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學長 , 您們好!
「孩子教育」和「親子關係」是各位家長討論較多的話題。在此,我們給您推薦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這本書的原名是《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The Bestselling Classic That Revolutionize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本書初版于1965年,在出版初期,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高居美國各大圖書排行榜榜首,並陸續被翻譯成 31種語言暢銷很多國家。該書在美國的銷量已經超過 500萬冊。您們中的一位媽媽(Thank you, Pati)讀完此書的英文版後,推薦給我們並寫道:「我讀後非常受益 , 就是苦於無法和所有的媽媽們分享。我也翻閱好多本別的兒童心理書,沒有一本可以與之相比。 前日把這本書推薦給定居在法國的發小,她不願意讀英文,去訂了法文版,而且居然好大本事,把中文翻譯找到,並且可以在網上閱讀。 Enjoy!!」
以下是2013年10月26日《弟子規》課堂紀要。
家長班學習綱要
蔡禮旭老師: 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五講
如何成為有智慧的父母?
學習大綱
人生的智慧在哪裡看到?
財富的真正因在哪裡?怎麼樣的人生才能得到財富?
怎麼種財佈施的因?
何謂夫義?
何謂四德?
如何實施恩威並濟的教育方法?
父親與孩子的關係如何建立?
怎樣掌握道德的綱領? 為何要學《弟子規》?
學習內容:
人生的智慧在哪裡看到?
在取捨當中看到,有舍才有得。少賺些錢,多教育孩子;還是要多賺錢,忽略孩子教育,得到的結果一定會不一樣。
古代很多讀書人能看清楚這一點,在漢朝開國,劉邦打下天下分封了一百多個功臣,都有封地,給他們很多田宅。 這一百多個功臣經過了一百年,漢朝的史學家突然想說:我去瞭解看看,這一百個功臣的後代,經過一百年後是什麼樣的情況? 結果這個史學家非常驚訝,這一百多個功臣的後代,基本上都已經沒落了,很多已經流落街頭在討飯。 只有幾個人的後代還很好,其中有一個人叫蕭何,當初在分封土地的時候,蕭何要了一塊很貧瘠的土地。 因為貧瘠的土地,你只要不耕作就沒飯吃,他深謀遠慮,希望他的孩子以後懂得勤勞節儉。 其他分封很好的地,好吃就懶做,而且好的地你喜歡,別人也喜歡,就會引來很多人覬覦,很多人的設計陷害。 所以蕭何看得到,不要留錢給子孫,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傳給子孫,還有留榜樣給子孫。
司馬光先生曾經提過,"留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留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于冥冥之中留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易經》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陰德一定可以庇蔭後代。陰德不只在往後可以庇蔭後代,當我們在行善,當我們在立身行道的過程,已經給下一代最好的身教。 所以,這是有智慧的父母會這樣去抉擇。
司馬光先生曾經提過,"留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
財富的真正因在哪裡?怎麼樣的人生才能得到財富?
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不然你可能一輩子都在賺錢,但是一輩子也沒剩多少錢。
古代中國的財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范蠡輔佐越王勾踐,他跟文種輔佐越王勾踐,然後恢復越國。 後來范蠡他就跟文種說,越王勾踐可以共患難,但是不可以同富貴。 范蠡很會看人,所以會看人很重要,不會看人可能一輩子都會受到很不好的影響。 你看,文種不會看人,他看到眼前榮華富貴就要來了,怎麼可以讓我現在把它放下,不願意! 後來越王勾踐就賜文種自殺。范蠡帶著西施就離開,到了江南一帶開始做生意,從小生意開始做起。 做了沒多久,發了大財,范蠡馬上把這些財富統統捐出去;過了幾年他又發財了,他又把錢統統捐給這些貧窮困苦的人,之後再從小生意做起。 歷史上記載 "三聚財,三散財"。
所以,人為什麼能夠有財富?真正的原因在他懂得財佈施出去。范蠡這樣的做法也是謹遵聖賢教誨,《大學》裡面有提到 "財散則人聚",當我們把財散出去的時候,什麼聚過來? 所有人對你的愛戴,人心都向著你。 不管你做什麼生意,他們都要來給你買,要來支援你,因為你贏得的是人心。 財散出去不是沒有了,不能看不到就是沒有,它無形當中的影響力只要遇到緣就會起現行。 所以我們分析,財富有因、有緣才會結果, "因"在財佈施,"緣"加上你的努力、加上貴人相助、加上機會來了,自然而然就會結財富的 "果"。所以,經營家庭的財富,一定要如理如法去經營,不然你一輩子的努力到頭來可能是枉然。
古代中國的財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范蠡
所以,人為什麼能夠有財富?真正的原因在他懂得財佈施出去。范蠡
怎麼種財佈施的因?
這個財絕對不是只有錢而已,財佈施包含"內財"跟"外財"。我們工作很努力,這是內財,勞力,還有你的經驗、你的智慧,這都屬於內財佈施;外財才是金錢跟財物、跟物品,這些都可以修財佈施。 在錢財的佈施是不是捐愈多福報就愈大?不見得! 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報導,有一對農夫他們已經年紀很大了,一輩子攢了一些錢,剛好他們附近蓋醫院,是個很好的醫院,他們夫妻兩個就把一生的積蓄捐出來買了一台救護車。 跟大企業家捐幾十萬,他們也捐幾十萬,哪一個福報大? 農夫是把一生的積蓄都佈施了,他那一分愛心可以造福多少人的生命? 而企業家那幾十萬對他來講只是什麼? 零頭而已。所以福田靠心耕,福分也是由心生,當我們能夠盡心盡力去佈施,不管錢多少都可以種無量的福分。
我們只要有這一份存心常常懂得舍財來救濟他人,我們的福報點點滴滴都在積累。 好,財富的問題我們有了正確的認知,就不會患得患失,看到別人賺很多錢,你的心就怎麼樣? 就忐忑不安,不需要!我們扎扎實實修我們的財佈施,自然果報就會現前。
我們只要有這一份存心常常懂得舍財來救濟他人,
何謂夫義?
教育首重以身作則,古代說的"三從四德"、"夫義婦聽",就是當丈夫的人要有恩義、要有情義、要有道義;要做到恩義、情義、道義,就能給孩子當好榜樣。
對自己的父母有"恩義",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順父母;對太太要有"情義 ",太太跟我們一起胼手胝足,一起經營這個家庭都很不容易,要時時念著太太這個恩情。 太太有一個恩情是我們這一輩子都報答不了,就是幫我們傳宗接代。 這個使命很重大,不然我們自己做行不行? 不行!我們要感恩。當我們時時把這個恩德放在心上,夫妻會相處不好嗎? 不可能!然後對孩子要有"道義",一定要把孩子教好,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跟本分。
何謂四德?
太太要遵"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
太太要有德行,假如太太沒有德行,可能嫁到人家的家裡會搞得人家雞犬不寧。 古代有說到,娶個好媳婦,家族可以旺三代;那娶一個不好的媳婦,家庭會敗三代。 所以娶妻第一個標準是什麼?德行,娶妻要娶德。現在有這種認知的男士不多了。 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以後要找物件要首重德行,要有 "婦德"。而這個婦德,自然而然媽媽的言語、行為給孩子就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婦言"。母親的言語什麼時候開始影響小孩?在胎教的時候。母親的言語假如很柔和,孩子在胎中感受就很舒服;母親假如大嗓門,假如講話很刻薄,這個孩子從胎裡面就學習。。 假如我們的言語很溫和,言語很能包容他人,孩子就會學到好的。
當為人父母在孩子面前講這個人很不好,那個人很不好,請問你的孩子學到什麼? 學到處處看別人不好,處處批評,會很傲慢。 所以,我們言語也要謹慎。
"婦功",古代女人會織衣服,會做很多家事,這個叫"婦功"。換作現代的狀況,女子不要去織毛衣了。 但是一個母親要把家庭維繫好,還是要有很多好的能力。 比方說要把家裡整理乾淨。孩子在整齊清潔的環境當中成長,他無形當中就會覺得東西就要擦乾淨,東西就要擺整齊。 他假如看到東西亂,他會不由自主自己動手去擺好。
"婦功",古代女人會織衣服,會做很多家事,這個叫"婦功"。換
"婦容",代表很端莊、很樸素,不能生完孩子以後就自暴自棄, 不修邊幅。很可能先生走進門嚇了一跳,然後又趕快跑出去,這樣就不好;要讓先生看起來賞心悅目。 而且你儀容端莊給誰好榜樣? 孩子。對,我們要看得遠。所以,婦容也是很重要。
好,當先生太太都能夠端正自己的品行、言行,那一定會把孩子教育好。 現在說要男女平等,所以這個"四德",女人要,男人也要! 夫也要有德,夫的言也要懂得輕聲細語,言語也要常常都是口吐蓮花,給孩子好榜樣。
好,當先生太太都能夠端正自己的品行、言行,
"夫功",男人沒本事還得了,怎麼維繫家庭!再來"夫容",你當爸爸的在家裡面都亂穿,那都給孩子不好影響;還有爸爸坐的時候都把腳翹到桌子上面去,這也是夫容! 孩子學到什麼? 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給孩子好榜樣,以身作則很重要。
如何實施恩威並濟的教育方法?
教孩子要恩威並濟,恩威並施,再換白話一點,就是有人要演黑臉,有人要演白臉。 恩威並濟,剛柔並濟,中國人講中庸之道,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 假如今天只有恩,對孩子好得不得了,他會怎麼樣? 他不怕父母,會騎到父母頭上去。假如只有威,對孩子都很凶,孩子跟我們就有距離感。 所以,恩威要掌握好。很多父母教孩子只是處罰完,情緒發洩完,都沒有做收尾的動作,所以孩子的記憶當中就覺得我爸爸的脾氣很不好,我媽媽的脾氣很不好。 所以恩威並濟,黑白臉的搭配要謹慎。
父親與孩子的關係如何建立?
現在的父親不願意演黑臉,因為他們工作很忙,覺得對孩子愧疚。難得跟孩子相處,都希望看到孩子的笑臉,所以他們每次回家就拿著什麼? 禮物、玩具。不只沒有演黑臉,都演白臉,然後孩子一跑過來:爸爸你真好! 趕快把玩具拿走。一而再,再而三都是這樣子拿禮物給孩子,過了兩三個月,這個孩子沖過來, "爸爸",他不是看著你,都看什麼?看禮物,拿了就走了。 突然有一天你回來沒有拿禮物,他說爸爸,你怎麼這樣就回來了。 所以不能用物質去建立父子關係,這樣很不好,應該用你的愛心跟關懷去建立父子關係。
現在很多的家長,逢禮拜六、禮拜天就可以睡到中午,五天正常,禮拜六、禮拜天不正常,他的生活就亂了、就沒規律了。 所以現在禮拜一上學的時候,學生的表情都怎麼樣? 懶洋洋的。所以,規定的規則不能因為任何情況而改變,不然孩子一定會好逸惡勞,一定會往玩樂的方向去走,而不遵守規則。 你縱使帶孩子出去爬山,出去玩幾天,每天一定要固定把該背的經典怎麼樣? 要背好。所以孩子的心中會瞭解到,不管在家或在外,自己學習的作業都要怎麼樣? 做到。 當你的原則愈明確,他就覺得這是他的本分,他就不會僥倖,他就不會在那裡:媽,今天就算了! 在那裡講好話給你聽。這個原理原則一定要抓穩。
怎樣掌握道德的綱領 ? 為何要學《弟子規》 ?
五倫關係,就是夫婦關係最重要,夫婦正,五倫就正。所以"一門深入 ",這一門就掌握了道德的綱領,"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此之謂道 ";" 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越地做人,此之謂德。"
而《弟子規》就掌握了道德的綱領,所以我們學習先從《弟子規》這一門去深入。 深入要做到"解行相應",理解之後,一定要去落實。 你去力行就會幫你更體會到聖賢道理,體會得愈深解得就愈深,解得愈深你行得就愈扎實;解説明行,行又説明解。 所以,我們學一句一定要懂得趕快去力行。 "長時熏修",長時是指時時刻刻。
而《弟子規》就掌握了道德的綱領,所以我們學習先從《弟子規》
學習的態度,包含第一個要立志;第二個要力行;第三個學習的次序很重要,一定要先長道德的根基,再來讀其他的經典;第四個,學習的方法要能一門深入,長時熏習。
我們有了正確的態度,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弟子規》的學習。學《弟子規》,一般的人聽到 "弟子",他會有錯誤的認知,覺得是誰學的? 小孩學的。其實這個"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 "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 ,叫大丈夫的見解。當然大丈夫的見解一定是隨順聖賢教誨,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來做事、來處事待人。 《弟子規》我們來學才能把孩子教好, "教兒教女先教己",要把兒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學好,這樣才能夠當好身教的工作。
我們有了正確的態度,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弟子規》的學習。學《
少年班課堂紀要
一, 說好話,存好心
* 回顧上周觀看的水實驗,結合實際生活,講解「奸巧語,穢汙詞」 對人對己的影響。
* 回顧上周觀看的水實驗,結合實際生活,講解「奸巧語,穢汙詞
* 聽寫上周學習經文
* 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說髒話的次數減少了嗎?)
* 複習上周學習內容,繼續完成上周未講的部分
* 不說不雅的話、髒話,不說不尊重別人的話
* 不說謊話
* 不說大話
* 不指責別人
* 說感恩的話,讚揚、鼓勵別人的話
* 說道歉的話,禮貌的話 (生活實例:一位小孩因說話無禮而遇挫)
* 請同學們上臺說好話,台下同學作評估
二, 複習經文:「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1, 講解經文
2, 趙宣子的故事 (當承諾有誤時,進退不得)
* 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說髒話的次數減少了嗎?)
* 複習上周學習內容,繼續完成上周未講的部分
* 不說不雅的話、髒話,不說不尊重別人的話
* 不說謊話
* 不說大話
* 不指責別人
* 說感恩的話,讚揚、鼓勵別人的話
* 說道歉的話,禮貌的話 (生活實例:一位小孩因說話無禮而遇挫)
* 請同學們上臺說好話,台下同學作評估
二, 複習經文:「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1, 講解經文
2, 趙宣子的故事 (當承諾有誤時,進退不得)
周朝時候。晉國裡有一個人。 名叫鉏麑。生平既然勇敢。 又是很懂得禮體。晉國的靈公卻是一個無道的昏君。他的臣子姓趙名叫盾的、後來的諡法就叫趙宣子、勸諫了好幾次。 晉靈公很討厭他。 就差了鉏麑去行刺。可是鉏麑去行刺的時候很早。 趙宣子的寢室門、卻是已經開了。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預備上朝去。 因為時候還早。趙宣子正坐著小睡。鉏麑見了這樣情形。就退了出來。 歎著一口氣說。一個人平居時候。不忘了恭敬。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了。 去刺死人民的主人翁。這就是不忠。拋棄了君上的命令。這就是不信。 不忠不信。那裡能夠在世上做人呢。就自己向槐樹上撞死了。 (原文:周晉鉏麑、勇而知禮。靈公不君。趙宣子數諫。公患之。 使鉏麑賊之。 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而歎曰。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遂觸槐而死。) 3, 趙氏孤兒 (托孤救孤)
這是一則與趙宣子有關的故事,是第一部傳入西方的戲劇,這也可能是在西方搬上舞臺最多的中國古典故事,許多文豪為這部 「中國孤兒 」寫過劇本。故事中的承諾與道義千古流芳。
這是一則與趙宣子有關的故事,是第一部傳入西方的戲劇,
+++++++++
有一出古戲叫《趙氏孤兒》,演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中就有兩個人以生命為代價信守諾言的情節。
春秋時候,趙國有個忠臣趙奢,遭到奸臣屠岸賈的誣陷,被殺了。臨刑前,趙奢對他的兩個門客程嬰和杵臼說: 「我死後,你們一定想辦法保住我的兒子,日後讓他為我報仇,除掉屠岸賈這一幫禍國殃民的壞蛋。 」兩人鄭重地答應了。
趙奢被害後,他們兩人就歷盡千辛萬苦去實踐自己的諾言。趙奢的妻子是趙王的女兒,帶著兒子住在王宮裡。 他們估計趙奢的妻子不會被害,但趙奢的兒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設法把他從宮裡偷出來。 當時這孩子只有半歲。 程嬰也有個半歲的兒子,就把他放在程嬰家一塊養。但是,很快屠岸賈發現孩子不在宮中,就到處搜查,查了個把月,沒有查到。 這傢伙惱羞成怒,一定要斬草除根,命令全國搜查;若查不出來,就把全國三 3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孩子全部殺光。
程嬰、杵臼看到這種情況,於心不忍,就商量出一個既要保住全國的孩子,又要保全趙氏孤兒的辦法,拿程嬰的兒子冒充趙氏孤兒,獻出去。 由誰來獻呢?獻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譴責,保藏孩子的則肯定活不了。 最後杵白說:「讓我去死吧。 我年紀大些,今後撫養的任務很重,時間也長,再說你能文能武,留下來也比我有用些。 」於是杵臼把程嬰的兒子藏在自己家裡,而程嬰去「告密」,並帶人到杵臼家裡去搜,果然搜出個孩子,當著程嬰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雖然是瞞哄了屠岸賈,但眼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摔死,心裡有多難受! 而且這種難受還不能有任何表現,要裝出極力討好屠岸賈的樣子來。 當時屠岸賈要賞程嬰一筆錢並給他官做。 程嬰說:「您多賞點錢,我不做官,我出賣了朋友,人家會罵我,不如多拿點錢遠遠離開京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 」屠岸賈誤認為程嬰是跟自己一樣的勢利之徒,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給了一大筆錢。 程嬰帶著錢和趙氏孤兒藏在深山裡。一躲19年,不僅把趙氏孤兒培養成人了,而且調教得能文能武。 程嬰這才告訴這孤兒 19年來的事情經過,趙氏孤兒最後終於在程嬰的説明下,報了仇,把屠岸賈一夥全殺了,把趙奢的案子也翻了。 程嬰和杵臼真可謂 「一諾千金」,是古代講信用的典型。
++++++++
三,複習「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四,繼續觀看「水實驗」
五,老人院演出事宜通知
六,萬聖節在即,給孩子們發糖果
三,複習「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四,繼續觀看「水實驗」
五,老人院演出事宜通知
六,萬聖節在即,給孩子們發糖果
七,作業:抄寫「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五遍,並要求能默寫。
兒童班課堂紀要
1. 向孔夫子三鞠躬。
2.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三遍。
3. 復習及講解《弟子規 總序》
4. 學習經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聼;父母責,須順承。 ”
5. 拍手讀誦上段經文
6. 能夠背誦的小朋友起立為大家讀誦
7. 靜心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