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5, 2012

新四期家長班小結



                            “孝”是德行之根本
    這期蔡老師如是說:
——
當你為人父母,為人長輩,你到底要讓你的孩子經營出什麼樣的人生格局,這個很重要!我們的思想觀念會直接影響後代子孫。
——
《弟子規》就是從“孝悌”紮根。
——
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以身作則。
——
當我們的下一代遇到事情都能提起《弟子規》的教誨,他這一生一定會過得很充實、很踏實,也會很有影響力。
——
道德學問的樞紐、關鍵,不在你念了多少,而在你做到多少。學問貴在力行,學了以後,回到家裡要好好落實。
——
人要有福分,根源還在一念善心。
——
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受聖賢教育,他的生命絕對不是從二十歲才開始發光
——
我們學習一句經教,一定要做一句,所謂解行相應,我們的道德、​​學問才能夠提升起來。
——
教育有三字真言,要“慎於始”,當他一開始學習學問就重視力行,那他功夫的得力一定跟其他的人不一樣。
——
當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聖賢教誨,就知道用真誠、用愛心去經營他的人生,相信他這一生的價值會永垂不朽。
 
     學習《弟子規》,聽蔡老師講如何教孩子孝道和存心,以及得“道”的關鍵:去實踐,去力行!明白修正自己,成長自己,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家長心裡不能總想著讓孩子成長,而自己不成長。我們要孩子學孝,我們自己的孝行如何?我們自己有更積極的力行孝道嗎?
   
時值父親節之際, 家長班特別播放了一部關於父親的微電影《來信》(http://www.56.com/u48/v_NjY3NDg4Mjk.html),影片中的父親和孩子的行為,震撼著每一位家長的心。電影告訴人們“行孝要及時,不要總以為來日方長,機會常有,卻不想,人生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親情是永遠無法完全回報的,生命本身隱藏著不堪一擊的脆弱。倘若總是忙於功名利祿,而忽略了父母,遺忘了親人,也就真的'子欲養而親不待'了。上天只賜予了我們一次緣分,如果我們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在珍貴的日子裡,與父母好好相處,噓寒問暖,也就不會有太多遺憾和痛苦。”家長們回顧了父親為自己的付出以及自己的孝行,除了感動就是內疚和慚愧!
   
宋女士舉例談到自己先生行孝對女兒的影響,懺悔自己對已故父親的孝行缺乏引發的終身遺憾和痛苦。
   
郝女士反省自己年輕時對父愛的不理解和不以為然。
   
朱女士則後悔父親來加國時,因為自己的盡孝不當,沒有成全父親想幫孩子們的意願。她說:以自己的成見來行孝,不僅不能讓父母心情愉快,還令老人有挫折感,現在想來就很後悔。愛對方,就要接受對方的付出,不要讓對方有挫敗感!
   
王先生回憶了父親給予自己的各種關愛,發現到目前為止,都是父母關心自己,很慚愧自己為父母做的太少。
   
尤女士舉例說真正的孝心,就是滿足父母的心願!
    呂女士談自己與父親生活的點點滴滴,在細心體會著深沉父愛的同時,她敏感地發現一個非常普遍,卻被大家忽略了的事實:當孩子都大了以後,作為家庭支柱、一家之長的父親,因為工作、因為家庭的分工等原因,居然慢慢在家庭中被邊緣化了。孩子習慣了跟母親溝通聊天和以母親為中心的環境,而漸漸疏忽了老父親的感情和需求。她非常誠懇地提醒每位母親們,從現在開始,不要大包大攬,一定要給孩子與父親在一起相處的時光, 一定要讓孩子多學會聽父親的話,多跟父親聊天,不要讓孩子不自覺的排斥父親,要營造讓一家人的感情和美快樂的環境,減少遺憾!
       
欒先生反觀自己以前從未關心父母,每次跟父母通電話,總是先聊自己。對父母的情況不了解,只有姐姐告訴自己才知道父母的境況。對父親的叮嚀,不太愛聽,總是敷衍。心裡存著的是:如果哪天父母需要我了,自己一定回國好好盡孝。今天看了《來信》,突然發現行孝要及時,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態度和行為。
       
是啊,“孝”是德行之根本。行孝,就在當下。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順父母,談不上轟轟烈烈。一顆孝心,一聲問候,一回閒聊,只要我們有心,只要我們是真誠的、至誠的。蔡老師說《中庸》裡面講,“誠者,物之終始”,真誠一定可以成就事情,而且至誠如神,至誠可以感通。即使不和父母在一起的每時每處,都可以去傳遞我們的愛。
     
蔡老師說恩義、情義不長,就會長厲害和好惡,就會影響家庭和社會。教孝很重要,貴在力行。
    
  感謝各位家長的積極參與和分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