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學長, 您們好!
昨日農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公元前623年,釋迦牟尼诞生在北印度,为净饭王之太子,天有九龙吐出香水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庆祝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佛诞节又名 “浴佛节 ”。佛祖降生七日後,他的母親摩耶夫人過世(一說摩耶夫人是難產而死亡 )。
母親們在相夫教子, 養兒育女中, 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即將到來的週日(五月十一日)是母親節,祝福您們中所有身為人母的家長身康心安,六時吉祥。別忘了給我們身邊的媽媽們送上祝福,也別忘了給遠在千里之外的母親以及女性长辈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我們真誠地送上一首靳雅佳老師演唱的<<母親>> (附件中)。 祝天下所有的母親平安度春秋!
以下是本週我們課堂的簡介。
家長班學習紀要
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第十二期
本期学习内容:
1. 《论语别裁》: 政治与宗教——刺激与诱导的教育法(p292——p324)(电子版 P163——P181)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卷四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下期学习内容
《论语别裁》:
千古艰难唯一死——孔子的行谊(p324——p354)(电子版P181——p198)
三.关于 “雍也第六”和“述而第七”的解读
钱穆先生
——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显仁知之效。然仁知属于德性,非由言辞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为形容,亦所谓能近取譬。盖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
——《论语》中似此章富于艺术性之美者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此之谓美善合一,美善合一之谓圣。圣人之美与善,一本于其心之诚然,乃与天地合一,此之谓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国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学者能即就山水自然中讨消息,亦未始非进德之一助。
——本章问答,皆设喻。身在井上,乃可救井中之人。身入井中,则自陷,不复能救人。世有愚忠愚孝,然不闻有愚仁。盖忠孝有时仅凭一心,心可以愚。仁则本于心而成德,德无愚。故曰:‚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 ‛,此见仁德之高。
——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学言之谓之文,自践履言之谓之礼,其实则一。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亦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矫。此乃孔门教学定法。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坏。
——《论语》言中庸,乃百姓日用之德,行矣而不著,习矣而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己欲立,思随分立人。己欲达,思随分达人。孔子好学不厌,是欲立欲达。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此心已是仁,行此亦即是仁道,此则固是人人可行者。
——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之亦犹己。然后推己及人,此即恕之事,而仁术在其中矣。子贡务求之高远,故失之。
——只要自己想立, 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能在切近处把来相譬, 这就可说是仁的方向了。‛
——道行在外,德修在己。求行道于天下,先自据守己德,如行军作战,必先有根据地。
——就小学言,先教书数,即游于艺。继教以孝弟礼让,乃及洒扫应对之节,即依于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可据,有道可志。惟就大学言,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即志于道。求道而
有得,斯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德成于心。惟据德熟,始能仁显于性。故志道、据德、依仁三者,有先后无轻重。而三者之于游艺,则有轻重无先后,斯为大人之学。
——若教学者以从入之门,仍当先艺,使知实习,有真才。继学仁,使有美行。再望其有德,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实心性可据。然后再望其能明道行道。苟单一先提志道大题目,使学者失其依据,无所游泳,亦其病。然则本章所举之四条目,其先后轻重之间,正贵教者学者之善为审处。颜渊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固难定刻板之次序。
——本章孔子论用行舍藏,有道亦复有命。如怀道不见用是命。行军不能必胜无败,亦有命。文中虽未提及命道二字,然不参入此二字作解,便不能得此章之深旨。读《论语》,贵能逐章分读,又贵能通体合读,反复沉潜、交互相发,而后各章之义旨,始可透悉无遗。
南怀瑾先生
——“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是孔子的名言。孔子不相信宗教吗?他非常相信,他认为鬼神是有,但与人是两路。所谓 “天道远,人道迩。”鬼神是天道的问题,离我们很远。我们现在活着都是人道 ——“人道迩”,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社会都是人道的事,不要以鬼神为主,所以敬鬼神而远之,是敬而远之,不是不信。
——谈到宗教,人们就说迷信,这种态度我非常反对,持这态度的人“ 懂不懂宗教?”是一个问题,如说:“不懂,是迷信何必去懂他?” 这样便是大迷信。为什么呢?因为迷信自己嘛!对于一个东西,内容还不懂,就随便下定义,这不是迷信吗?迷信,就是迷糊不知道而相信,这才叫迷信,现在你对宗教不知道而下了这个定义,这是大迷信。孔子绝不迷信, “ 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知。
——孔子说,一个领导别人的人,极须要仁爱的心怀,对任何问题不要轻视,不轻视也就是儒家 “敬其事”的思想。尤其领导人聪明的,往往容易轻视天下事,犯上苏东坡 “我被聪明误一生 ”的毛病,所以任何事先从“难”的方面想,以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先从难的方面,问题多的方面看,都研究完了,最后有一个结论,得到中道的成果,这就是仁的用。这样一来,便利了自己,也便利了别人,更便利了老百姓。
——“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周公的后代被封在鲁,保存了周代文化的精神。姜太公帮助了武王统一天下,他的后代封于齐,发展出后世道家学术的精神。换言之,姜太公一系遗留在中国的文化,可以说代表了传统道家的文化;鲁国的文化则代表了周公这个系统,也就是形成后世儒家的文化;楚的文化则为老、庄一系所形成的南方文化成分较多;墨子则代表宋国的文化,宋为殷商的后代,所以在墨子的学术思想中,保留有浓厚的夏商文化的色彩。
——一个作学问成为君子的人,并不是一个笨蛋,必须要晓得应变。孔子力赞《周易》,而《周易》的道理,便有 “适变”、“随时”这两个要点。要懂得时代,适合于时代。但自己要站在中间,顺应这个变,有中心主张、中心思想。
——礼并不是教我们行礼,而是《礼记》所包涵的文化精神。
——我们现在说中庸,就是能够中和的中庸之作用。我们中国文化中《易经》的道理,是说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同时《易经》告诉我们,变是对立的变,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对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你说对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所以 “中庸”便提到中和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文化里,好像找不出社会福利问题的记载,事实上有没有呢?有!社会思想早有了,社会福利思想也早有了,过去都偏重在个人做,以个人立场,做社会福利事情,这是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告诉人,有钱做做好事,修桥铺路,再不然夏天在路上摆一些茶缸。
——儒家是讲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扩充到为公。我们大家要注意,三民主义的思想,就是从儒家这个思想来的。儒家的推己及人,我有饭吃,才想到你需要饭吃,分点给你。
——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来,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
——孔门学问中仁的应用,是推己及人,想自己利益的时候,也替别人的利益着想;扩而充之,想到天下人的利益。仁的路就是这样开始走的。
——什么叫述?就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的文化,就所知道的,把他继续起来,流传下来,好比现在说的,散播种籽,没自己的创作,不加意见。孔子的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续前人,并没有加以创作。但是他有个态度,信而好古,不是迷信,是真信,加以考证过的真信。
——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
——“学而不厌”,他自己说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来很容易了解,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学问就在这里。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难的,这也是 “人不知而不愠 ”的引伸。
——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须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
——现在的背书,并不是以所背诵的书成为自己的学问,而是作临时应付考试之用,偶然也启发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思想,知道了很多的知识,过去是读书,现在是看书,看过就行了,其实不深入。知识不一定就能成为学问。
——最可怕的是,听到了义之所在,自己也知道这道理是对的,只是自己的劣根性改变不了,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线不对,又不肯改。为什么不能改?时代环境的风气,外在的压力,自己又下不了决心,所以只好因循下去。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这里所记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担忧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后果
——尽管忧国忧民,孔子还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泼的心情,能够自己挺拔于尘俗之中,是多么的可爱。但是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不是为己,为天下苍生。
——一般人说孔子只讲人道,这是后代的人为孔子下的定义,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样说,当时,只有他的学生子贡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根据子贡这里的话,再看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 ——宇宙的来源。所以子贡便说,他讲人道,我们听得懂,他讲宇宙的奥妙,因为我们的学问还不够,实在听不懂。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 “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
——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 “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 “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 “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 ”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 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 “游于艺” ,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孔子所说教学的原则,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讲了一角,其余三角都会了解,那么他可以回来, “复也” 就是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发他愤、悱的求知欲。
少年班課堂紀要
暫缺。感恩丁虹老師代課。
兒童班課堂紀要
感恩戴玉春老師代楊志剛老師上課。
----------------
1. 一起读诵《入則孝》、《出則弟》、《謹》、《信》兩遍。
2. 复习《入則孝》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3. 学习二十四孝故事《老莱斑衣》,观看木偶剧《老莱斑衣》。
4. 开始讲《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5. 小故事 《弑狗铸错》
6. 读故事《诺言》
7. 识字 静心描字
8. 动画片《孔子》: 11 飨士。
==========
弑狗铸错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
对应“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想想没知道事情真相之前下结论多么可怕。
==========
诺言 [苏联]连•班台莱耶夫
公园已经空了,街上万家灯火。看园人的铃声在树丛那头丁零丁零地响着。我怕公园关门,就加快脚步。突然我站住了,仿佛听到矮树丛那边有人在哭。
我走进一条小路——那边有一所白色的小石屋孤立在黑暗中。房子的墙旁站着一个很小的男孩子,七八岁模样,低着头,哭的又响又伤心。
我走过去,招呼他说:
“唉,你怎么了,孩子?”
他马上像听到命令一般,停止了哭泣,抬起头来,朝我望望说:
“没什么。”
怎么没什么?是谁欺负你了?”
“谁也没有欺负我。”
“那你哭什么呢?”
他说话还很困难,还没有咽下所有的眼泪,还在呜咽打噎,吸鼻子。
“走吧,”我对他说,“你瞧,时候已经不早了,公园要关门了。”
我一面说,一面想拉住孩子的手。但是他连忙甩脱了手,说:
“我不能走。”
“怎么?为什么?你怎么了?”
“没什么。”孩子说。
“你怎么——不舒服吗?”
“不,”他说,“我身体好着呢。”
“那你为什么不能走呢?”
“我是哨兵。”他说。
“怎么是哨兵?什么是哨兵?”
“嗨,您怎么——不明白吗?我们在做游戏。”
“那你跟谁在做游戏呀?”
孩子沉默了一会儿,叹了一口气说:
“我不知道。”
老实说,当时我心里想,这个孩子一定有病,他的头脑准有问题。
“你倒说说看,”我对他说,“你在讲什么呀?这是怎么一回事?你在玩,但不知道跟谁玩。 ”
“是的,”孩子说,“我不知道。我本来坐在凳子上,可是来了几个大孩子,他们说: ‘你要玩打仗游戏吗?’我说:‘要。 ’他们就开始玩,他们对我说:‘你是中士。’其中一个大孩子—— 他是元帅……他把我拉到这儿来,还说:‘这里是我们的火药库—— 这座亭子。你做哨兵……你站在这儿,一直等到我来叫你换班。’我说: ‘好的。’他又说:‘你要答应,你不走开。’”
“后来呢?”
“后来,我就说:‘我答应——我不走开。’”
“还有呢?”
“还有就是这样。我站着,站着,他们却不来了。”
“噢,”我笑着说,“他们叫你站在这儿好久了吗?”
“那时天还没黑。”
“那么他们在哪儿呢?”
孩子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
“我想他们走了。”
“为什么走了?”
“他们忘记了。”
“那你干吗还站在这儿呢?”
“我答应过了……”
我几乎要笑出来,但接着马上省悟过来,觉得一点也不可笑,那孩子是完全对的。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对他说,“现在你这么办呢?”
“我不知道。”孩子一面说,一面又哭了起来。
我很想帮他一点忙。但我能做什么呢?
那些孩子恐怕已经吃过晚饭睡觉了,恐怕已经做到第十个梦了吧。
而人家却在站岗,在黑暗中,而且恐怕还饿着肚子呢……
“你大概要吃些东西吧?”我问他。
“是的,”他说,“要吃。”
“好吧,”我想了想说,“你快跑回家去吃饭,我暂时来替你站岗。”
“嗯,”孩子说,“难道这样行吗?”
“为什么不行?”
“您又不是军人。”
我搔搔后脑,说:“不错,一点办法也没有。我连叫你下班都不成。这只有军人,只有长官才能做 ……”
这时,我忽然有了一个好主意。我想,既然只有军人能够解除孩子的诺言,叫他离开岗位,那有什么难处呢?就是说,只要去找一个军人来就行了。
我对孩子没说别的,只说了一句“你等一等”,立刻就朝出口处跑去……
大门还没有关上,看园人还在公园最远的角落里走着,摇着铃。
我站在门口,等待着,看有没有什么军人走过,不论是一个红军中尉或普通兵士。可是,倒霉,街上连一个军人也看不到。
我怅怅地正想回到公园里去,忽然看到街角的电车站上有一顶指挥员的保护色军帽,上面有一条骑兵的蓝色帽圈。有生以来我恐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快乐。我一口气朝电车站跑去。还没有跑到,忽然看见:有一辆电车开进车站,那个智慧员,年轻的骑兵少校,跟别的乘客一样正预备挤上车去。
我气喘吁吁地跑到他的跟前,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臂,叫道:“少校同志!等一等!等一等!少校同志! ”
他回过头来,惊奇地朝我望望,说:
“什么事?”
“是这么一回事……”我急促地说起来。
指挥员翻着白眼,吃惊地朝我望望。大概他也以为这个人又病,我的头脑有问题吧。
“那关我什么事?”他说。
那辆电车开走了,他气冲冲地望着我。
不过,等我比较详细地给他解释是怎么一回事以后,他就不加考虑地马上说: “走吧,走吧。当然应该。您为什么不立刻对我说清楚呢? ”
当我们走到公园的时候,看园人正要锁大门。我请求他再等几分钟,我说有一个孩子留在公园里。我跟少校就跑到了公园深处。
在黑暗中,我们好不容易找到那座白亭子。孩子仍旧站在老地方,仍旧在哭,不过哭得很轻。我叫了她一声。他快乐极了,快乐得甚至叫出声来。我说: “你瞧,我把长官带来了。”
一看到指挥员,孩子马上立正,挺起胸膛,个子像是高了几厘米。
“哨兵同志,”指挥员对他说,“您是哪一级的?”
“我是中士。”孩子说。
“中士同志,我命令您离开岗位。”
孩子沉默了一会儿,吸了吸鼻子说:
“那您是什么级呢?我看不清您有几颗星……”
“我是少校。”指挥员说。
于是孩子就把一只手举到浅灰色帽檐旁,说:“是,少校同志。遵命离开岗位。 ”
他说得那么响亮,那么老练,我们两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孩子也轻松快乐地笑了起来
我们三人一起走出公园。看园人在锁孔里转动了几下钥匙,大门就关上了。
----------------------
弟子規教研組敬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