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十期家長班小結】
1、【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长辈站着的时候,当晚辈的不能坐,长辈让我们坐下我们才坐。但是学礼要灵活。
2、【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讲的是人要走中庸之道,比如穿衣服,穿过多会热,穿过少会着凉。比如吃饭,吃多会胃痛,吃少会挨饿。那讲话呢也一样,在长辈面前,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要把握好分寸。讲话的音量呢?不可过高,但也不能很小声,要让长辈听得清楚才行。
3、【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见长辈的时候,要快步上前,不能让长辈等太久,等和长辈谈完话了,要离开了,要慢慢的走。长辈问话的时候,要注视着对方。这些进退之礼,都是从恭敬心发出来的。
4、【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对待一切人的父母,都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对待一切人的兄弟姐妹,都要象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友爱。还要做到爱乌及屋。
5、【故事一】新加坡的许哲女士,她几十年来一直照顾病患和贫苦的人,当记者采访她时,她说我没有照顾别人,我所照顾的全是我的兄弟姐妹,她是把整个宇宙当成自己的家,她还说,她自己不需要别人照顾,老天爷会照顾她的。这样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圣贤人的存心是一样的,所谓量大福大。所以她的冰箱里是经常有人送吃的,也不知是谁送的,因为她的付出不求回馈,所以送东西的人也不想让她知道。有因必有果。
6、【故事二】蔡老师在澳洲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在学院遇到一位长辈突然胃出血,他马上通知当地的工作人员一起将这位长者送往医院,幸好及时,没什么大碍。但需要好好调养。蔡老师就担当起照顾这位长者的重任。因这位长辈是胃受伤了,所以只能吃煮的麦麸,而且两个小时就要吃一次,蔡老师就细心照料这位长辈,在照料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这位长者以前带工人去下水道工作,都是自己身先士卒,都不是让工人先下去,当工人有困难的时候,他都慷慨解囊,从不向工人要回。这位长辈虽然是做劳力的,但非常爱好中国传统文化,还写一手好的小篆,这也让蔡老师体会到,只要有恭敬的心,才会遇到仁德的人。不然身边藏龙卧虎也都不知道。
7、【故事三】北京有家公司招聘人员,经过很多轮的筛选,刷下去很多人,最后一道关卡,当人事主管把他们请到会议室后,就让他们坐一会,说自己要处理一点事,一会回来。过了一会,这位主管走回来,就和这些应聘的人说,你们全部没有被入取,原因是,会议室安了摄像头,主管走出去以后,这些人就开始翻阅公司的档案,他们不懂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的道理。也不知道“入虚室,如有人”他们都觉得很委曲,还说从小到大没有教导我们不能动人家的档案。所以待人处事特别重要,所以要谨慎。
8【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所谓寸金难买寸光阴。
经典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过犹待、百步余。
3、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4、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5、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6、受人点滴,涌泉相报。
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
8、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
9、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孝经》
10、亲有疾,药先尝。晨则省、昏则定。
11、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12、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13、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14、入虚室,如有人。
15、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16、凡是人,皆须爱。
17、兄道友、弟道恭。
18、言语忍,忿自泯。
19、勿谄富,勿骄贫。
20、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21、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22、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23、欲速则不达。
24、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子治家格言》
25、寸金难买寸光阴。
2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
27、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
家長分享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火車都超音速了,老祖宗的話還能管用嗎?學這些傳統的東西,和現代生活聯係不上,換句話說,沒有實際的好處,不是浪費時間嗎?
首先我們溫習一下,什麼是“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入道的源頭,是一切功德之母,這個“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所謂“善根”就是一切善事的根,一切智慧、知識、福報和財富等等根源的總稱。這句老人言的意思是:唯有真實的信心,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是增長一切真善美的根本,當然包括智慧、知識、福報和財富等等。無容置疑,這種“善根”, 人人想要,但這是果實,它的種子是“信心”。換句話說:果實是“績優股”,人人皆知;種子是“潛力股”有絕對的增長空間,唯個別“精英”熟知。所以並不是老人言沒有用,而是我們不識老人的苦口婆心,或者一知半解,不會靈活應用,才會有以上的疑惑。殊不知您這一絲疑慮妨礙了您選擇“潛力股”,您的智慧、知識、福報和財富的增值都受到了削弱。反過來說,如果您真的對傳統文化有真實堅定的信心,您的智慧、知識、福報和財富會源源不斷的增長,處於那種境界的您,擔憂的不是果實,而是那能生能長的信心。
對傳統文化生起信心的先決條件就是落實“孝親尊師”。孝親是為人的根,也是傳統文化的根;尊師是為人的本,文化的傳承靠的是聖賢教育。圓滿的教學在於優秀老師的出現。優秀老師則來源於人才的培養。當前,正處於傳統文化存亡的臨界點,如果沒有人願意出來學習、弘揚,那麽傳統文化一定很快消失,即使將來有人想學,也沒地方學了。因為沒人能懂。不僅是中國的不幸,也是世界文化的不幸。可是,如果現在出現一批有志於弘揚傳統文化的人才,他們的功德不亞於救物主。他們很可能不被大眾理解、被家人責備,甚至受盡屈辱,但是傳統文化由於他們的覺醒而得以發揚光大,我們的後代還能有傳承老祖宗的智慧的機會。
當前,很多同學都知道傳統文化好,可是就是沒有堅定的信心。一旦有些風吹草動,很容易退失初心。“夫為善未有二三其念而得報者。以一杯水。救一輿薪。遂謂善不必為。怠玩復生。不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乎。” 傳統文化不同於科學,不注重知識的快速積累增長,而在於發覺自己本有的純淨純善。 一旦自心返本歸原到一定的清凈平和,當接觸到萬事萬物,您的智慧德能立即顯現,讓您時時有一種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感覺。如果能想早日入門,以下是入門的鑰匙:對聖賢和傳統文化的恭敬心和掌握文言文。
學習弟子規的過程就是培養大家對傳統文化信心,一旦您有了那份種子,感恩心油然而生,自然會生起報恩的心。您會自覺地、樂此不疲地擔負起傳播、弘揚傳統文化的工作。
願同志者鼓足勇氣、忍辱負重、堅守傳統文化的陣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