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19, 2014

周報

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以下是我們的周報。
------------------------
家長班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第二期

本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学而第一:寂寞的享受——三面镜子(电子版P7——P14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刘善人讲病》
   
.下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学而第一:可爱的小学生——五字串通五经(电子版P14——P2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刘善人讲病》

.关于《学而第一》

藕益大师
——论性则仁为孝弟之本。论修则孝弟为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然则兴孝弟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乱所由生也。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孝经》云: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至仁莫如佛。佛之发大誓愿。普度众生。以众生皆过去之父母六亲也。孝弟之至。报恩之大。无过是矣。
——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摘自藕益大师《论语注解》
钱穆先生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如读此章,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
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学者诚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终身率循,亦不能尽所蕴之深。此圣人之言所以为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也。
                                        ——摘自钱穆《论语新解》“学而第一”

南怀瑾先生
——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
——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
——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
——在中国文化有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
——西方文化有没有这个爱呢?绝对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尽管要事先写信给子女,使他得准备,子女还是会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不一定清明节扫墓,但到了坟场,在亲人的坟墓前,悲哀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法不同而已。遗憾的是,外国人没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养起来的心理建设。
——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人”的本。
——古代所谓的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

梁启超先生谈《论语》读法  
    梁启超先生认为:“ 《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梁先生还提出一较简易且善良之方法如下:
第一,先注意将后人窜乱之部分剔出,以别种眼光视之,免使朦混真相。
第二,略依前条所分类,将全书纂抄一过,为部分的研究。
第三,或作别种分类,以教义要点一如论"仁"、论"学"、论"君子"等为标准逐条抄出,比较研究。
第四,读此书时,即立意自作一篇孔子传或孔子学案。一面读便一面思量组织法,且整理资料,到读毕时自然能极彻底、极正确的了解孔子。
第五,读此书时,先要略知孔子之时代背景,《左传》、《国语》实主要之参考书。
第六,此书文义并不艰深,专读白文,自行绎其义最妙。遇有不解时,及翻阅次条所举各注。"
   附录一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 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刘善人讲
——人有五行之性,就是心、肝、脾、肺、肾。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脾胃属土;肾属水。五行性都有阴有阳,用阳面的话,不但不得病,还成圣成贤。要用阴面就坏了,就该得病了。
——亏了孝道,头上会有病。不管父母慈不慈,儿女要尽孝。不管儿女孝不孝,长者要尽慈道。
——心上来的病,全是恨气来的。生气是因,得病是果。
——怨人伤脾,得胃病。烦人生肾病。恼人伤肺,子女不孝最伤双亲的肺。
——亏孝伤肺,亏悌伤心。兄弟和睦家道才能兴,悌道造大同。
——为己为私,就是业。为他人付出的,就是功,也是善萨,也是德。
——人老如同我自老,人贫如同我自贫,把天下的儿童都看成是我的。把天下的老人看成自己的老人,这叫大孝天下。讲道讲道,讲自己的道,讲自己的道,是真道。
——正己修心无别念,苦海之中才有船。首先把自己管好了
——管人是假人,管己是真人。看人恶是收赃,是看人好是聚灵。
——找人好处是开天堂之路,认己不是关上地狱之门。
——外五行体现在人的身体上,从头到脚,男左女右,祖孙三辈,对应。头部的病是犯上得来的(跟父母生气了,跟老师生气了,跟领导生气了,这些人都是你的天啊);
——你管得太多了,管人是地狱啊。
——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儿女不听话,就是我没做好啊。
——夫妻是缘,别把缘变成“冤”。别变成相敬如“冰”呀。
——夫妻之间别讲理,讲理气死你。要讲情互相疼。
——男人为乾,是领妻,不管妻。女人为坤,是助夫,不是累夫。男人领妻行道,女人助夫成德
--------------------------------------
少年班課堂記要

  诵读“学而第一”、“为政第二”
   请同学分段领读《八佾第三》
   老师带读“里仁第四”
  读经日志(Reading log
  讲述什么是“仁”,“里仁”:与仁人共处
 《弟子规》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故事:孟母三迁

“里仁”也是自己的心安于仁,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仁”是孔子所称许的君子为人的最高境界。 ------二人------心中考虑到他人------爱人
  “To kill a Mockingbird”一书中提及为人的六个境界:
  1.  Don’t want to Get in Trouble
  2.     I want a reward
  3.     I want to Please somebody
  4.     I follow the rules
  5.     I am considerate of other people  (依于仁)
  6.  I have a personal   code of behavior and  I follow it (志于道)
  同学们能达到第五层境界(即“仁”的境界),即是非常优秀的人。
  “仁”还是人之核心,本有之质。   比如:果仁(桃仁、杏仁 展示干果,演示苹果中的仁五角星)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将我们本有的仁心开发出来。
   课间休息
  请同学们背诵“为政第二”
   讲解“里仁”中的部分经文
  课程在朗读“里仁”篇中结束。
-------------------------------
兒童班課堂記要
 
  1. 向孔夫子三鞠躬。
  2.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謹》兩遍。
  3. 學習“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4. 八德故事《溫公愛兄》
  5. 小朋友背誦《入則孝》
  6. 識字
  7. 學習《常禮舉要》
  8. 静心描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