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7, 2013

少年班課堂紀要

【少年班課堂紀要】
 
課程開始: 用恭敬心、真誠心讀誦弟子規全文;全體起立面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行三鞠躬禮;師生互相行禮。

一,默寫經文: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二,複習(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終身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進入一扇不開的門之前,請敲門;進入一扇已開的門之前,請提醒主人您的到來。
 
三,少說“我”--引申“吾與我,不分明”
在別人詢問身份時,要“對以名”,不說“我”,以減少不必要的猜測。不僅如此,在生活中,特別與長輩交談中,盡量少用“我”和“你”。一方面表示禮貌恭敬;另一方面表示不以自我為中心。
劉金玲老師的先生是越南華僑,傳承了中華傳統,在家中要求謙卑,不用“你”和“我”與長輩說話,用自己的小名代替“我”,用正確的稱呼代替“你”。
古人在人際交往的自稱方面形成一套規矩,在交往言談,凡提及自己,除了用自己的名字外,還用謙稱、卑稱,比如:鄙人、小人、不敏、不才、在下、晚生、末學、後學、敝人等等。也可以稱自己的身份,比如:小弟、孩兒等等。所有這些,是為了不說“我”,以示謙虛,不傲慢。
 
作業:在平時家裡,與長輩對話時,檢查自己每天說了多少個“我”。
 
四,學習新經文: 用人物,需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古人有“不與取”:如果別人不給予時,自己去取,就犯了盜戒。比如,借別人的筆,不應先取筆,而後再問“我可以藉嗎?”。錯誤之處是:先取後問。問人借物的禮節:先有禮貌地詢問,比如“請您借我一支筆,好嗎?”,同時告知用途及歸還時間。在得到肯定答復後,表示感謝。還別人的東西,一定要致謝。
故事:鄭濂還書
 
五,講解“美國弟子規”的25條習慣,以及一位美國孩子給中國家長帶來的震驚。(詳文請閱上週家長班小結)
 
六,要求同學們背誦美文《Born to Win》(課本103頁)
 
七,自然產品
劉金玲老師自己製作有機手工皂,即保護了自己的皮膚,又保護了環境,因為手工皂的殘餘物對地球是零負擔。展示金玲老師的肥皂製作過程。
 
八 作業
1,抄寫5遍新學的經文"用人物,需明求;倘不問,即為偷",並要求默寫。
2,背誦美文。
3,在平時家裡,與長輩對話時,檢查自己每天說了多少個“我”。

課程結束:總結、回顧本堂學習內容;全體起立合掌恭誦感恩詞;學生排隊向老師行鞠躬禮道別。

家長反饋: (David的媽媽)

一位多年未見好友來時,David把弟子規的一部分背誦給朋友聽,臨別時,David還恭恭敬敬的給叔叔阿姨鞠了一躬, 朋友很感慨,說回家後也到網上去聽聽弟子規講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