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9, 2013

自然的恩典

尊敬的各位學長 , 您們好!
感恩節在即,弟子規班將十月十二日週六停課一次。在這個心存感恩,期盼收穫的季節裡,祝福您:事業,學業,家業,道業,各有所成。
又是一年菊黃、葉紅時,弟子規班於十月十四日(週一,感恩節假日)邀請您和您的家人一起去自然公園 Parc national du Mont-Saint-Bruno秋遊,感受自然的恩典(感謝宋思頤老師策劃此次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集合地點:公園P2停車場(見地圖: http://www.sepaq.com/dotAsset/8044.pdf
集合時間:十月十四日上午十點
活動安排:
·        前往Lac Seignarial湖濱的觀景露臺,同學們將在宋思頤老師的引領下在露臺上靜坐,仔細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仔細感受每一縷陽光、每一陣微風。
·        走進一片樹林,同學們將試著與花、草、蟲、鳥對話,擁抱樹木,靜心體驗大自然的美好與饋贈。
·        在公園服務中心的Cafeteria用午餐。
·        在服務中心旁邊的大草坪上,帶領同學們做活動,遊戲。
·        在大自然裡同學們表演情景劇「咕咚來了」。
·        家長們一起練瑜伽,同學們自由活動(請您帶上瑜伽墊和同學們可能需要的足球,排球,飛盤,等等)。
·        活動結束後,您可以去公園裡的蘋果園採摘蘋果(見公園地圖的Verger圖標)或繼續登山。

如果您有興趣參加我們的活動,請您回復此信,並在回信中告知我們您的車中空餘的座位,以便我們安排拼車(有些家庭沒有汽車,也無法通過公共交通的方式抵達公園)。
如果在活動當日您需要聯繫我們,請撥打:541-2432590

Wish all of you: Happy Thanksgiving holiday!

以下是105弟子規課堂紀要

少年班課堂紀要
聽寫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檢查上周作業完成情況。
複習:繼續表演情景劇「咕咚來了」。感謝同學們帶來的道具和音響設備)
*配合即將到來的感恩節,學習經文: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
故事:記住的和忘卻的

阿拉伯名作家阿裡,有一次和吉柏、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處山谷處,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柏拼命拉他,才將他救起。沙於是在附近大石頭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救了我一命。三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柏跟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吉柏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打了馬沙一光。當他們旅遊回來後,阿裡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麼要把吉柏救他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吉柏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沙回答:我永遠感激吉柏救我,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了一乾二淨。
*感恩歌」(歌曲見附件,請同學們回家學唱。歌詞見作業紙)
*感恩詞(內容見作業紙
* 介紹感恩節的來歷(感謝大地的賜予,感謝豐收的季節)
* 學習感恩:寫感謝信與幸福的關係。
How can we get into the spirit of Thanksgiving? Please read this research report: HTTP://starbeacon.com/local/x343694213/-The-more-they-wrote-the-better-they-felt中文翻譯如下:
------
如果你今天就要快樂?有個速成法:
昨天一篇科學報告出來,有位專門研究家庭與大眾消費者原理的科學家進行了一場實驗,他從七間學校募集來85位隨意抽選正在修課的大學生,以教授之尊,「請」他們每兩個星期(14)過來做一次實驗,這實驗很簡單,只要寫一封信,給一位他們覺得影響他們一生最大的「貴人」,一共進行六周,也就是寫出三封信。
寫信的唯一要求,是學生們必須用正面的語氣來寫,而且不能隨便以「我好感謝你」、「謝謝你多年照顧」這樣的胡亂交待一篇搪塞過去。你必須回想一下他是怎麼照顧你的,然後用感情,用可以充份表達的文字(expressive)寫出一篇充滿敘事內容的感謝信。科學家計算過,學生寫這麼一封內容豐沛的感謝信,平均約只須15分鐘左右。
然後,每次寫完,學者會再給他們一份「快樂問卷」,問一下他們對人生目前的滿意程度、他們現在的快樂程度是如何?
結果,驚人的成果就出現了。
每兩星期花15分鐘寫信,六個星期後,這些學生寫的三份信後問卷,竟然不約而同的,一份比一份還快樂!第二次寫,比第一次還快樂;第三次寫,也比第二次還快樂!到了最後一周,科學家還問學生,以後是否還會繼續保持這個寫信的好習慣?竟然有高達75%的學生表示,他們以後一定會繼續這樣寫信!
謝謝你們教我們一個好事情!
學者說,這個研究其實和一直以來的研究相符,之前科學家就發現人類的「朋友」不必多,只要有幾個,就可以維持一個很快樂的生活。問題是當一個人不快樂時,他就是不喜歡「現狀」,自然也不可能在短短幾星期或幾個月內,去「生」這些新朋友出來,那有什麼方式,可以很快的提升這個社群的效果?
原來,寫信,可以產生這樣的效果。更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學生們大多想感謝的都是自己的父母、老師、和男/女朋友,換句話說,大部份都是還在身邊的人。這些人,平常也是常常在和他們說謝謝、在擁抱的,只是不常寫信給他們罷了。萬萬沒想到,寫信給這些人,竟然有這麼大的快樂效果。
不過,我對此研究另有一個想法,表面上,這份研究是在教我們,「感恩的心,就會快樂」,但其實沒這麼簡單。注意,科學家巧妙的讓學生不只寫「謝謝」二字,他們讓學生「回想」一下,發生過什麼事,由於這是一封感謝信,一定只會回想「正面的事」,將這些事寫下,當作道謝的理由,所以「感謝」只是一個藉口,讓這些實驗者好好的去回想這些美好的正面的回憶、被喜愛與被照顧的感覺,這個動作,讓人有了前後的完整記憶,他們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寫作,一次又一次的看到,這些日子來對他們好的每一個人。
長期寫日記,我瞭解到寫作對一個人的強烈療效,可以幫助心情穩定,目標清楚,但,寫日記,也就是「寫自己所發生的事情」這件事,竟然是一種需要訓練才能做的事。剛寫日記的前幾年,一直到大學,就像剛飛入亂流中的飛機,上下顛簸,有時寫多,有時卻一個句子都寫不出來,那時候我曾經從「Dear Diary」得到靈感,想辦法改善將寫日記改成「寫給別人」,後來試了一陣子也有些效果。
這個學者自己說,現代人吃得好、穿得好,在室內有暖氣,在室外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不會冷到、餓到、氣到...但,人們卻愈來愈不快樂。而人類其實最古老的一個習慣就是「記錄」,那是文明的起源。
每次有人問我,為何要寫日記?我也都是這樣說的。
寫作,有著神奇的快樂療效!
生下來和每個人都一樣,那「我」的意義在何處?如果真有一個「我」的意義,那就是要體驗「我」一段絕對在60億人中獨一無二的人生。就像刻在壁洞裡的古埃及字,有沒有人要看,有沒有人會看得懂,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沒有讓「我」不見。記,就會不見。不見的人,活起來比較沒有平衡、沒有邊際,有時候一股陰霾會悄悄偷走整顆心。
最簡單的記錄方式,就是寫信給某個人,和他說一聲謝謝,這就像平常的對話一樣,不只是謝謝,而是細細憶起(recollect)與這個人相處過的一些事情,從這些事情去感謝他。在這個時候,腦子的運作最為旺盛,寫信,只不過是把寫作拿來治療的一種方法,它讓寫作這件事突然變得很好玩,也很有用。
---------
作業紙:


感恩節裡的感恩

感恩歌
作詞:正興 作曲:頌今
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來滋養;感恩每一支花朵,它帶給我芬芳;
感恩每一朵白雲,編織我的夢想;感恩每一縷陽光,托起我的希望;
感恩啊感恩,感恩的心兒多麼虔誠;感恩啊感恩,感恩的歌兒用心吟唱;
感恩親愛的父母,給予了我生命;感恩愛的老師,教會了我成長;
感恩説明過我的人,使我感受善良;感恩傷害過我的人,讓我學會堅強;
感恩啊感恩,感恩的心兒多麼虔誠;感恩啊感恩,感恩的歌兒用心吟唱;

感恩詞
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
感恩老師的辛勤教導,
感恩同學的説明和關心,
感恩農夫的辛勤勞作
感恩所有付出的人。
讓我們快樂地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經文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
實踐
·        心懷感恩的心,度過美好的一天。請家長配合在孩子睡覺前一起說說當天值得感恩的、快樂的三件事。
·        寫感謝信給曾經説明我們的人。
========================================
親子班兒童班課堂紀要

1向孔夫子三鞠躬,師生行禮上課。
2誦讀《弟子規》孝、悌、謹三章。
3複習經文: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適時可勿過則

4學習經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年輕人血氣方剛,容易酒後亂性,醜態畢露是最愚癡的行為,所以不要養成飲酒的習慣。各種各樣運動型能量型飲料因為含有令人興奮的元素,喝過以後不容易控制自己,也最好不要喝。
5看動畫片《兩隻醉鼠》
6溫故而知新
a)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回應。
b)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有事交待要立刻去做,不可推拖敷衍或偷懶卸責。
c)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恭敬的聆聽。
d)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做錯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順從接受,不可頂嘴強辯,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7看小影片《免費的賬單》
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曾向父母要求過,寫完功課要看電視、打電動、玩電腦,過生日要買玩具,做點家務要禮物、獎品......,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免費的,有時為了鼓勵我們還送我們很多禮物,帶我們去玩。看看父母的用心,為了讓你們學好做人處事的道理,還不怕辛苦的帶你們來上弟子規,所以你們更應該無條件的以「好表現」來回報父母,才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8靜心描字。
9向孔夫子三鞠躬,師生行禮下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