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即將來臨的週日(六月十五日)是父親節,真誠祝愿所有身為人父的家長:父親節快樂 !
我們真誠邀請孩子們的父親和您們的父親能在本週六參與家長班, 我們將一起歡度父親節。
以下是本週我們課堂的簡介。
家長班學習紀要
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十六
一. 本期学习内容:
《论语别裁》:
大禹和墨子——大丈夫当如是(p419——p449)(电子版P234——p25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
卷五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 “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二. 下期学习内容
《论语别裁》: 解脱生死——赞元禅师与王安石(p451——p480)(电子版P251——p266)
三.关于 “子罕第九”的解读
南怀瑾先生
——所谓“利”,现代的观念每每就只对钱财而言,而在这里的内容,同时也具有 “利害关系”的意思。
——对人“说之以利害”,几乎没有人不动心的,人生能做到对一切名利无动于衷,就是真正最高的学问。
——这里的命是广义的,包涵生命来源的意义而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说生命的来源,尤其说生命是神所创造的,几乎每个宗教都有类似的说法。但由宗教发展到哲学、科学,一直到现在,究竟生命的来源怎样?还没有搞清楚。从这一点,可见人类文化,不论东方、西方,都还幼稚可笑,对人类本身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宗教家解决不了而演变成哲学,哲学家解决不了而发展成科学,科学家分门别类去追究,向太空、向物理、向医学追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中国人不大追究生命来源这个问题,尤其孔子思想,在下论中就提到 “未知生,焉知死?”不要问,所以对于“命”,孔子很少讲。
——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但这里又说孔子很少讲仁;再说《论语》第四篇就是《里仁》,全篇都是有关仁的记载,这不是矛盾吗?所以我们讲《里仁》篇的时候,有一个重点,那里所讲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质,对于 “仁”本身究竟是什么,《里仁》篇中并没有下定义。
——孔子认为敬礼的精神,须要绝对的诚恳,这是不能改变的。
——“毋意”,这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 “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 “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
——中国文化的第一部书——《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 “毋必”,就是能适变、能应变。第三是 “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
——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刚经》。这部书中也有四个类似上面所说的观念,所谓: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佛学中所谓 “相”,就是形象或现象。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 “无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而孔子的四绝观念,也就是平等相。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因为自己“有我”而来的。如果我们手里拿了一件东西,别人需要时,一定舍不得给人,因为别人需要它时,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时候。假如能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而给别人,就是最快乐的境界。
——什么叫“菩萨”?我说这是印度梵文的名称“菩提萨埵”,音译成中文,简称 “菩萨”,所含的意义就是“觉悟有情”。自己对于人生哲理觉悟了,可是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尽量施以助力。所以中国人说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这就是菩萨的境界,等于中国人说的圣贤,名称不同,发音不同而已。
——我们看到孔子在一个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始终不以宗教精神,来个祷告,求神保佑。再说,这个时候,他如果谈军事精神,把学生马上一组织,变成战斗的力量,也很容易。但是他不来这一套,所以他始终是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始终建立一个人文之道,处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这一段说明他作人处世,处困难当中的精神。他这一次困难,如果不是身历其境的人,不容易体会。
——中国文化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是我们该死。假使上天无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我们不会死的。这是孔子处患难中的精神。
——孔子的求学问,是为自己学问而学问,并不是为了要尝试什么,并不是拿学问来作工具求取功名。秦汉以后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门砖,求取功名,这不是孔子的精神。孔子因为是为自己作学问,不以学问作功名富贵的尝试工具,所以他的学问,到达最高的艺术境界。
——问我一个问题,我的确答不出。那我怎么办?因为没有主观,没有成见,就 “叩其两端而竭焉”,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机,就他相对思想观念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给他一个结论。所以我没什么学问,不是我给他答复,是他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作个结论而已。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真正的学问修养也是这样。知识最高处就是 “无知 ”,就是始终宁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
——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硬是觉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觉到没有东西嘛!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这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
——把恐龙当作中国的龙,是一个大笑话。但究竟有没有这个生物,不去管它,这只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到底是代表什么呢?八个字,就是《易经》的文化所表示的: “变化无常,隐现莫测。”所以我们对中国文化,要有 “子畏于匡”的那种信心,永远打不倒的,永远站起来的。为什么要用龙来代表?因为中国人所讲的龙,是空中能飞,陆上能走,水里能游的动物,说大可以塞满宇宙,说小可以细如发丝,这就是我们的龙。中国文化就像这个龙。
——中国古代文化的来源是《易经》八卦,而八卦的来源,据说是黄河中出现了一条龙,龙变成了一匹马,这马的背上背了一个图案出来,这就是《河图》。另有《洛书》,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对于天文地理工程的计算没有办法,后来在洛水里有一只白色的乌龟背了一个图案出来。大禹看了以后,发明了数学最高原理,因此而计算出工程的结构,治好了水患。于是《河图》、《洛书》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科学与哲学的先导。
——“作”就是变了脸色,也就是态度严肃起来。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 “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现一个平凡的人,也就是一个伟人。所以说学问真正好的人,最后是最平凡。如感觉到不凡,那是犯了 “自命不凡”的毛病,有了这种心理,就可见这个人有限。真正了不起的人,看起来是最平凡的,所以在哲学的 观点上,就有“大智若愚”的说法。如果真有学问的人,学问到了家,自己又变成很平凡、很普通,不 “ 自命不凡”,
——“循循然”就是循他的意志,循他的个性,循他的道理,把他带一个圈子,还是把他带上正路。人性就必须这样处理。所以从孔门思想的推演,到了孟子讲到人性,就主张堵不得的。
——孔子的教育是依受教者的思想、品格而施教,不勉强人,不压制人,不挡住人,把门打开给他看,诱导他进去。但用什么诱导他呢?用什么 “骗”他呢?“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所谓人文的学问,就是这两句话。什么是 “博我以文?”就是知识要渊博。
——孟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见过于师”的青年就是英才,但是这种人才,始终很难得。
——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称孔子为 “素王”,等于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 “空王”是同样的道理。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第二点看到孔子本身,始终是一副救人救世的心肠,并没有把富贵、权位当一件事情。
少年班課堂紀要
課程開始:全體起立面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行三鞠躬禮;師生互相行禮。
· 用恭敬心、真誠心讀誦論語五篇(論語一書的四分之一)。
· 學習《鄉黨第十》。
· 繼續學習《鄉黨第十》中的如下經文:
12. 席不正不坐。
13.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22.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23.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24. 寢不尸,居不容。
· 上週六陽光明媚,我們的第二堂課是在戶外的草坪上進行的。大家圍坐一圈,一起讀經,一起做經文接龍遊戲,同時享受著微風,陽光,新鮮的空氣。。。
作業:誦讀《鄉黨第十》,每日五遍
下週安排:歡度父親節
兒童班課堂紀要
1.一起读诵《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两遍
2.向孔夫子三鞠躬, 和同学们相对鞠躬
3.复习《出则弟》,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2.向孔夫子三鞠躬, 和同学们相对鞠躬
3.复习《出则弟》,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观看动画片 : 孔融讓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oXrj3Oqng
另一版本
孔融让梨 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WcOuBmFzqQ
孔融让梨 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hu5VWqumV8
孔融让梨 0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P5c7pcfjJ4
孔融讓梨 0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jYw5jkFnkw
孔融让梨 01 http://www.youtube.com/
孔融让梨 02 http://www.youtube.com/
孔融让梨 03 http://www.youtube.com/
孔融讓梨 04 http://www.youtube.com/
4.学习 《信》
聞過怒 聞譽樂,損友來 益友卻,聞譽恐 聞過欣,直諒士 漸相親
聞過怒 聞譽樂,損友來 益友卻,聞譽恐 聞過欣,直諒士 漸相親
故事: 選擇益友
有一次許偉和媽媽去菜市場買菜,途中經過一間賣魚店,許偉的媽媽請他拿起綁魚的茅草聞一聞,許偉覺得又腥又臭。接著他們又經過一間香料店,媽媽請他去摸一摸包香料的紙,許偉覺得非常的芳香。于是媽媽說了一則故事:有一個賣煤炭的商人,每天從城外運煤炭到城里去賣,由于煤炭的利潤不好,生活過得很辛苦,于是他找賣布的商人合作,賺取一些運費。但是賣布的商人告訴他,雖然布匹請煤炭商人搬運可以省下不少麻煩,但是布匹卻會被弄得臟兮兮沒人敢買,這重大的損失與你給我的好處相比是絶對不值得的。
媽媽告訴許偉,結交好朋友就像摸到香料紙一樣,染有香氣并可學習到他的好處,但是如果結交壞朋友就會感染到壞習慣,就像手上沾滿魚腥味。希望他能像賣布的商人一樣,懂得分辨益友和損友。
有一次許偉和媽媽去菜市場買菜,途中經過一間賣魚店,
媽媽告訴許偉,結交好朋友就像摸到香料紙一樣,
5 二十四孝 故事:怀橘遗亲
靜心描字:
伯叔舅姑姨兄哥姐弟妹
靜心描字:
伯叔舅姑姨兄哥姐弟妹
观看动画片: 孔子-12 宋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