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云:“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為鼓勵同學們養成讀經(以及讀誦《弟子規》)的習慣,我們為同學們介紹了“晨起讀經”的活動:
- 早上提前30分鐘起床 (朝起早)。
- 穿好衣服(冠必正, 紐必結)。
- 洗漱完畢(晨必盥,兼漱口)。
- 端坐在書桌前(身正,書正,椅正)。
- 朗讀經文(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讀誦方法如下:
- 大聲朗讀;
- 用手指讀;(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 《論語》(一篇)讀五遍,每讀完一遍,寫“正”字的一畫。
- 或讀誦《弟子規》全文。
- 讀誦完畢,收好書,放好椅子(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我們希望同學們能將此“晨起讀經”養成終身習慣。
---------------------------
家長班下週學習內容:
1。《论语别裁》学而第一:寂寞的享受——三面镜子(电子版P7——P14)
2。繼續觀看視頻《刘善人讲病》
少年班下週學習內容:《論語》裡仁第四
少年班本週作業:讀誦論語《八佾第三》五遍
以下是我們周六学习的汇总。
------------------------------------------
家長班學習紀要:
传统文化读书沙龙 第一期
本期学习内容
1.《论语别裁》学而第一:三言四语——真人和假人(电子版P1——P7)
2.《刘善人讲病》
----------------------
关于《论语》之说
钱穆先生:
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踰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可。
——摘自《论语新解》
马一浮先生:
《论语》记孔子及诸弟子之言,随举一章皆可以见六艺之旨。然有总义有别义,别义易见,总义难知,果能身通六艺,则于别中见总、总中见别,交参互入,无不贯通。故程子说:“圣人无二语,彻上彻下,只是一理。”谢上蔡说:“圣人之学无本末、无内外,从洒扫、应对、进退以至精义入神只是一贯,一部《论语》只恁么看。”
扬子云说“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程子改之曰“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学者如能善会,即小可以见大,即近可以见远,真是因该果海、果彻因原。
《易•系传》曰:“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来物”者,方来之事相,即是见微而知其著、见始而知其终。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学者合下便可用力,及到圣人地位,尧舜之仁爱人而已矣,尧舜之知知人而已矣,亦只是这个道理,非是别有,此乃是举因该果之说。其他问仁问政如此类者甚多,切须善会。
——摘自《论语大义》首章义(此义章未分段,分四段只是方便读)
南怀瑾先生: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摘自《论语别裁》被忽视的道家
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并且,我们要了解中国上下这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历史。
——摘自《论语别裁》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摘自《论语别裁》再论《论语》
关于《学而第一》
藕益智旭
或问学者觉也。但觉悟心性。不求之事物。有济乎。曰。圆觉之人。知天下一切事物皆吾心也。一事未治。一物未安。则是吾心未治未安也。治之安之。悦可知矣。故大学言致知在格物。又言物格而后知至。学。是致知。时习之。则格物之功也。安有弃物蹈空之弊乎。弃物蹈空。非觉者也。格物之本。即是修身。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身果修。多身化之。故朋自远来。与人同乐。有未化者。是吾心之诚未至也。但当反求诸己。故人不知而不愠。至诚无息。则君子也。君子即易所谓大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有责。位虽不同。其有事则同也。故曰不亦君子乎。
——转载龙泉禅寺藕益大师《论语》一
马一浮先生
悦、乐都是自心的受用,时习是功夫,朋来是效验。悦是自受用,乐是他受用,自他一体,善与人同,故悦意深微而乐意宽广,此即兼有《礼》《乐》二教义也。(《说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即时习义;“坐如尸”,坐时习;“立如斋”,立时习;惟敬学,故时习:此即《礼》教义。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欢忻交通,更无不达之情:此即《乐》教义)。
……
学者读此章,第一须认明“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个甚么,第二须知如何方是“时习”工夫,第三须自己体验自心有无悦怿之意,此便是合下用力的方法,末了须认明君子是何等人格,自己立志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如何才彀得上做君子,如何才可免于为小人,其间大有事在,如此方不是泛泛读过。
——摘自《论语大义》首章义
钱穆先生
有些人看了西方人的书,认为中国人没有思想,又说中国人思想无系统。如读《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这样无头无尾,说什么组织,说什么思想。但你不妨照他话试,你也“学而时习之”,看你心悦不悦?若真有友自远方来,看你心乐不乐?人不知你,看自己内心自觉又怎样?
《论语》这一条,人的一生全在内了。
一个年轻人开头只能学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还没有资格学,年轻人初学,那里有朋友慕名从远方来呢?等你学问做到第一歩,才始有第二歩。孔子在那里讲学,颜渊、子路、子贡、游、夏之徒都来了,来自四方,当然觉得不亦乐乎了。到了孔子年齢越高、学问更进,所讲的道理连许多学生都不懂,颜渊也要说:“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子也自叹说:“知我者其天乎!”那时才有“人不知”的境界。孔子又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那是为他弟子们说的。“人不知而不愠”,那是最高境界了。孔子一生也只是这三句话,那是孔子个人的全部人生,那里是什么所谓哲学思想呀!
——摘自《民族与文化》讲辞部第三篇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中之人文修养”
李炳南先生
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觉也,也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故论语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研究任何学问,首先要学做人,
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之精髓。
学习这里指的是中华圣贤文化,大体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事。也是人人离不开的事,怎么个学法?
必须专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孔子的学行准则,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是中这也是中华历代圣贤文化的精粹。
——摘自《论语讲要》学而第一
南怀瑾先生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
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南怀瑾《论语别裁》“学而有何乐”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南怀瑾《论语别裁》“真人和假人”
刘善人讲病
—有50%的病它吃药也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是性格上来的病。
灵丹妙药难治心性上来的病,他性格不改、心不变,吃药自然不管用,我们就讲这类病。
—病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生理病、心理病、性理病,运数病、天然病、精神病、德行病、冤业病等。
一句话,病由己生,好时还得由己好。
—其实有病也不是一件坏事,可能还是好事。为什么我讲到人会有德行病呢?因为你有病了,往往就会把你撵到佛门里来。你才能很好的去礼佛、拜佛、信佛。
行佛道说佛话办佛事,当体成真,成了一尊佛。
—我们每个人的性是父母遗传下来的。十二岁以前的毛病,多数是从父母那儿来的。十二岁以后才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成人了。
—心是人身上一个总的枢纽,总的一个轴。心要是不动,性也就不会动。心不动身也不会动。所以说百病还由心生。
—病是从哪来的呢?病是由“气”和“火”而来的。
气、火又是什么样东西呢?它们是两个“无常鬼” ,专门要人命的!可我们世间人还常常用它,恩恩怨怨、争贪不休。
—有人说:不争不贪不行呀。争是可以争,但是,不争非礼之事、不贪意外之财。我们要分是为谁而争。
人为自己争不合理的,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拼命想得到。在这种情况去争,争就是罪、贪是就过、搅就是孽。
—什么叫功?什么叫德?什么叫罪?什么叫业?
为已的,就是罪、就是业;为他人付出的,就是功、就是善、就是德。
—这种非分之想的争,争不到就会动性、就要生气。一动性,你的灾难就来了;一生气,你的病苦就来了。
因为气是毒,它进入了我们体内就是病。气和火就是病的根源。
“心思生火,气动勾寒”寒火相加,病根就扎在那儿了。
—病是外来的,性格一好,病魔就跑。
你每天高高兴兴、乐乐呵呵的,就把病给气死了!
因为病,是吃“气”活着;疮,是吃“火”活着。你不生气、不上火,不给它饭吃、不给它水喝,它不就饿死了嘛!
为什么有些得癌症的病人,把生死看开,放下了,他就逃出生死关口了呢?就是这个道理。
—身体这个房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虽然它是假的,但我们还得用这个假体去立功行德、尽忠尽孝。就像《大学》里讲的“三纲领、八条目” ,这八个条目中,人如果不先把“心正”了,怎么去“修身”呢?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那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好。正心、修身后才能齐家。家不齐,我们所在的团体就不行,我们的国家就不行,我们整个的社会就不行。你看看,这一个人有正确的观念,是多么重要的事啊!
—我们一个人好了,能好一片天地、能好一个家、能好一个国、能好了整个世界啊!
我们人比天地都贵重,可不能小看了我们自己。
---------------------------------------
“大家简介”一文主要是让大家了解汇总中几位国学大师是谁,第一期汇总中加了几位大师的解读,是希望给大家多一个了解论语的视角或是兴趣点。
大家简介
藕益智旭(西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字智旭,号藕益,又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江苏省木渎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尊为净土宗九祖。晚年住于浙江杭县的灵峰,因此又被尊称为灵峰藕益大师。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生于中国浙江乐清县,学者、文化名人。
南怀瑾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受邀在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其论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领域,其生平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哲学。2012年9月29日于中国苏州太湖大学堂去世。
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受到了广泛追捧,到1988年时已再版达18次;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风靡一时。至今誉之者尊称其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但围绕着他和他的作品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毁之者直斥其是一个“江湖骗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5]。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李伟国认为,南怀瑾“在讲解中调动其平生读书、实践、阅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学养和独到观点,游乎经史子集之中,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不论出世入世,评比精义,正说反说,更提示《庄子》出入禅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话语,深入浅出,为读者开启智慧之门户。”
南怀瑾的弟子王学信在对其的回忆录中写道:“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6]
马一浮(1883年4月2日-1967年6月2日),原名浮,字一佛,幼名福田,号谌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中国国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是近代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齐名,是“新儒学三圣人”之一,有“一代儒宗”之称。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礼聘他为浙大教授的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梅光迪认为马一浮和柳诒徵是当时中国学问最渊博的人,称两人的组合“或可周知有关中学和中国文化的知识,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第三个人可以和他们相比。”据说,他遍览杭州文汇阁藏书,丰子恺先生曾说:“他是此间学问最好的人。”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其中《先秦诸子系年》为钱穆的代表作。
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3日),湖北黄冈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家、学者。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名十力,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1968年5月23日,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病逝于上海。[1]
熊十力被《大英百科全书》称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哲学家。熊十力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熊十力是新儒家的实际开山人物。熊十力的三大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在20世纪后半叶香港、台湾、东南亚地区的新儒家风潮中起到领导作用。熊十力及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
熊十力曾自谓:“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2]
著名学者许纪霖:“一代大师已远去,世间再无熊十力。”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升入哲学系,并于1933年毕业。1949年往台湾。1960年往香港,先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任哲学教授及导师,退休后,定居台北。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曾获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1]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牟宗三治丧委员会的评价:“综观先生一生,无论讲学论道,著书抒义,莫不念念以光畅中国哲学之传统、昭苏民族文化之生命为宗趣。其学思之精敏,慧识之弘卓,与夫文化意识之绵穆强烈,较之时流之内失宗主而博杂歧出者,琼乎尚矣。
李炳南(1891年1月16日-1986年4月13日),原名艳,字炳南,号雪庐,法号德明,别署雪僧、雪叟,中国大陆山东济南人, 曾任至圣先师奉祀官府主任秘书,著名中医师、台湾佛教居士,创办台中佛教莲社。他与广钦法师、煮云法师被认为是台湾净土宗兴起,成为台湾佛教主流,最主要的三位推手之一。对于中台湾佛教界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李炳南居士讲求内佛外儒并为莲社手订社风十条,旨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积德求学,深信因果。又定社务凡三:一者、讲演儒佛经典,化导人心;二者、集众念佛,各求当生成就;三者、兴办文化慈善事业,以励道德,而善风俗。
--------------------
少年班課堂記要:
- 讀誦論語《八佾第三》篇
- 講解論語中“孝”的章節,並結合實際,講解如何生活中做到孝。
- 排練根據論語以下章節編成的戲劇“無違”: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 講解論語中四次問孝與弟子規的關係。
--------------------
兒童班課堂記要:
- 向孔夫子三鞠躬。
-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謹》兩遍。
- 學習“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
- 小朋友兩兩背誦《出則第》學過的經文
- 動畫片《孔子》之二:鄉學
- 静心描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