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當我們開始在少年班推廣讀誦經典活動之際,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讀經教育的踐行者 - 余思非,潘恂䜣母子。一月十八日(週六,後天)余老師將做客弟子規家長班, 王教授的讀經教育理與您分享她長達十五年的讀經教育歷程。 余老師作為南懷謹先生的學生, 1998年即邀請王貴財教授到武漢推廣讀經, 念從此 在中國大陸開始展開。竭誠歡迎您本週六(09:30 - 11:30am)參加弟子規成人共修班。屆時余老師將和您一起座談,針對讀經過程中的疑慮,為您答疑解惑。 弟子規成人共修班地址:Ecole Polyvalente St Henri, 4115 Rue Saint Jacques, MontréalRoom 3410-----------------------------上週家長班觀看了視頻:一場演講,百年震撼。大家感觸良多。如果您還沒有機會觀看的話,請您抽空看一下 (請點擊上面的鏈接。我們在上傳YouTube時, 對視頻進行了編輯,圖像效果應更清晰。)。 請少年班的家長盡量讓您的孩子每天讀經至少三十分鐘,讓琅琅的讀書聲在他們的書房響起; 請您全家最好和您的孩子一起讀經,這將是很好的親子時間,讓琅琅的讀書聲在您的客廳響起; 如果您看完了視頻,也許您會有衝動(一位在中国的家長將王教授的視頻看了300遍)辦一個社區讀經班, 讓琅琅的讀書聲在您的街區響起; 如果您朋友的孩子想加入弟子規班讀經,我們歡迎他們的到來,讓琅琅的讀書聲在我們的教室響起。 吾人懇懇,別無他求。惟盼我們的孩童能及早讀誦經典,讓聖賢智慧成為他們一生的伴侶! -------------------------嘉賓簡介:余思非女士- 法国 Université Josephe Fourier博士- 湖北省中华孔子学会理事- 武汉大方学校校长1998年,余思非遇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1998年6月在香港第一次见到南(懷謹)老师, 我的命运由此而改变。 可以说之后我人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南老师的指导和影响。 南老师是把传统文化儒、佛、道的精神活生生地演绎出来的人, 所以凡是接触过南老师的人很难不被他老人家感染和教化。” 她的字“思非”就是南老师取的,而她的本名叫做“余一彦”, 如今她人前人后都叫余思非,如果有人猛然叫她本名, 她可能还会反应不过来。 由余思非校长创建的武汉大方学校(点击查阅)是一所全日制寄宿的私立学校,现有700多学生, 150名教职员工。在完成教育局要求的应试课程的前提下, 大方学校以国学教育为特色,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能熟练背诵并部分理解《三字经》、《弟子规》 、《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大学》、《中庸》 、《论语》、《老子》、《庄子》、《易经》、《孟子》、《诗经》 、《唐诗三百首》、《中医养生启蒙》等十万字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同时学生大量阅读文学、历史、 哲学、自然科学等各方面世界名著, 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和学问修养的功底。 余校长在办校期间亲自执教、设计课程、研究教学,对国学、中文、 阅读、数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理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大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 得到家长的好评、社会的认可和国家教育部的嘉许。2010年10月 大方学校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余校长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嘉賓簡介:潘恂䜣同學余思非:妈妈助儿“逃课”6年 (武汉晨报)余思非:本名余一彦,字思非,出身教育世家,曾留学加拿大和法国,获博士学位;27岁被武汉大学聘为副教授; 29岁读完博士后;2003年, 与哥哥余一清一起创办武汉大方学校,任校长至今。 潘恂䜣:13岁,1995年出生于法国,1997年随母归国,现在大方学校读初二,每天到学校上一节英语课,一节体育课, 其余时间用来学中医,练武术,习书法。 同时扮演校长和妈妈这两个角色,余思非倾尽全力,却把两个角色演得自相矛盾,令她充满悖论。 因为儿子在公办学校“很不快乐”,她让上二年级的儿子从公办学校退学,在家上“私塾”。此后,“ 私塾”升级为武汉市惟一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私立学校—— 大方学校。出人意料的是, 余思非同样也没有让儿子在自己创办的学校里好好上课。 她给儿子的成长设计了一条另类“险径”。 近日,余思非和儿子潘恂䜣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歪门邪道”取代义务教育潘恂䜣的学习经历,在武汉极有可能是“孤本”:进入大方学校7年,全面学习所有课目的时间只有小学六年级一年, 另外6年,他每天只上一节英语课、一节体育课, 其余课程一概不上。每天读经典、看小说、游泳、学围棋。 小学一年级,潘恂䜣根本就没上,小学二年级刚读了一段时间,就转入妈妈余思非创办的大方学校。小学六年级以前, 他从没上过一堂语文、数学课,没写过几个字,没写过一篇作文, 没做过一道算术题。 但他却读完了许多大学生可能都没有读完的典籍,包括《史记》、《 资治通鉴》、《论语别裁》、《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封神演义》、《七侠五义》、《阅微草堂笔记》、《 昆虫记》、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 莫泊桑短篇小说、《甘地传》、佛教密宗大师的传记等。 中国古籍读的都是原文,其中《三国演义》就看了五六遍; 此外还学新概念英语。 上初中后依旧如此,余思非让他每天花5小时学中医,2小时师从武当南派道长练习站桩,再用1小时练习书法; 其余时间,除了阅读经典著作,潘恂䜣都用来玩。 为何正课不上,尽学“歪门邪道”?余思非认为:“小学语文和数学,用六年级一年就足够应付了。比如数学, 小学一到三年级,三年时间才能完全掌握加法, 这是因为孩子当时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但到了六年级, 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一个月就能掌握加法。 所以我不让儿子把时间浪费在数学课上,而是趁他记忆力最好、 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多读经典著作,那么多经典能读能诵, 小学语文那点知识还能难得倒他吗?这叫取法乎上。 因材施教 剑指“批发教育”六年级,潘恂䜣回归学校,小学毕业时,他语文93分,数学94分。记者问这个成绩当时算是什么水平, 余思非不屑地反诘:“对一个小学生来说, 94分和98分有区别吗? 潘恂䜣回忆,六年级刚开始上语文和数学课时非常痛苦,最怕写作文:“那种感觉好像上刀山、下火海!” 六年级上了一个多月时间,别的同学完成了好几篇作文, 他才在老师指导下写出第一篇作文,“那篇作文得分‘甲减’, 在班上属中等水平。”但到期末,他的作文入选全班两篇范文之一。 : 剑走偏锋的“潘恂䜣模式”,曾令大方学校的不少家长倾慕不已,不少家长生出模仿冲动,余思非却无数次劝他们:“这是条险路!” 余思非说,另辟蹊径教育孩子,家长要有“非凡的魄力和信心”, 孩子也要有某种天分和兴趣。“每个孩子各有自己的禀赋, 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但现在流行‘一刀切’的‘批发教育’, 问题很大! 当记者提及“九年义务教育法”,余思非笑道:“那我肯定犯法了!”不过,她随即话锋一转:“并不是不让他学应试教育课程, 只是迟学和早学的问题而已。 是不是仍准备让儿子在初三一年把初中的知识学完?对于这个问题,余思非淡淡地说:“到时再说吧,至少他现在没浪费时间。” 难保孩子将来不会怪我让儿子每天花5小时学中医,余思非却说:“不一定想让他当医生,但学好了中医,天下很多道理都能通透。 而要想学透一样东西,需要从小下苦功,集中多年的精力完成。” 记者问余思非,“学什么,孩子最初没有选择权,你不担心儿子长大后怪你吗?” “任何家长安排孩子的成长之路,都凭着爱和自己的一份见识,谁能保证孩子长大后不会怪我怨我呢?”余思非说。 “但如果他不愿意学,我绝不会强迫他。比如学中医,我观察他和老中医讨论问题,能够感受到他的乐趣。” 她淡定而自信地说,看看孩子每天的状态,就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交一万个朋友,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处事泰然。玩也是在学习,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余思非说, 老师们天天教的数理化知识,有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 但为人处世的知识每天都要用,学校里却没有专职的老师教。 今年8月的一个夜晚,潘恂䜣突发奇想,没有回家,一人在外面过了一晚。他留下一张纸条:“妈妈,今夜, 我想露宿街头,不用担心,我很爱你。” 第二天,母子见面,如若无事。晚上,潘恂䜣说:“走夜路很爽,安静、开阔。”余思非说,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的年龄, 偶有突发奇想并不奇怪。儿子彻夜未归,她并不担心, 因为从儿子平时的为人处世来看,他不会出问题。10岁时, 余思非就曾安排他和一位同龄女同学坐火车到北京、内蒙古, 再一个人从北京坐飞机返汉。 ■儿子眼中的妈妈妈妈让我的生活很愉快对于妈妈为自己设计的人生,潘恂䜣显得很认同。虽然很少和同龄人一起上课,但他从没觉得自己另类, 反而为能读到“比课本有趣”的书感到开心。 上初中以后,每天的学习都是潘恂䜣自己安排,妈妈从来不管,“感觉很自主、自由,妈妈从来没让我感到有压力,我的生活很愉快。 ”他说。 -----------致少年班家長:請您將附件《学庸论语-繁体横排拼音版2014.pdf》的“為政第二”(第34至第37頁)打印出來。 我們將會在週六的課堂上用到。 上週少年班課堂紀要1, 给同学们讲解2014年的新计划--读诵《论语》
2, 为什么要读经?
1)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的经典是用文言文记载高度智慧,经典是千年历史大浪淘沙后的精品。
2)我们心性深处与经典的智慧是吻合的,经典可以将我们善的本性更好地开发出来。
3)读诵经典,我们就掌握了文言文,就有了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使我们有了心灵的故乡、 精神的家园。
4)开发智力。13岁以前的孩子可以通过读诵经典更好地开发大脑( 会改善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读经的整个过程需要口、手、脑、 眼的协调。
5)“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读诵经典,即便孩子,也能体会到一些圣人的心意。
6)当《论语》装入我们心中,终身不忘时,我们将用一生的时间酝酿、消化、理解经典,孔子将伴随我们一生。
3,在课堂上带读《论语》--“学而第一”。
4,作业:每天至少花30分钟,将《论语》--“学而第一”读五遍以上。
5,《弟子规》学习:“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Jan 19, 2014
特邀嘉賓-余思非母子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