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學長,您們好!
結合「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學習內容,本週弟子規少年班的部分同學在班上做了演講。據統計 ,在大眾面前發言是人們第二恐懼的事情。上週我們中的一位老師參加了 Toast Master 演講俱樂部的活動。此俱樂部簡介如下:
"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is a world leader in communication an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Our membership is 292,000 strong. These members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nd leadership skills by attending one of the 14,350 clubs in 122 countries that make up our global network of meeting locations. Membership in Toastmaster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investments you can make in yourself. At $36 every six months (club dues may vary),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cost-effective skill-building tools available anywhere."(詳情請見:HTTP://www.toastmasters.org/ )
如果您感興趣,您可以加入您家附近的Toast Master club。也許我們以後會在弟子規班組織一個從屬於Toast Master Club的「Youth Leadership Program」。According to http://www.toastmasters.org/Members/MemberExperience/SatellitePrograms/YouthLeadership.aspx ,the purpose of the Program is as follows:
"Every young person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good communicator and leader, but this potential needs to be developed. The program's unique eight-session, workshop-style design enables participants to develop this potential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program is not in competition with school programs or courses, or other established youth projects. Instead, it's a supplement to these programs, providing emphasis on specialized speaking and leadership skills, and individual needs. Participants learn to:
- Overcome nervousness when speaking before an audience.
- Organize and present ideas logically and convincingly.
- Listen carefully to others' ideas.
- Offer advice to help others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nd leadership skills.
- Participate in - and even lead - group discussion or meetings.
Toast Master Club承諾會義務給同學們做有關「如何當眾發言」的指導。
以下是2013年11月9日《弟子規》課堂紀要。
家長班學習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 —《細講弟子規》第七講
孝敬之心從感受父母恩德起
學習經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
學習大綱
為什麼孩子會懶惰?根源在哪?
為什麼"百善孝為先"?
教孩子孝,首先要告訴他,為什麼要孝?
從哪裡力行孝道?
如何誠意、正心?
我們現在教孩子把標準降低,會造成什麼結果?
學習內容:
為什麼孩子會懶惰?根源在哪?
諸位朋友,我看你們現在也很會分析了,孩子懶惰不可能是長大才養成,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為什麼一定要抓得愈早愈好,因為一旦養成就不好修正。
我外甥小的時候,看到母親在擦桌子,媽媽擦到一半有事先去處理。這個孩子看媽媽在那裡擦半天,他就跑過來拿起抹布,也在那裡模仿。後來我姐姐走過來,諸位朋友,你會怎麼處理?
我的姐姐馬上就跟他兒子講,她說:偉偉,你怎麼這麼小就這麼懂得孝順父母?還懂得幫媽媽擦桌子,真乖!他本來才這樣擦,愈擦愈有勁。所以,孩子要透過我們多鼓勵、多肯定,就會把他的潛能激發出來。接著他擦完以後,他母親又跟他說:小偉,擦桌子,假如四個邊邊角角都還很仔細地把它擦乾淨,那你這個桌子就擦得很完美。一來肯定他的孝心,二來又教他做事的方法。所以我這個外甥很愛乾淨,三、四歲棉被都是自己折,所以,從小給他的態度就很重要。
當這一位母親假如跑過去氣衝衝的:哎呀,你搞什麼!走開,不要在這裡搗亂。你這只手給他推了兩次、推了三次,他以後會不會過來?不會了。當父母的要抓住機會教育,不然很多好機會當面錯過。等到他已經都不會幫你做家事了,那時候你再來生氣也于事無補。
當這一位母親假如跑過去氣衝衝的:哎呀,你搞什麼!走開,
很多家長都說:你只要把書給我念好就好,其他的事都別管。這樣好不好?你看他只有會念書,其他事都不做,對他來講,他信不信任自己做事的能力?不信任。他愈不信任他就愈不敢去承擔工作,愈不承擔,會不會有責任心?就沒有!所以這都是連帶關係,我們要深思熟慮。
孩子多去活動,對他的筋骨有很大的説明。在活動當中,孩子也會感受到:原來母親持一個家真不容易,我才拖客廳的地就累了,媽媽還要上班,回來還煮飯,還要做那麼多事。他一邊拖,心生感恩。所以俗話說 "習勞",他真正付出,真正去勞動,才知感恩,才知付出者的辛苦。所以不能讓孩子不勞動,絕對不能讓他養成懶惰的習慣。
為什麼 "百善孝為先"?
諸位朋友,孩子的壞習慣,你相不相信只要長了一個善全部都解決?長哪一個善?「百善孝為先」,這句話隨著你深入聖賢教誨,你的體會會愈來愈深。
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開了,百善自然就開。我們來看看,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自私?不會!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頂嘴? "父母呼,應無緩,父母命,行勿懶 "。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規》,一個「入則孝」就解決你所有小孩的問題。
當他知道「身有傷,貽親憂」,他會不會生活顛倒?不會!他會不會沒責任心?「德有傷,貽親羞」。他會很勤勞,因為「親所好,力為具」,希望能讓父母歡喜,讓父母安慰。
所以孝心一開,除了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因為兄弟發生衝突,誰最難過?父母。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所以孝心一開,除了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
我們也體會到,一個人真有孝心,他對其他人的父母也會有恭敬之心。所以推而廣之,他這一分孝、這一分敬會對一切長輩。那他會不會去欺負別人的孩子?不會。因為他知道當別人的孩子受傷害,他的父母最痛苦,他這分同理心就會自然而然延伸開來。所以一個人的仁慈之心是從這個原點,從「父子有親」這個孝道擴散開來,所以學「入則孝」就特別重要。
教孩子孝,首先要告訴他,為什麼要孝?
所謂知恩才懂得報恩,所以我們會引導孩子去念父母的恩德。一開始我們會說,在兩三千年前有位聖者叫佛陀。有一天他帶著他的學生走在郊外,剛好看到一堆白骨,佛陀把這白骨分成兩堆,一堆顏色比較潔白,一堆顏色比較灰暗。學生也很好學,他們知道「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所以懂得學問學問,要懂得發問。
佛陀接著就跟他們說,為什麼這兩堆白骨,一堆比較潔白?一堆顏色灰暗?這堆顏色灰暗是女人的骨頭。女人的骨頭為什麼比較灰暗?因為當母親要懷胎十月,在懷胎十月過程,孩子所有的營養都必須從母親的血液中輸給小孩,當小孩的鈣質不足,就必須從母親的骨頭當中滲出來。所以懷胎十月很辛勞。佛陀告訴學生,父母的恩德我們這一生是不可能報得了,我們應該盡心盡力來做到為人子的孝道。我們跟孩子講整個父母的辛勞,在講的過程,有些孩子也會感動得掉下淚來。我們進一步就跟學生說,對父母的辛勞我們很感動,掉了眼淚之後要怎麼辦?你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德,你就要起而去做孝順的行為。
當你能夠做到《弟子規》裡面的一條,你就是盡到一分孝心;當你把《弟子規》統統做到了,你的孝就做得很圓滿。當孩子起了知恩之心,我們進一步引導他要報恩。
從哪裡力行孝道?
我們來看《弟子規》這一段經文,我們一起把它讀一遍: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呼,應勿緩」,這是提到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很重要。其實一個人的道德、學問從哪裡看出來?從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對他影響很深遠。當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學問就紮得很好的根基。當他沒有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麼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這很有可能就毀了他一生的道業。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
「父母呼,應勿緩」,這是提到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很重要。
我這麼講不誇張,《大學》裡面有提到,一個人假如要對社會、國家貢獻,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麼樣?「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誠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齊家,長養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
如何誠意、正心?
必須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壞習性。而不耐煩、傲慢就是壞習性,從小就能夠把他這個壞習性轉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誠意正心。所以,大學問都是從小地方開始紮根的。
我們現在教孩子把標準降低,會造成什麼結果?
會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結果不都呈現出來了嗎?所以教孩子的標準絕對不能因為時代而改變。你抓住原則,孩子就能學到這樣的水準。我們要引導孩子,父母叫你的時候要趕快過來:爸爸媽媽,有什麼事嗎?當然我們做長輩的要先做給孩子看。當爺爺奶奶叫我們為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去演給孩子看。縱使你現在演不出來,也要怎麼樣?習慣就成自然。當我們做出這樣的態度,這種孝心跟恭敬的氣氛就會薰染,就會在你的家庭形成風氣。
除了「父母呼,應勿緩」,這樣的恭敬心,除了對父母,還要對誰?對師長,也要「師長呼,應勿緩」,還有沒有?「長輩呼,應勿緩」、「上司呼,應勿緩」。從我們開始改變,整個地球都會變,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學習要舉一反三,要能從我們的內心,所謂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為都從你的心延伸出來,當一個人的內心真正恭敬,他會對一切人都恭敬。所以《禮記》第一篇「曲禮」開頭就說,「曲禮曰,毋不敬」,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
除了「父母呼,應勿緩」,這樣的恭敬心,除了對父母,還要對誰?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為都從你的心延伸出來,
諸位朋友,一個人對父母、對兄弟、長者都恭敬,對父母交代的事,他會怎麼樣?同樣盡心盡力;當他對人敬,對事就會敬。當他對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賺錢買的食物,他會不會糟蹋?不會!當孩子對人懂得恭敬,對事、對物自然而然也會心生恭敬。所以諸位朋友,恭敬心太重要了。
其實當一個人能深刻體會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軟,自然恭敬。
附網文 : 母愛是一場重複的辜負
没错,她终于知道了,如果一定要失去,她还是选择了母亲。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伤心欲绝。
外婆有两个女儿两个儿子,母亲是最小的一个,
可是外婆不管,直到去世,都守在母亲身边。
她出生的时候,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
于是她知道了,外婆爱她。自然,母亲也是爱她的。
她爱外婆,也爱母亲,很难分清爱谁更多一些。所以,外婆走了,
外婆还是走了,她大病一场,一周没能去上学,瘦掉一圈,
可是母亲却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不为别的,
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
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想,外婆在的时候多么爱母亲,
那句话,她从小就听,一直听到16岁,很小的时候,
母亲是成年人了,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外婆就叹气,我就是不放心你妈,你妈这些兄弟姐妹中,她最小,
于是她明白了,是因为外婆太爱母亲,大抵在外婆眼里,
可是外婆这样地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
对她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
可是,母亲越讨好,她越觉得母亲对外婆的薄情。那些鲜艳的衣裙,
母亲做的饭其实很可口,每天变着花样。只是她吃得少,
这种审视,让她越发地疏远母亲。那天,
也许是错觉,她觉得母亲哭了。
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
然后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
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着。
母亲就那样在她床边坐了一会儿,她能感觉到母亲在注视她,
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了起来。她偷偷张开眼睛,
屋里顿时完全黑暗下来,而母亲的脚步,依然很轻,摸索着,
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
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声喊了一声妈。
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
她摇头,笑笑,那是外婆去世后她第一次对母亲笑,
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
她伸个懒腰,装作若无其事地说一句,起床喽。
那顿饭,她吃得很多,倒是母亲没动筷子,一直看着她吃。
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她不提外婆,母亲也不敢提,
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时间忽然变得紧缺,
那天晚上,她照常复习功课,过了一会儿,母亲端了牛奶走进来,
她忘记接牛奶,看着那些参差而清晰的白发愣住了。
母亲喊她的名字,她才反应过来,妈,你有白头发了。
母亲也愣了一下,随即笑笑,妈都四十多的人了,该有白头发了。
温度正好,甜度正好,母亲对她永远是如此细腻。
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
她贴着母亲,也靠到一边。不大的床反倒空出了一块。
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
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姥姥,以后一定会对你好。
那是外婆走后第一次,她对母亲提起了外婆。
母亲忽然就哭了。
她和母亲,再无了隔阂,感情越发深厚起来。高考,
父亲开玩笑,即使你去外地,你妈也会去陪读的。
她知道父亲的玩笑是真的,但是,她不会让母亲为她千里奔波。
大学四年,她依然是常依母亲膝前的娇娇女儿,过二十岁的人了,
母亲常去学校看她,带着她爱吃的种种美食,为此,
就这样被宠着,呵护着,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
母亲的爱,在光阴里,一点一滴,她感受得深切。
10个月后,孩子出生了,是个娇滴滴的女孩儿,
从小宝出生那一刻起,她的心,
是母亲照顾她和孩子的饮食起居,并坚决不让请保姆。保姆照顾,
母亲成了外婆当年的翻版,三个月产假过后,
她不怕辛苦,可是她拗不过母亲,就像母亲当年拗不过外婆。
转眼,小宝一岁了,会叫妈妈了,会叫姥姥了。学走路,
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常常地,她下班回来,
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让每个人懂得,自己心中最重要的谁。
她的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
然后,教练要求压倒第一个手指的时候,
下一个,她却为难了。父母、女儿和自己,似乎都是不能失去的。
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她选择了自己。
但是。但是最后呢?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
教练说,只是个游戏,这个游戏,会让每个人学会珍惜。
可是这个游戏,何等残忍。她看着最后两根没有被压倒的手指,
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没错,她终于知道了,如果一定要失去,她还是选择了母亲。
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
当时母亲显然愣怔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姥姥是妈的妈妈,
那时,她早已不再怨母亲,而母亲的答案依然让她略有欷歔,
可是,事实证明,她的誓言不堪一击,在对女儿的爱面前,
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
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
少年班紀要
1,請同學們上臺演講。根據同學們表現情況,講解有關演講禮儀及注意事項。
2,學習經文:「彼說長,此說短;不管己,莫閑管」不說長道短,不論人是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
相關經文: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若是修行人,不見世間過」
* 有時我們難免會非議他人,但是如果我們堅守「Be loyal to those not present」的原則,就不至於犯口過。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提及一個不在場的人,我們所說的話,即便被他聽見,也不覺得不合適。「 Always talk about others as if they were present.」 (入虛室,如有人)
* 另外,說人之短時,對不在場的人是不公平的,因為他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護。
* 「說人之短」傷害了所提及的人,而且使聽眾對我們會失去信心。 開始時,聽眾也許會因為分享到了「一些秘密」感到「被信任」,但是聽者會同理推廣:「這個人會不會在其它場合說我的短處。”
舉例:一群朋友在「快樂得非議他人」時,其中一個人的轉變一位爸爸臨走時不和他三歲的孩子道別。
* 如果發現別人的過錯,可以用真誠心説明他人改過。
舉例:一位員工如何對待他不滿意的老闆。
3,複習「入則孝」的部分經文
4,觀看視頻:「穆姜仁愛」
2,學習經文:「彼說長,此說短;不管己,莫閑管」不說長道短,不論人是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
相關經文: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若是修行人,不見世間過」
* 有時我們難免會非議他人,但是如果我們堅守「Be loyal to those not present」的原則,就不至於犯口過。也就是說,
* 另外,說人之短時,對不在場的人是不公平的,
* 「說人之短」傷害了所提及的人,而且使聽眾對我們會失去信心。 開始時,聽眾也許會因為分享到了「一些秘密」感到「被信任」,
舉例:一群朋友在「快樂得非議他人」時,其中一個人的轉變一位爸爸臨走時不和他三歲的孩子道別。
* 如果發現別人的過錯,可以用真誠心説明他人改過。
舉例:一位員工如何對待他不滿意的老闆。
3,複習「入則孝」的部分經文
4,觀看視頻:「穆姜仁愛」
5, 抄寫所學經文「彼說長,此說短;不管己,莫閑管」五遍。