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學長 ,您們好!
以下這篇文章是一位家長的分享(請原諒我們無法找到原始的出處),她在文中描述了如何面對孩子情緒的心得。這種幫助孩子慢慢地厘清每一種感覺的思路或許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的父母一起到香港遊玩,那四天,我們三個孩子拿著父母親留下來的零用錢,沒人管的過了四天自在卻又寂寞的日子,好不容易,父母回家了,三個孩子圍著大包小包的行李箱,滿臉的期待。然而,每開一包行李,就多了一次的失望,滿滿的行李箱中都是藥跟酒,就是沒有一樣孩子期待的玩具跟零食,那一次的我生氣了,我忘了我是怎麼生氣地亂吼,也忘了我罵了哪些話。
我只記得父親看著滿地的行李箱後,跟母親說:『明天去福利中心,幫孩子多買一些吃的。』果然,隔天傍晚,母親下班後,我家的廚房堆了很多的零食,不過,我看著那些原本就熟悉的零食,卻一點都開心不起來,那時候我跟我的父母一直以為,我只是想要一些『臺灣沒有的新鮮玩意』,所以鬧情緒,後來的我,終於瞭解,其實我氣的只是『原來你們放著孩子出去玩,卻從來沒有想到我們。』
我氣的是那種,被放下,被遺忘的感覺。一直到現在,我才瞭解,以前很多生氣的理由,背後的原因。
我生氣『為什麼大人可以看電視到半夜,小孩不行。』,後來才發現,我不喜歡的是九點一到,父母趕走我們,讓孩子們在黑暗中邊試著入眠,邊聽著另一個房間傳來的微許燈光與電視的熱鬧聲,我不喜歡那種被踢出去的寂寥。
我討厭著洗碗,不是真的討厭那樣的工作,而是討厭大家吃完飯後留下滿桌的油膩跟孤單的我,讓我一個人在廚房,面對著油膩的碗盤跟客廳傳出來的一家和樂。
小時候的我不懂,因此計較著大人看電視的時間,計較著誰洗幾次碗,誰又從來不洗碗,常常為了這些連自己都看不懂的情緒,生氣著,跟父母衝撞出更多的傷,也頂著愛生氣、愛計較、脾氣大的招牌,一刻都沒有放下來過。
後來的我才知道,這樣的迷惑影響我的人生,我在意著別人的感受、在意著別人口中的八卦、在意著怎麼跟別人交待,而拖著一段關係,卻不去真正面對『早已經不愛了』的真正心情。
人生,懂得自己最單純的情緒,懂得自己最單純的想法,很多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而不需要拖著許許多多莫名的感覺與想法,傷人也傷自己。
最近,五歲兩個月的女兒問了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哥哥,你的爸爸媽媽會打你嗎?』,那個哥哥回答:『沒關係,等我大一點,換我打媽媽。』
這樣的回答傳到了媽媽的耳中,媽媽慌了,從小就主張適當打罵的她,對這個孩子越來越沒有辦法,她不解地問我:『我才剛剛帶他去玩過狄斯奈樂園,怎麼還會說出這樣的話?』
孩子母親的問話,在我的腦海中一直盤旋不去,我常常看著共學團的小慧,還沒有滿兩歲的她,幾乎所有的感覺都會用言語表達了,哭泣到底是因為跌倒很痛?還是嚇一跳?現在要的到底是食物,還是玩具?這樣的感覺到底是害怕,還只是難過?小慧都可以很清楚地表達。
我也想起,女兒兩歲的時候,每次到醫院聽到醫生一說要打針,就大哭,我總是抱著她,溫柔的安撫著她的背說:『媽媽,也會很害怕,媽媽懂,這種感覺叫害怕。』
後來,等孩子情緒安穩時,我問她:『是害怕打針哭?還是因為打針真的很痛?』她說:『是因為害怕的哭,其實打針不痛。』我們需要陪孩子找出最簡單的感覺,最簡單的情緒。
『這樣的感覺叫做忌妒,每個人都會忌妒,忌妒的感覺不好受,不過,不代表妳不被愛。』
『丟掉自己心愛的東西很難過,這種難過的感覺媽媽也有過,媽媽陪著妳,等這樣的感覺慢慢離開。』
『這種感覺叫做思念,媽媽也會思念一個人,我們一起思念好嗎?』『這種感覺叫做被忽視,這種感覺不好受,媽媽也不喜歡,不過,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對方.....。』
每一種感覺帶著孩子認識,每一種感覺帶著孩子慢慢地厘清,每一種感覺帶著孩子慢慢地感受,每一種關卡陪著孩子過,慢慢地,孩子懂得自己的感受,懂得自己要什麼,懂得自己最單純的感覺,懂得自己卡住的關,懂得那個關卡怎麼過。
也因為這樣,我常常認為孩子的問題,找出孩子卡住的癥結點去解決就好了,有這麼困難嗎?困難的只是父母從沒有看出孩子卡住的地方,也不想辦法去解決吧?
這樣的想法一直在我腦海中,從沒離開過,一直到女兒五歲兩個月的時候,帶著女兒到游泳池玩,我坐在泳池的旁邊,看著一對婆媳帶著兩個孩子走到兒童戲水池,那個哥哥還沒滿三歲,看得出來第一次來游泳池,有點害怕,有點不知道這是哪裡,又很好奇的左看右看。兩歲多的哥哥戰戰兢兢的扶著游泳圈跟著媽媽走入兒童池,他的小腳才剛剛碰到水,就稍微的縮了一下喊:『冷!』,這時候阿嬤一把用力地把他拉入水中說:『快過來玩!』,孩子撲通地掉下水,雖然池子不深,雖然有泳圈保護,孩子還是嚇哭了,阿嬤說:『水有什麼好怕的?男孩子哭什麼哭?』,然後猛在孩子身上潑冷水,孩子的眼睛進了水睜不開,哭的更大聲了!就這樣聲嘶力竭地在泳池中哭著,還一直被罵『男生這麼膽小怎麼可以?』。
孩子的媽媽把更小的孩子放進泳池,也任著孩子害怕的大哭,媽媽還跟哥哥說:『要勇敢當弟弟的模範。』我看著那個孩子,心中不捨得想著,這個孩子好厲害,在他小小的心中要在同樣的時刻處理著『接觸一個新東西』、『水的溫度造成的寒冷感受』、『被姥姥嚇一跳的感受』、『被姥姥罵的憤怒』、『被取笑膽小的心情』、『眼睛被潑到進水的感覺』、『媽媽的期望』、『弟弟害怕大哭的干擾』,這些加加總總的感覺混在一起,成了一個很難解的情緒方程式,孩子到底懂不懂?
那個當下,我忽然懂了,有些孩子的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就只是因為他們遇到情緒問題的時候,可以很單純的去面對自己最簡單的情緒,不用一邊感受失去東西的難過,還要一邊處理大人的情緒。不用一邊感受自己忌妒的不舒服,還要怕被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就是愛亂生氣』、『別人在笑你了』。不用一邊感受自己的害怕,還要擔心被罵『有什麼好怕的?』、『膽小鬼』。
不用一邊忍受著自己已經吃到快吐的感覺,還要怕被罵『浪費食物』的吞下那口飯、也不用忍耐著被指控『每天只想著玩,不吃飯。』的委屈。
不用滿懷期待,穿著自己做的海報衣服展示給阿嬤時,被罵『醜死了,快去脫掉』,一邊面對著『自己被潑了冷水的感覺』,一邊面對著阿嬤的批判,一邊又要處理著媽媽很正經地告誡『自己喜歡就好,為什麼要讓別人影響妳?』
不用一邊面對著自己的小手還無法完全控制自如的挫折,一邊還要被媽媽罵『怎麼摔破碗?』『你是故意找我麻煩嗎?』
不用一次處理太多的複雜狀況,單純地找出自己的感覺,單純地處理自己的想法,也一次又一次地去練習著與自己的感覺對話,與別人的感覺對話。
慢慢地我懂了,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每天在面臨著比大人還要嚴酷的習題,在解著連大人自己都不懂的情緒方程式。
慢慢地我也懂了,父母失和、婆媳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最大的部分是,讓孩子卡進去更多人的情緒中,處理比別人更複雜、更難懂的情緒方程式中。
那個想打媽媽的孩子,累積了『上次被媽媽誤解的氣』、『去宜蘭玩被誤會就打的火』、『回外婆家被父母丟下自己出去玩的寂寞』『媽媽偏心妹妹的忌妒』、『媽媽叫爸爸不要太疼我的怨』、『每天被逼功課的不滿』、『每次隨著母親打罵情緒話語中的不滿』,一個事件十個結,十個事件百個結,許許多多,多年的怨與不滿累積下來的他,早已經忘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早已經分不清楚,哪些感覺多一點,哪些感覺少一點,哪些憤怒加一點,哪些情緒減一點。
而這麼多難解的情緒方程式,錯綜複雜的交織著,從孩子的功課,變成了父母的習題,變成了親子間難解的方程式。一個不是狄斯奈樂園可以完全解開的習題。一個不是每天要稱讚幾次、每天要擁抱幾次、父母要多付出、父母要愛多夠,而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
現在的我,才終於懂了,我們之所以可以如此輕鬆的看著孩子們自己解決自己的爭執,自己處理自己跟朋友們的關係,沒有仲裁、沒有評價,就相信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只因為我們的孩子只在處理看懂情緒的加減法。
看懂自己最單純的情緒,瞭解自己情緒的強弱,用最簡單的方法,立即解決問題。
而有許許多多的孩子,即使只有一個小小的事件,也每天都在處理著複雜的情緒方程式。
現在的我,感謝老天,讓我一路貴人不斷,因為數學不好的我,只想單單純純的處理著情緒加減法,陪著孩子過著簡簡單單懂得自己要什麼,懂得自己在氣什麼?又該怎麼處理的人生。
感謝老天,我不需要去面對親子間複雜難解的『情緒方程式』。
以下是 2013年11月2日《弟子規》學習匯總
家長班紀要
蔡禮旭老師: 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六講
學習經文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學習大綱
做人的根本在哪?
「信」是會意字,代表什麼?
現代人際關係學在弟子規是什麼?
「親仁」為何重要?
「有餘力。則學文。」為何是學傳統文化?
教育是什麼?
教育是什麼?
「孝」的含義?
孩子叛逆是結果,原因在哪?
「自私」怎麼形成的?
學習內容:
做人的根本在哪?
「首孝悌」,「悌」裡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而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從孝跟敬當中不斷地提升,不斷地流露出來。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孝」跟「悌」,相信他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家庭有孝悌可以綿延多久?我們在中國歷代,孔老夫子的德行最好,他的德行也感化了他世世代代的子孫,所以他的家風兩千多年不衰。
「信」是會意字,代表什麼?
「信」是人言。《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孔老夫子也說「人無信不立」,一個人假如沒有信用,很難在社會立足。而孔老夫子的教誨重視四個學問: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第三個是政事,第四個是文學。言語為什麼擺在僅次於德行的重要性?因為人與人的互動跟交往,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言語。所以言語,「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一言可以讓家庭和樂,一言也可以讓家庭紛爭不斷。所以言語要學習
現代人際關係學在弟子規是什麼?
我們《弟子規》也是趕得上時代,很注重人際關係學。如何跟人相處的很和樂,很簡單「泛愛眾」,廣泛地愛眾人,這就是人際關係法。
「親仁」為何重要?
因為我們時時親近仁德之人,就能夠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你每天接觸的都是這些善人,我們無形當中德行都提升;但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假如身旁都是狐群狗黨,每天自己的言語、行為都愈來愈粗俗。所以親近仁德之人很重要,而親近仁德之人也才能長我們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會下對抉擇,人生才會愈走愈輕鬆;假如沒有做對抉擇,那人生會愈走愈沉重。
「有餘力,則學文。」為何是學傳統文化?
當我們把立身處事的行為、德行都扎實地學好,還有空余的時間,還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學文"。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所以古人寫文章非常慎重,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後人,他才把它留下來。
當我們把立身處事的行為、德行都扎實地學好,還有空余的時間,還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學文"。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所以古人寫文章非常慎重,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後人,他才把它留下來。
現在人寫文章怎麼樣?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他也不管會不會天下大亂,所以不夠謹慎對待自己的言行。所以"學文"還是看古聖先賢的文章比較保險,因為這些文章都是歷經幾千年印證,確實可以啟發人的智慧的。
教育是什麼?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好的方法。中國有一篇很重要的教育哲學叫《禮記·學記》,裡面有提到什麼是教育,「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這句話把教育的兩大主軸抓到了。
今天要把孩子教好,一定要清楚,要長他什麼善,然後要防止,甚至於要導正他哪些過失,因為「苟不教,性乃遷」。很多的孩子有些不對的習慣,我們要趕快把他挽救過來,什麼時候挽救?當下!刻不容緩,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是退。
「孝」的含義?
「孝"是會意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老指上一代,子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合成一體,就是一個"孝"字。我們來看一下,上一代時時念著要好好把下一代教好,現在為人父母有沒有這個態度?
我在教書的過程,往往會聽到學歷不算高的家長,他會流露他的心聲,他說: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這是我為人父母的責任。他學歷不高,可是他在講這句話的時候,都會令我肅然起敬,你看他懂得教育好孩子是他這一生的本分事。
孩子叛逆是結果,原因在哪?
常聽說叛逆叫正常,這是誤導!請問五十年前,你有沒有聽過叛逆兩個字?幾千年的中國史書上,你有沒有看過叛逆兩個字?你看,都沒看過。中國人四千多年的歷史都沒有叛逆,我們居然在短短二、三十年之間就產生了叛逆,厲不厲害?為什麼四千多年來沒有產生叛逆的下一代?為什麼在幾十年當中卻快速產生叛逆的小孩?不是偶然的!因為現在的孩子是不是接受中國聖賢教誨?是不是接受孝弟的教導?不是!他沒有孝心,沒有恭敬心,當然對父母言語、行為就會有冒犯。
我們做家長的要省思一下,為什麼孩子對我們沒有恭敬之心?有可能是我們說一套做一套。在那裡打麻將,然後跟孩子說:你給我去看書,我數到三。孩子依依不捨,慢慢離開電視螢幕,心不甘情不願上樓。當他坐在椅子上,他的心在哪裡?
當父母沒有做出榜樣給他看,他的內心服不服氣?不服氣!你說對你講話要很有禮貌,你對爺爺奶奶講話也沒禮貌。當這些不服氣慢慢積累,到哪一天會爆發?突然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樣高,拳頭跟你一樣大,他還要不要聽你的?他就不聽你的。所以叛逆是結果,根源在孩子從小沒有對父母生起孝心,生起恭敬之心,那是根本原因。這個原因又加上外面大環境很多污染,他又去效法這些同學也好、朋友也好,到最後叛逆的現象就愈來愈多。
要讓叛逆的現象消失,重要的是要延續聖賢教誨,然後家長要懂得以身作則,當孩子的好榜樣
「自私」怎麼形成的?
諸位朋友,從今天開始,你常常遇到事情的時候,你就想,今天別人的孩子教得好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今天人家夫妻相處和樂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你時時處處懂得去找出原因,那你每天都在增長智慧。當你找到原因,就能夠對症下藥,就很快地能把很多情況轉成好的良性的發展。
我們回想一下,今天你們夫妻跟孩子一起吃飯,爺爺奶奶也在,媽媽夾起第一口菜,諸位朋友,給誰吃?小孩吃。這是普遍現象,但是這一口菜夾下去會產生什麼效果?「小明,這是媽媽特別煮給你吃的,多吃一點」。爺爺奶奶看了也不甘示弱,「孫子,這幾盤菜也很好吃」,爺爺奶奶也幫誰夾菜?孫子夾菜。誰的菜滿滿的?孫子。
所以一個家庭裡面誰最大?孫子最大。這樣有沒有顛倒?顛倒了,所以小孩也就顛倒了!這樣合不合理?你看所有的人都必須服務他,小皇帝產生了。
小皇帝、小公主產生了,請問小皇帝跟小公主的特色是什麼?自私,因為所有的人都要服務他,所以他只會想到自己。俗話又說,「伴君如伴虎」,所以現在的小孩脾氣都很大。當你對他百依百順,十件事順了他九件,第十件不順他,他會怎麼樣?會大哭大鬧。你又沒有原則,他一發脾氣你又說什麼?好了好了,給你買!那他就攻城掠地,你是會節節敗退。
小皇帝、小公主產生了,請問小皇帝跟小公主的特色是什麼?自私,因為所有的人都要服務他,所以他只會想到自己。俗話又說,「伴君如伴虎」,所以現在的小孩脾氣都很大。當你對他百依百順,十件事順了他九件,第十件不順他,他會怎麼樣?會大哭大鬧。你又沒有原則,他一發脾氣你又說什麼?好了好了,給你買!那他就攻城掠地,你是會節節敗退。
所以諸位朋友,教孩子從哪裡開始?從夾菜開始。小地方大學問,每個動作做出來都是給孩子學習的榜樣。當今天你一夾起來,馬上夾給你父親:爸爸,多吃一點。你的孩子看了,會不會說:爸,你怎麼都沒想到我!不會,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在行孝道,他內心會很感動,因為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
《大學》裡面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後順序對了,你這個道才建立起來。所以,你菜夾對了,你就教給孩子正確的為人子之道。
你是用好惡,你的孩子就學到好惡,而不是學到情義、恩義。所以,我們還是要循天道而行,要演出孝道,啟發孩子本善之心。這個「自私」,現在找到問題根源,還是從孝道,還是從處處替人著想,我們父母當榜樣。
少年班紀要
一, 溫故而知新
* 聽寫「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 重溫趙盾的故事 (理退殺手、趙氏孤兒)
* 同學們作業完成情況 (給水果貼標籤後的結果)
二, 學習新經文:「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急:心急 ; 疾:快
說話慢慢說 (有話慢慢說)
-讓別人有時間思考、消化
-心中不急(舒緩)
-心裡不緊張、不害怕、不說謊(測謊機)
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劉念台)
中等聲音:尊長前、公共場合(聲要低)--影響他人睡覺看書
低不聞:演講、發言、presentation
-詢問別人聽清沒有
-重複別人的話
三, 語言的突破 如何有效地做Presentation?
1, 承認緊張、害羞是正常的。大部分人在公眾演講時都會緊張。
2, 作充分的準備。對自己將要演講的內容了然于心,並寫好底稿。(生活實例:一位大學生如何準備他的課堂Presentation).
3, 做預演。找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一個輕鬆的氛圍裡先演習一下。
4, 演講的開始部分,特別是開場白尤其重要,需要認真準備。如果講演的頭開得好,會讓整個過程更加順利。
5, 用真誠心、利他心演講。演講的目的是將自己知道的告知別人、分享給別人,而不是炫耀、嘩眾取寵。當我們用真誠、讓別人收益的心講話, 緊張情緒會得到緩衝。
6, 深呼吸,講得慢一些。
四, 請同學們上臺演講「如何在生活中說好話?”
五, 作業:準備一個演講,下周在班上給同學們做Presentation.
兒童班紀要
1. 向孔夫子三鞠躬。
2. 一起讀誦《入則孝》、《出則弟》三遍。
3.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聼,父母責,須順承」。
4. 學習「冬則溫,夏則凊,晨則醒,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5. 講述故事-黃香溫凊
6. 動畫片《黃香溫凊》
7. 兩兩背誦學過的經文
8. 復習古詩詞歌曲《詠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