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上週週六在地平線集團文教學院舉行35週年慶典上,我們的同學(有十幾位同學自願報名參加這一節目)當眾背誦了《論語:學而第一》。當清澈 的童音“學而時習之”響起時,我們彷彿回到兩千年前的孔子時代。有關此次表演,請訪問我們的視頻鏈接(四分鐘。感謝李濤女士和張艷芳女士攝製的視頻):
感謝程錚女士提供的以下照片:
以下是本週我們課堂的簡介。
家長班學習紀要
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十四
本期学习内容:
《论语别裁》:
同姓不婚的优生学——冯道的故事(p354——p385)(电子版 P198——p212)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卷四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
二.下期学习内容
《论语别裁》:
学问深时意气平——民主乎?专制乎?(p385——p415)(电子版 P215——p231)
三.关于 “述而第七”和“雍伯第八”的解读
南怀瑾先生
——人生如果没有一点文学修养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尤其是从事社会工作、 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相当寂寞。中年以上,四、五十岁的朋友们,有许多心情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养上有所缺乏。
——不但是学问方面,古今中外,任何一方面真有成就的人,站在顶峰的人,总觉得自己很平凡。这是必然的现象,并不是有意装成的。硬是真的到了顶峰的时候,自然就觉得很平凡。而且还特别小心,觉得自己懂得太有限,不敢以此为足。
——儒家所谓的学问,就是指作人做事的道理。并不是头脑聪明,文学好或知识渊博,这些只是学问的枝叶,不能算是学问的本身。学问的表达在于文学,文学是学问的花朵。
——中国文化,在三代以后,便建立了一个作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圣。和印度的佛、中国的仙、西方文化的神,差不多同一个观念。圣之次为贤,贤者也就是君子。
——所谓时者,不是说孔子时髦,时髦是后世才出现的名词。这个“时 ”是说孔子随时跟着时代走,不落伍,随时在进步,随时晓得变,所以说他是圣之时者。他一生的努力,都朝这个方向,因之他这个做法,叫做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当时他知道这个时代是挽救不了的,可是他并不因此放弃他应该尽的责任。这就是我们无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或对自己的事业,必须反省的地方。普通人都把一时的成就看成事业。但了不起的人,进入了圣贤境界的人,所努力的则是千秋、永恒的事业。
——所谓祷告是一种诚敬的心情,所谓天人合一,出于诚与敬的精神,作学问修养,随时随地都应该诚敬。
——“奢则不孙”。这个奢侈不止是说穿得好,打扮漂亮,家庭布置好,物质享受的奢侈。是广义的奢侈,如喜欢吹牛,做事爱出风头,都属于奢侈。奢侈惯了,开放惯了的人,最容易犯不孙的毛病,一点都不守规矩,就是桀傲不驯。“俭则固”。这个俭也是广义的。不止是用钱的俭省,什么都比较保守、慎重、不马虎,脚步站得稳,根基比较稳定。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脚跟踏实一点。
——作人与其开放得过分了,还不如保守一点好。保守一点虽然成功机会不多,但绝不会大失败;而开放的人成功机会多,失败机会也同样多。以人生的境界来说,还是主张俭而固的好。同时以个人而言奢与俭,还是传统的两句话: “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
——真正的威是内心道德的修养,坦荡荡的修养到达了,就自然有威。尽管是煦和如春风,而在别人眼中,仍然是不可随便侵犯的。
——学问好的人,内心的修养表达在外面的,就是这样的情形,而以孔子来作为榜样,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有庄严的温和,有自然的威仪而并不凶狠,永远是那样安详而恭敬的神态。
——我们现在说中国文化,如果严格地说应该是周代文化。是周公把过去的中国文化,集其大成;而孔子是将周公集其大成的中国文化加以整理。所以中国文化,也就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所传承的文化总称。
——我们古代就讲立德立功,后来佛教引用,称为功德,是功与德联合起来用。一个道德行为,使全国的人都受到恩惠 ——政治上的恩惠、公的恩惠、私的恩惠、加上对社会的功劳,合起来为功德。周朝就做到了这一步。
——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种个性。但必须要经过文化教育来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为偏激了。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晓得中和。懂得了这四点,就是每一个人反省自己个性的标准。
——儒家讲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充的,所以先笃于亲,然后民兴于仁。从亲亲之义出发,整个风气就是仁爱,人人都会相爱。
——一个人道德修养,真要做到“君子坦荡荡”,必须修养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到 “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 ”把皇帝的位置丢掉像丢掉破鞋子一样:为了道德,为了自己终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当,出将入相富贵功名可以不要。孔子所标榜的人格的修养,到了这地步,那自然会真正 “坦荡荡”
——故旧不遗就是传统观念不要放弃。如果你要推翻传统,最好先推翻你自己,因为你是父母生的,祖宗传统而来的。没有父母这个传统,就传不下来你这个统,万事总有个来根。所以孔子说 “故旧不遗”.
——民不偷。偷是偷巧。不偷巧,社会风气就稳了。
——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这个礼不是指礼貌,是指礼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所以不要认为态度上恭敬就是道德,如果有恭敬态度而没有礼的内涵则 “劳”。
——讲政治哲学的风气问题,儒家主张的道德政治,个人修养首先在道德的精神。道德的精神要坚定的思想和真实的感情,才能够发挥出来。
——学问并不在文章写得好或知识渊博,而在作人处世的修养,孔门是最注意这一点的。
——作人一辈子,要想修养到死都没有遗憾,如孟子所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实在是伟大功夫。人骗人是常事,最妙的是人还都喜欢骗自己。可是到了自己要死的时候,仍骗不过自己。要想做到对人内心没有亏欠,就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了。
——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气息,自然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
——要想做到一团和气,就必须内心修养得好,慢慢改变过来。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做到这一步,当然就 “远鄙倍”了。
少年班課堂紀要
課程開始:全體起立面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行三鞠躬禮;師生互相行禮。
用恭敬心、真誠心讀誦論語五篇(論語一書的四分之一)。
學習《鄉黨第十》。
講解:孔子的飲食習慣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不時不食”:吃當季的食物。
“不撤薑食”:多吃薑(姜)。講解薑在中國醫藥飲食中的地位。
“沽酒市脯不食”:媽媽做的飯菜是最香的,盡量少在外面買東西。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少吃肉。
“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吃腐敗食品。
講解:孔子的人文精神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馬象徵着古人的財富,比如論語中有“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同時馬也用來表達國家的實力,比如:“千乘之國”。孔子重視的下等僕人的生命,而非財產。
作業:誦讀《鄉黨第十》,每日五遍
下週安排:
講解端午節的來歷。
繼續學習《鄉黨第十》。
和同學們一起朗讀《小故事 大智慧》中的一篇文章(今後每週堅持)用以檢驗同學們讀完論語後的識字量。
課程結束:總結、回顧本堂學習內容;全體起立合掌恭誦感恩詞;學生排隊向老師行鞠躬禮道別。
兒童班課堂紀要
1. 一起读诵《入则孝》、《出则弟》、《谨》、《信》两遍
2. 向孔夫子三鞠躬
3. 复习《入则孝》
2. 向孔夫子三鞠躬
3. 复习《入则孝》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动画片《亲尝汤药》
4. 学习,《信》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小故事:语言的力量
5. 木偶动画片:孝的故事——木兰代父从军
6. 描红识字 : 我你他她它们东南西北
儿歌:《东南西北》:早上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还有,课间休息时我們播放了寂静法师的 《能量朗读》,有家长很喜欢。附件是文本和音频文件。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f04ed0102dx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