,要處罰他。順手拿起旁邊一根很粗的棍子打他,他很乖動都不動。「父母責,須順承」,就乖乖在那裡讓父親打。父親因為脾氣比較大,竟把他打昏了。孔夫子知道了這件事,就對曾參說:「你這樣做,即是不孝!」曾參覺得自己很乖,「父母責,須順承」,連跑都不跑,怎麼會不孝?孔夫子說:「假如你的父親失手把你打死了,誰最傷心?」就是父母。如此是陷父親於不義!孔夫子告訴曾參說「小杖則受」,小棍子可以接受;「大杖則走」,就要趕快離開,要學靈活一點。所以,我們求學問也要靈活,要懂得權變。比如說,今天我們剛好犯了過失,父親在罵,這時候我們要「父母教,須敬聽」。但是假如父親有心臟病,愈看愈生氣,這時就不可站在那裡,要趕快離開。這就説明,我們要懂得觀察情況,處處為父母著想。
作業:讀誦“泰伯第八”,每日五遍。朗讀“曾參受杖”的故事。
下週安排:學習《子罕第九》。
課程結束:總結、回顧本堂學習內容;全體起立合掌恭誦感恩詞;學生排隊向老師行鞠躬禮道別。
兒童班課堂紀要
1. 向孔夫子三鞠躬。
2.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謹》、《信》兩遍。
3. 複習《入則孝》
4. 動畫片《孔子》:返回
5. 識字
6. 静心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